分享

哪位袁州刺史始创袁州第一所学校(袁州刺史系列 2)

 资料全录 2019-08-27

哪位袁州刺史始创袁州第一所学校

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在宜春太守任上服毒自尽

哪位袁州刺史是因善报得到的

望夫堰纪念的是哪位袁州刺史

堂兄弟先后任袁州刺史

房琯始创袁州第一所学校

        房琯[管](697年-763年),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747年(天宝六载)正月,50岁给事中房琯正在主持华清宫周围建造百官官署修缮事宜,不料尚未完工,因受太子少保李适之、刑部尚书韦坚等人的牵连,贬为宜春郡太守.天宝八载(749),宜春任期满,转任琅邪太守。

  盛唐时期,宜春乃有府学。宜春的第一所学校,当推唐天宝六载(747年)太守房琯始创的府学。

       据明代严嵩撰写的《正德袁州府志》载:房琯“首立学宫”;学宫始建于“城南大仰门外五十步”,几经迁徙改建后“乃营于郡东二百步,今学是也。”房琯此举开了宜春一代学风,从此,宜春教育才得以迈开步伐。

      在宜春,房琯不仅“首立学宫”,而且还“改创州治”。

      在宜春,他在府治南边建了一亭,“榜曰:'需宴’。公暇,与民同乐焉。”

      在宜春,他以城基低洼潮湿为由,欲迁州城于江北袁山脚下,观察使认为劳民伤财不予批准。房琯于是在原来城市的基础上向南拓展二百余步(大约1000余尺,31100余米),把城移至地势较高的地方

       史载:宜春人民为了追念房琯,特意为他树了一块德政碑。肃宗上元年间中司封员外郎李华撰写了《唐丞相太尉房公德铭》,点赞房琯在宜春的政绩是各地榜样.“昔抚宜春,列邦是式。” 

       韩愈密友、袁州刺史王涯“为之刻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亲笔写下了《唐相国房公德铭之阴》,赞扬房琯说:“唐之大臣以姓配公最著者曰房公。房公……惟正直慈爱以成于德。用是进退,所居而事理辨,所去而人哀号。……理袁人,袁人不胜其怀。……公之道,犹在乎人。袁人不忘公之道。”

       明代正德七年,知府在宜春台右侧建起了“名宦乡贤祠”,所祀仅13人,而房琯名列第一。这种声誉,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十分难得的。

          望夫堰纪念的是哪位袁州刺史

        新余市昌山峡,又名昌峡,位于仙女湖区钤阳湖景区西端,因南 岸海拔382米的昌山而得名。昌山是袁岭的分支,山势高峻, 横锁江流。岩石嶙峋,利如剑戟,巨石枕岸,水浪湍急,汹涌 咆哮,如晴雷夏雪,惊心动魄。古人曾叹此处为 “鹅叫十八滩”,也就是鹅叫一声,轻舟直下十八个滩头。由于这里水浪 凶险,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舟船在此覆没,所以昌山原名为伤山。南朝梁代,人们以伤非善征,为求化凶为吉,改称之为昌 山,寓意吉祥、圆满。 在昌山峡如此凶险的地方,曾兴修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据 《太平寰宇记》及有关文献记载,西晋永嘉四年 (310),罗子鲁于昌山峡堰断为陂,从此灌田四百余顷,梁大同二年 (536)始废。唐代,袁州太宁郑望夫顺应民情,也在这里修堰灌田。为报答他的悯农之心,人们把他修的堰命名为望夫堰, 并把峡水中的一块巨石称为望夫石,以表纪念。摘自《走近仙女湖》

          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在宜春太守任上服毒自尽

        李适之(694~747年),原名李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天宝五年(746年)七月,中书令李林甫上疏朝廷,弹劾太子少保李适之与刑部尚书韦坚结党营私,勾结废太子李渶。因此52岁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

        天宝六年(747年),御史罗希奭[仕]奉李林甫之命,将韦坚、裴敦复、李邕等人害死于贬所。各地官员闻听罗希奭之名,无不恐惶惊骇。不久,罗希奭前往宜春郡。53岁李适之听闻韦坚被杀,惊惧之下,服毒自尽。

           哪位袁州刺史是因善报得到的

         郑审,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原名李之芳,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时安禄山、安庆绪父子、史思明大肆屠杀李姓宗亲,李之芳为避祸改母姓郑,取名审,意即审视自身之意(《晚唐遗事集》)。安史之乱平,郑审得以恢复李姓宗亲,郑审与李之芳二名并用。故旧世学者不知此事,多以二人异传。欧阳修编订《新唐书》时,延续刘昫《旧唐书》讹误,将李之芳编在《蒋王李恽传》,删削《郑审传》。

       20岁郑审考取了进士,并被朝廷任命为歙州司马。正准备走马上任,怎奈时疫流行,染病在身,无法行动。

       这时却惹动了一位高僧,这位高僧俗家姓姚,湖湘人士,10岁那年就立志出家,从衡山南岳初祖禅师学佛,当了一名小沙弥。直到20 岁才在衡山奇岳寺受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的资格,法名慧云。他受戒后出来云游四方,足迹遍于两湖、江浙等地,参与修造寺院20余所,功成而随即他去,时人称其为“造寺祖师”。

       长安元年(701),慧云37岁,已在外10余年,做了很多善事,这时他到了汴州。此时正当盛夏,经人指点,他到汴州郊外繁台露宿。繁台为汴州郊外胜地,南北朝时有繁姓族人聚居于此,故名繁台。慧云云游四方,随遇而安,就席地而坐,运用了禅宗打坐的功夫,闭目养神,准备天明再到汴州城内随缘。到了子夜时分,养足了精神,睁目看见满天星斗,好似上苍的眼睛,闪闪烁烁,都在看着自己,企盼自己创造一番事业。

       正当慧云心境融入自己曾经发宏愿、创大业的雄伟目标时,定睛向北望去,见高峻的汴州城墙耸立在自己的眼前,城墙外滔滔奔流的汴河,正散发着白天吸收的热气,一层白蒙蒙的水汽,似云雾般在河面上荡漾。忽然见到一道紫气从河的北岸升起,直冲牛斗,这种异象,直惊得慧云目瞪口呆。不久红日东升,慧云披衣,直奔北方,要将看到的景象,弄个明白。他到了汴河岸边,沿着河岸西行,看到一座寺院,仔细审视,是福慧寺的经坊。再进一步往北眺望,一派更瑰丽的景色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他看到一所宅院,透过花墙看到庭院整洁,一片清澈的池沼,池沼中隐隐透出参差的楼阁,犬牙相错,连绵不绝,金碧辉煌,宛如天宫。

      慧云见状拜伏在地,将禅杖就地一插,合十发愿,要在此地建一梵刹名蓝,以报上天示祥之兆。当他渡过河去,叩门问讯,得知该宅为郑司马的宝宅。郑审正在病中,扶病出来接待远方来的僧人,慧云多年在外,积德行善,也学得很多医疗知识,见郑审气色不佳,料知中了时疫。他赶紧请郑审回房休息,并开了一个处方,嘱咐家人抓药治疗。说也奇怪,郑审本来已抱病多日,身体空虚,终日没精打采,自经见了慧云,吃了他开的药方,竟一天天好起来。这天他吃了一顿合味的饭菜,精神饱满,邀请慧云长谈,并以素斋招待,慧云除了谦逊一番以外,又说了一顿吉人自有天相等等,点到郑审与佛有缘,并讲了他宅院的种种异兆,说得郑审也动起心来。

       慧云见郑审有点动心,就进一步提出他发的宏愿,愿在此宅创建寺院。郑审踌躇了一会,想此宅院是他的祖业,不能轻易许人,继而一想自己病愈,即去歙州上任,家中本已无人居住,施舍给佛寺,亦是一大功德。另外慧云这位僧人,所说情由十分真切,其一生行径十分感人,就慷慨答应了慧云的要求。郑审由于大发善心,得到了善报,唐肃宗李亨乾元(758—759)中郑审任袁州刺史。

堂兄弟先后任袁州刺史

      李揆(711-784年),字端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安家于郑州,玄宗皇帝开元末(741年),举进士及第。李揆出身于陇西贵族世家,家里代代不缺官。他长相俊美,善于写文章。唐肃宗李亨曾感叹地说:李揆的出身门地、容貌风度、文学才华都称得上当世第一,真是咱大唐朝的形象代言人啊!’[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

       皇帝这句金口玉言,迅速传遍朝野,当时人称李揆“三绝”,是“唐朝第一人”。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两人谁也看不起谁。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在荆州时,颇干出了一些政绩。

      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就上奏说于湖南设置军镇很不便利,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荆南、湖南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上书控告李揆,于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唐肃宗李亨将李揆贬为袁州长史,职务同刺史级别。”可袁州长史员外置同正员,仍即驰驿赴任”《贬李揆袁州长史诏》]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旧唐书》卷九十六、《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有传]

后来过了几年,李佋[李揆从弟]也任袁州刺史

唐 袁州刺史[1--50]

  • 崔 籍[武德年间任]  

  • 关仁才 

  • 裴彦晦[裴无晦]

  • 钱仁昉[仿][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670任,咸亨四年(673)死于袁州官舍]

  • 权毅[唐高宗李治开耀元年(681)任,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唐高宗李治三女义阳公主丈夫权毅和义阳公主相继被杀]

  • 杜x[武周垂拱年间(685-688)任]

  • 王方[大概在公元690年任]

  • 魏元表 [长寿二年(693)任袁州刺史后将州城向东北移出二百步(1000尺,大约31100米)]。

  • 崔 操 

  • 崔 融  

  • 元思礼 

  • 许辅干 

  • 马 构 

  • 乔 怀 

  • 杨 授 

  • 胡元礼  

  • 房 瓌[璃] 

  • 高景琢  

  • 彭构云[唐玄宗李隆基737年(开元二十五年)任,740年辞]

  • 李 璟[天宝年间任] 

  • 苏 玉   

  • 李适之  

  • 房 琯  

  • 裴从心  

  • 何迎之 

  • 郭 仲 

  • 郑望夫 

  • 卢升明 

  • 杨仲举 

  • 李 珖 

  • 曹 明 

  • 崔兴朝 

  • 郭 珍  

  • 张 楚  

  • 裴 迈  

  • 李 瑶  

  • 卢子贞

  • 郑 宏 

  • 卢处闰

  • 齐 翔

  • 李 运  

  • 郑审  

  • 李 揆

  • 李佋[李揆从弟]

  • 卢 舟

  • 阎 瑜[阎瑜,字伯屿,湖北麻城人。唐代宗李豫广徳间(763-764)任袁州刺史,阎瑜采取了“ 专务德化,招集流亡四民复业” 等恢复农业生产措施,大量山区之民及部分因战乱逃亡山区的农民开始回到丘陵地带,填补这里的人口空缺。阎瑜减轻赋役,促进农商发展。后阎瑜改任抚州刺史,袁州老百姓跟着到抚州去] 

47.皇甫X,约唐肃宗年间在任。

48.徐宝承 约肃宗至代宗间任

49.李嘉祐 (722--),约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26岁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唐代宗李豫大历6年(771年)大历六年,49岁李嘉祜出任袁州刺史.

50.柳载(714年-789年3月6日  ),字夷旷,又字惟深。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  。南梁左仆射柳惔六世孙。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777年),63岁都团练副使柳载被拜为袁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崔祐甫入朝为相,推荐柳载为谏议大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