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述而不作”?

 爬虫爱书 2019-08-28
何谓“述而不作”?

◀《土生说字》中“述”字释义。

何谓“述而不作”?

◀《包山楚墓文字全编》“作”字字形。

何谓“述而不作”?

◀《甲骨文字典》中“作”字释义。

何谓“述而不作”?

◀《甲骨文字典》中“作”字字形。

图/文 唐正鹏

很多人读到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一句时,常常解释为“述说古人的学问,不著书立传”,或者直接译为“阐述而不创作”。我认为,这样理解或解释与孔子原意相去甚远,也不符合孔子时代相关文字的字义。

“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原文为: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老彭。”

孔子的“述而不作”,其实是在阐述如何教授学生知识的教学方法,于今教育特别是教授和学习古代文化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正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必须掌握句中“述”“作”两个字的字义,绝不可以当今现代汉语的字义来释解。

“述”字古汉字中未见甲骨文,只有金文和小篆(见图,摄自2012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土生说字》)。金文与甲骨文、大篆字形相近,应为孔子所处春秋战国时期所用文字。“述”为形声字,从辵,术音。《土生说字》这样解释:辵,为行走;术通秫,古代称高粱为秫。“述”原指种植农作物时,通常是次第播种,后面的人跟随前面人的足迹前行,故而“述”有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之意,本义为“遵循”。继而又说,“述”表示陈述、记叙。陈述时与播种相似,应条理清晰,先后次序分明,并且要扎实沉稳,不可穿凿附会,随意杜撰。由此可见,“述”就是在严格尊重原意的基础上,如实地讲解和阐明要义,不穿凿附会,不随意杜撰。

“作”古汉字为象形字。《说文解字》:“作,起也,从人从乍。”从甲骨文字形(见图,摄自2014年1月四川辞书出版社《甲骨文字典》)可以看出,其形有手持针线制衣。《甲骨文字典》释义为:“以手持针缝线于未成之衣(衣襟)上,则作衣之意,一望可知。则甲骨文以作衣会意为‘作’”。后世“作为”、“著作”等均为引申之义。另外,《包山楚墓文字全编》(2012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收编的“作”字(见图),右边的符号保留了甲骨文的字形,左边加了一个“人”旁,实为大篆、小篆字形的早期雏形,反映了“作”字的历史流变。故而,根据甲骨文以及东周时期包山楚墓所示该字的本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作”就是以前人(他人)的作品(样式)为参照,进行独立的创作或创新,而且这种创新已经掺杂了强烈的个人因素。

经过对“述”“作”两字字义的考证,孔子“述而不作”应该这样理解:遵从古人本意讲授古人的学问,不穿凿附会、随意杜撰。这样释解的理由有三:其一,“述”“作”二字合符孔子所处时代的语境和字义;其二,与“述而不作”的下两句文意连贯,互参互证。下两句为“信而好古,窃比我老彭。”孔子在这里表明“仰崇且热爱古人的文化,就如老子与彭祖(或说老彭是《礼记》中‘商老彭’,或为与孔子同时期的一位名叫‘老彭’的人)一样”。句中“比”字不可做“相比”“比较”解,本义是“二人相向而行”,故而解作“一致”、“一样”比较确当。其三,与孔子一以贯之的学习和施教理念相一致。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就强调学习古人的学问时,准确了解古人的文化,原原本本学习古人的文化,接受古人的理念是关键,然后才能“温故知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古人的文化。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故此,我们应该懂得,孔子“尊古”“信古”“好古”不是“泥古不化”,体现了孔子对前人知识的尊重和严谨的治学作风。这种治学作风和治学方法为孔子创立原始儒学,以及后辈弟子传承和发展儒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大美湖湘”头条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目前本平台尚未实行稿费制,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通过私信进行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投稿/纠错邮箱:239475693@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