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名家应用附子的指征

 逸农农 2019-08-28
三、名家应用附子的指征

应用附子的指征,亦即是判断阴证的指征,只是提法不同而已。

(一)恽铁樵

手腕肤凉,全手皆凉,为亡阳之证,用附子最有效(腕背与手背先冷,为亡阳之征兆);四肢逆冷,冷过肘膝,为亡阳危候,急进附子,犹有转机;体温外散(指体温低),肌肤冷,涣汗出,此时阳气已绝,用附子难以挽回。

在发热性疾病中,舌色干枯如荔枝壳,色紫棕,如劫津状,同时兼见四肢冷,头汗出,肌肤津润,为急用附子的依据。

(二)徐小圃

应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面色白,舌润,肢清,脉软,尿清,便溏。临床只需抓住一二主症,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

(三)朱卓夫

凡症见面苍、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胆使用附子。此观点与徐小圃先生异曲同工。

(四)高德元

舌色深浅是附子用量大小的依据。他说:“附子可治一切寒证,不论大寒证、小寒证、虚寒证、实寒证,皆可用之。具体运用时的两条标准:第一,一切寒证;第二,客观依据是舌色。”凡瘀血而致舌色淡紫、紫色、暗紫、深紫等,皆是运用附子的客观指征。舌色深浅是用量大小的关键。舌色深,用量大;色浅,用量小;若为红色,断不可用。

(五)傅梦商

舌淡脉大,常用附子;脉弱舌红,少佐附子;脉濡舌黄,亦用附子;诸虚百疾,不离附子。

(六)章次公

温热病:在此紧要关口务必辨证明确,而要点在于神色和脉象。如见面寒黄晦,脉搏细数;面黄神萎,两脉浮数;神气萧然,两脉沉细不鼓指,两脉不整;脉微欲绝;面容黯淡。必须着力扶正强心,保护阳气,顾护阴液。用药则常以附子配生地黄。因当此局面,一面津液干涸,一面心脏衰弱。若专用附子强心,则津液愈干涸;若专滋津液,则心脏愈衰弱。此时只有采用两全之法,即以附子与生地黄同用,强心滋液,双管齐下,心脏既得维持,津液亦不至于涸矣。

痛证:章次公治痛证,常用附子。

(七)姜春华

附子的临床应用指征为头痛(风寒,痰,气虚,阳虚,年久),项强、项软,疼痛(心痛,腹痛,腰痛,胃痛,胁痛,齿痛,关节痛,遍身痛),面肿,脚肿,阳虚,下血吐血,久泻久痢,经水不调,痈疽久漏,脓水清稀,慢性炎症及慢性病见有虚寒症状者。

附子为补火之药,为百药之长,可通行十二经,其特点为通、变、灵、活,在寒、温、补、下、消、散等方剂中,都能起到促进和协调的作用。

(八)贺鼎言

临证见到面色白,倦怠无力,身寒足冷,精神萎靡,唇淡,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呼吸怯弱,嗜睡自汗,舌质胖淡,苔白润,脉沉迟或虚大,均提示阳虚。上述脉症见有一二与其他非阳虚脉症并存,即可考虑兼有阳虚。其中面色,身体局部的寒冷感尤为重要。年龄50岁以上较易出现阳虚。至于脉,无论迟数,总以虚弱无力为阳虚之象。舌胖色淡是为阳虚,但舌红绛并不能排除阳虚存在的可能。还须综观脉症,探求病因病机,判定是否有阳虚,来决定是否用附子。

(九)朱良春

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患者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

朱良春曾提出以下标准: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虽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以振奋衰颓之阳气,避免亡阳厥脱之变。

(十)汪朋梅

应用附子的指征必须具备脉象沉、伏细、虚、微弱、迟、缓,或右尺独虚,或虚大无根,或疾数无序;舌质淡、胖、嫩或嫩红,苔白、滑、腻,或望之似干,扪之有津;形寒,畏冷,四肢欠温或厥冷,或身大热而欲近衣被,易汗,汗多,肌肤湿冷;洞泄寒中,完谷不化,尿多不禁,以及精寒自遗、女子带多清稀。

(十一)陈树人

湿温是热病,附子是热药,热病用热药,似乎不妥。但陈树人认为,只要症见发热缠绵,昏沉瞀闷,自己不觉得高热且无烦躁现象,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舌质淡而苔垢腻龌龊,脉来沉迟者,即可用附子扶阳逐湿,使阳气振奋,阴霾自去。屡经验证,殊有良效。

(十二)王少华

1.四肢清冷,自汗出,心悸,胸闷剧则胸痛,唇绀;脉结或代而无力,或沉迟,或微细,甚则脉微欲绝;舌胖色淡,或淡紫,或青紫,苔白、薄白或白滑、白腻之心阳不振者。如心阳不振之病毒性心肌炎,心肾阳虚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肺心病、心肌病有阳气欲脱之象者。总之,疾病病变至心力衰竭,特别是在心阴虚脱阶段,附子绝不可缺少。

2.四肢清冷,畏寒,面白,乏力,小便短少或不利,舌质淡,舌体胖大,脉沉细、沉紧之水肿证属肾阳不振者,如脾肾阳虚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乃至肾功能衰竭者,用附子以冀挽狂澜于既倒之初。

3.腹中冷痛,大便秘结,手足厥冷,脉沉紧弦,舌淡,苔白黏腻之脾阳虚衰,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以祛寒温脾,同时配以泻下药以下其积结。

4.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喜热按;大便溏薄,甚则濡泄夹有未消化之菜类,茹荤或感寒则便次迭增,或餐后泻,或五更泄;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细之久泻者。如寒湿内蕴、中阳不振及脾肾两伤之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若湿热未净者,可配苦寒药以寒热并进。

(十三)张文耀

女子14岁左右要分经,男子16岁左右要换童,很容易出现肾阳虚的情况。此时患病用药,皆应加入附子以促进生理的转化。女子35岁以后,男子40岁以后,阳气渐衰,此时处方也离不开附子,其目的是抗衰老,以补充衰退的阳气。扶阳固本是防治中老年虚衰的重要法则。

凡尺脉沉细者,无论何病,均加用附子,剂量大小随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一般少则3~5克,多则100克以上。即使阴虚发热患者,在清热退热药中加入附子10克,也可很快退热。若体质略虚,高热不退,在退热剂中加附子3~5克,反而很快退热。在此类患者的退热剂中加入附子,即可防止过于寒凉,又能增强抗病之功。

很多常见的、难治的、逐年增多的慢性病,多属综合性疾病,并非一方一药能够治愈,也非单纯用增强抵抗力之药物能够化解。尤其是身患多种疾病,“属治非宜”的患者,最易感受四季时令之邪而发病。虽然有诸多对症治疗的药物,但由于多种疾病相兼,又容易经常感冒,病者深感沉疴难愈,医生亦束手无策。这时,可在整体方的基础上(整体方以附子为主),加入针对局部病变的药物,随症灵活变化,坚持服用,将显卓效。整体方药物剂量固定不变,根据患者情况,既可单独服用,又可配合对局部治疗的药物使用。

(十四)范中林

凡舌质淡或淡红、暗红,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使舌无热象,亦为附子或四逆汤使用的指征。

(十五)刘渡舟

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脉,则脉沉而缓,或微细如丝,而按之无神……少阴病当凭脉辨证,其方法不论脉之沉浮大小,但觉指下无力,而按之筋骨全无者,反映了内有伏阴,阳气不足之候。

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舌,则舌带糙米色,或如猪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润,或无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此证口淡而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饮热汤,反映了少阴阳虚不能生化津液,治疗当用四逆汤扶阳以胜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