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审美赏析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表现了汉末社会及其思想大转变,以及文人在追求过程中所产生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的心境。下面对这十九首作审美赏析。

    1、《明月何皎皎》审美赏析

明月何皎皎》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写游子的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全诗如下: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诗歌开始写道:“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皎皎”即明亮。 “罗床帏”即罗帐。 诗人首先就写道“皎皎”的“明月”引发了无尽的情思。也就是说,诗人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在在诗歌,“明月”往往是寄托相思,或者引发相思情感的载体。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皎洁的月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羁旅他乡人的身上。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夜已深了,月光皎洁,而这位游子却难以入睡,。

确实如此,诗人接着写道:“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寐”即入睡。“揽衣”即“披衣”,“穿衣”。“揽”即“取”的意思。 他怎么也睡不着,便“揽衣”而“起”,在房间“徘徊”起来。诗人通过写“游子”“失眠”而 “揽衣”,“起床”在房间“徘徊”。几个连续动词的运用,不但表明了他醒着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实在无法入睡,而且更加强调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心中忧愁很深。如果仅仅“辗转反侧”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因相思而不能入睡,而“起徘徊”自然在相思程度上要深沉得多,强烈得多。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游子的“忧愁不能寐”而“起徘徊”。但究竟“忧愁”什么?于是,诗人写道:“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旋归”即回归,归家。语出《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旋”即转。 可以说,这是全诗的诗眼。特别要注意,诗人说“客行”即使有“乐”,但“不如早旋归”。这就强调了羁旅他乡哪有回家快乐。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多数游子往往为营求功名而羁旅他乡,在仕途受阻而进退两难。诗人不提客中苦,好似客中“乐”,但一个“不如”,就强调了身处羁旅中凄凉之苦。 
   
接着诗人写道:“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上面几句写以月亮引发情感而在床上辗转反侧,继而而起,在房间徘徊,写出了诗人欲归不得的伤感。接着诗人进一步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出户独彷徨”是说他来到室外,独自在月下彷徨。下一句“愁思当告谁”与上句紧密关联,无人告诉,正是“独”的表现。游子为什么来到室外?也许就是古乐府《悲歌》中所说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望月怀远,望月当归。杜甫《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换了一个角度,明明是自己想念妻子儿女,偏说妻子在月下想念自己。其实,诗人借助想象,不但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而且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正是“我寄愁心与明月”啊!

因此,诗人最后写道:“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引领”即伸颈,也就是“抬头远望”的意思。“裳衣”,也作“衣裳”。此时此刻,思念之情越加强烈,诗人情不自禁地引领而望,可是,不能满足“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于是,诗人又回到室内去,此时的他,眼泪已经打湿了衣裳。这里,诗人以泪写愁,以泪写苦,以泪写思念,以泪写盼归,“泪下沾裳衣”不但说泪多,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动作描写

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之外,每句都有明显的行动描写,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态。

其次,心理描写

这首诗歌能够细致地描写出游子丰富复杂的心理,主要是通过游子的自我意识活动来表现,也就是说,通过游子的意识而诱发行动来表现的情感。

再次,借月抒情

诗歌开始就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可谓环境描写,但月亮的出现,引发了游子的情思意绪,为后面望月怀远奠定了情感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