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煜《相见欢(其一)》赏析(再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李煜《相见欢(其一)赏析

李煜《相见欢(其一)》赏析(再析)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日子。一个一国之主,一下子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悲痛愁恨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李后主把自己领受到的人生悲哀,通过自己擅长的作来倾泻,来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相见欢(其一)。全词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人首先写道:“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无言”而“独上”来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感情。“登楼”即登高望远。我们仅仅从“上西楼”三个字 不但“独” 上西楼,而且还是“无言” 辛弃疾在《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中写道: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辛弃疾通过对眼前所见花鸟静谧的状态的描绘了,表现了自己的寂寥心情。何况词人李后主还是有情感的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可以说,家愁,国愁集于一身,紧紧压在心头,真有承受不了的重。一个“独”字,不但表现出了生活的孤独,更表现出失去家国之后心灵孤独与寂寞。词人面对“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景象,心中却是难以表达伤感的情怀。这两句是词人登楼所见,是景物描写,暗示了后主所处环境凄凉,也是愁绪的抒发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看,词人登上西楼,登高望远,望远思乡。此时的词人,也许是想看看心中的南唐,也许想回顾一下过去的帝王奢华的生活,也许,还有很多的许多。可是,登楼所见,却见新月如钩,梧桐锁庭院。一个“钩”字,钩起无尽的旧恨新愁,而低头俯视庭院,那浓荫的梧桐,锁住了满院清秋。词人在此选择“月”、“梧桐”和“清秋”三个意象,是很有深意的。就“梧桐”来说,中国古典诗词中,梧桐”这一审美意象,往往蕴含着忧愁。温庭筠《更漏子》中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陆甫之《清平乐》中写道:“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这些都表现愁闷、愁苦的情感。“清秋”中的“秋”,也很意蕴。我们知道,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往往易于引发人的悲凉凄清的情感。吴文英《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马致远的《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以,秋景所引起的是往往凄切、悲伤的情绪。可以说,在这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恨

词人接着写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是词作的换头,词人在此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词作主旨——“离愁词人的离愁,那里是生活中那些少男少女般的离别之愁,也不是离乡背井羁旅他乡的思念之愁,而是失掉故国家园的深愁长恨。一般人的离愁,往往可以解除的。比如,中国元代政治家,作家刘秉忠在诗歌中写道:“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去古今愁。”诗人的“愁”就被“清歌”与“”洗掉了。又如,宋代理学家刘子翚在诗歌中写道:“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诗人的愁可以被“美酒”给割断了。然而,词人的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可见愁之深,恨之长。有这样的深愁长恨,积郁胸中,在词人的看来,真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的意思。当然,这里是指词人由君主变为囚徒后所感受到的“五味杂陈”的复杂滋味。这种滋味,词人没有点名,但在这“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看来,真是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深思,这无言之哀痛,更令人伤感,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尽忧愁与伤痛。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融情于景,情景结合;其次,用词准确,表意深刻;再次,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第四,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