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医案: 陈某,男,41岁。初诊日期:2019年8月27日下午。 体重80公斤,身高170cm。 始于4天以前河边钓鱼时大汗出(身着防蚊虫叮咬衣服,不透风)一下午没换衣服,而后出现周身酸困,骨节疼痛,汗出较多,口不干、不渴,饮水多,小便数、量少,右腿抽筋,恶寒、恶热,心悸、气短,纳呆、眠差,平日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食凉饮冷吹凉风以后则出现腹泻,无腹痛。脉滑数(心率104次/分)有力,舌淡苔薄黄边有水色,舌底苍有水色。 考虑为里有水饮表不解。 结合饮水多,小便数少,脉数,眠差等证,辨为五苓散方证。 处方: 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 苍术10克,桂枝10克,肉桂5克。 颗粒剂,2剂 服用方法:嘱下午喝一袋,睡觉前喝一袋,晨起喝第三袋,中午喝最后一袋,随时联系。 腹诊图如下(患者腹型肥胖,能按得铅笔芯样改变,按之较深,得来不易): 腹诊一般对表证的指导意义非常小,反映患者平日状态,我们依据腹诊图,应用了小柴胡汤合小建中汤,依据症状用了真武汤。 处方二: 柴胡15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 生姜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 大枣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 苍术10克,茯苓20克,附子10克。 颗粒剂,5剂。 1天后服用此方,早晚各一袋。 疗效反馈:今日13:00电话回访,如法服药,下午服用五苓散后,出汗明显减少,22:00左右出现低热,37.5℃,继续服用第2袋,至今晨2:00体温逐渐升高至39.2℃,不出汗,口服布洛芬胶囊一粒,汗出热退,晨起续服第3袋中药,睡了一上午,现全身无不适,外感诸证已。 续服第二方调理。 讨论: 1、伤寒、杂病是一家,不能截然分开。 本患者在外感病中称里饮加表邪,在杂病中,与风湿类表证同,本患者诱因如前所诉。那么身为表证的风湿类疾病是怎么得的呢,有那些症状和治疗注意点?我们看看仲景怎么说:“1、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以上是症状),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以上是成因),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补充症状),甘姜苓术汤主之。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成病之因)。3、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治疗大法)。4、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风湿病特点,阴雨天加重,下午加重),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戒之:大发汗法)。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风湿类在表之病的取汗大法)。”大家仔细阅读这些文字,沉思细想,则会得出这样一个法则(胡希恕胡老经常所说的):治疗风湿类疾病,在解表剂中加入利尿药,是微汗之法,利尿药是什么?茯苓、苍术、薏苡仁等都是。试看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苓桂术甘汤等。 2、方证分析:五苓散为治疗内有水饮外有表邪之方。外邪里饮必须在解表药中加利尿药,一味发汗,只会变证丛生(如小青龙汤后、真武汤后的诸多变证)。其他的方子还有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等。大法虽同,但各方的识证要点不一样,这就是胡希恕胡老所说的:“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辨到利尿解表这一法则,还得依据症状特点,辨到具体的方证。如:五苓散的主证为:渴、小便不利、汗出多,可有眩、悸,真武汤的主证为:身瞬动、心悸、腹痛、腹泻,苓桂术甘汤的主证为:气上冲、眩晕、心悸,小青龙汤的主证为:咳逆倚息不得卧等。临床需要认真体会。 3、五苓散原文备考及简要解读:“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茯苓十八铢 桂半两 白术十八铢 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本条体会,胃不和,卧不安,轻者饮水即愈,重症五苓散没说,不眠也应在其中,此其一,小便不利、发热、消渴是五苓散的适应症,本患者三证俱备,此其二。此处的汗出愈,是在利小便治疗水饮基础上实现的此其三(胡希恕胡老反复强调,内有水饮,外有表证,不利尿强用发汗之法就会变证百出)。“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这两条,我们认真体会汗出、渴这两证,一般认为汗出多自然渴,可这也许就是五苓散的识别症状核心,看我们以前的一则医案(70岁老人、大汗出,日饮6升水,经五苓散治疗后汗出减少,饮水正常)和本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体会本条的含义。“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认真领悟表里证,里证是指里有停饮,表证是说外有表邪,里证可以是小便不利、消渴,也可以是本条的水逆,表证是肌表的症状,发热、汗出等。《金匮要略》相关条文,痰饮病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提示我们,水饮致病,变动不居,症状繁杂,多见于瘦弱的人,腹证可以是肚脐以下的悸动(动脉搏动或自觉症状),上逆则呕吐、眩晕、癫痫等此其一。本条重复录入杂病篇,就是提醒我们仲景方统治一切符合方证病机的疾病,古不分外感杂病,今不分内外妇儿,但得有方证存在即可应用,此其二:“1、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利小便、发汗,这是法。“2、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条的水逆,是因为饮水过多,渴是因为正常水液不能被代谢,停留体内,这就和糖尿病人一样,血糖越高、越渴越饿。 4、关于腹诊在外感病中的诊断价值:腹诊对外感病的指导意义有限,个人以为本患者腹诊所得,为平日体质的反映,所以依据腹诊处第二方。 5、服药后汗出减少。前2期公众号文章,治疗一70岁老人,日饮水6升,大汗出,也是汗出特别多用的五苓散,服药后汗出正常,喝水减,尿量增多,五苓散可以调节水液代谢这是共识,但是否可以认为五苓散可以调节汗出异常为主的水液代谢障碍?即止汗、止渴、利尿,通过条文学习和临床两个病例的所得,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6、用布洛芬的问题,西药有肯定的退热作用,这一点不用多说,但本患者更应肯定中药作用,服药后敛汗液于体表,出现不汗出高热,帮助布洛芬成功(如不口服五苓散,像以前一样,汗出、口渴,恐无用布洛芬之机会)。中西医结合,前有张锡纯治疗发热的(因为中药的局限性所以加用西药)石膏阿司匹林汤,今有汗出过多,服用五苓散聚汗于表,结合布洛芬再退热,成五苓散布洛芬汤,岂不美哉! 7、冯世纶冯老说:经方和后世的方剂最大的区别就是辨表里,太深奥了,不是临床没有,而是我们不会辨。症状得自己亲自去问,因为患者有时不会告诉我们的,告诉我们的诸多症状,可能就不是我们识证用方的核心,别说发热性疾病、表证,就是失眠,冯老通过仔细的问诊,得到:“怕冷的厉害”“不出汗”“心烦”,临床完美重现了“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再结合胡希恕胡老经验,怕冷的厉害,不是葛根汤证就是大青龙汤证,胡老应用大青龙汤,一剂当夜即安睡。疾病不分外感、内伤,识别表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试问,以今日普通视角看大青龙汤治疗失眠,怎么能看得懂,麻黄兴奋,怎么治疗失眠?经方治病,得有表里观、方证观,不能只识一药,目无方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