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內镜下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吕康悠然 2019-08-29
一、病理过程
常见病因为咽鼓管的机械性或非机械性因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如腺样体增殖、腭帆张肌等肌肉薄弱、软骨弹性差等,影响中耳通气,导致中耳的持续负压状态,引起中耳黏膜水肿、静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造成中耳漏出液增多,液体吸收及排除减少。

同时中耳积液中可检出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及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免疫复合物、补体等,提示中耳感染及免疫介导的非化脓性炎症,是引发中耳渗出液增多的主要原因。病变进一步发展,黏膜上皮增厚,上皮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可变成增厚的分泌性上皮,鼓室后部的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导致分泌的黏液增多。

中耳积液早期以浆液性为主,液体稀薄如水样,呈深浅不同的黄色,黏膜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后期液体以黏液性为主,液体黏稠,大多呈灰白色,甚至黏稠呈胶冻状,形成胶耳,此时黏膜主要为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各种类型的分泌性中耳炎,病变均可由早期向晚期或后遗症阶段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中。
二、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小儿大多表现为对呼唤不理睬,上课精神不集中等。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积液黏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如为单侧发病,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长期听力下降甚至可引起儿童言语发育障碍。

2、耳闷:耳部可有阻塞感、闷胀感,小儿可表现为抓耳等动作。

3、耳痛:发病时可有耳痛,小儿常于夜间发作,哭闹1~2天后耳痛即消失。

4、耳鸣:常为低调间歇性耳鸣,小儿则无法表述。

三、耳内镜下的治疗诊断
急性期耳内镜下可见鼓膜充血、内陷、光锥变短或消失(图8-6);出现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图8-7),慢性者鼓膜呈乳白色或灰蓝色,浆液性液体未充满鼓室时可见气液平面及气泡征。


耳内镜相对于传统耳科检查手段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诊断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增厚,鼓室积液稀薄,传统耳科检查较难判断是否有中耳积液。耳内镜下可行诊断性鼓膜穿刺(图8-8),抽出淡黄色积液再结合病史、声导抗检查即可确诊,同时可以缓解患者耳闷症状,提高患者听力。若鼓室积液黏稠,难以抽出,需行鼓膜切开术,并以地塞米松冲洗鼓室(图8-9)。


吸净鼓室内积液后,耳闷及听力下降等症状往往可以明显缓解。对于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由确诊日期开始,需观察3个月,注意观察患者鼓室内是否仍有积液,有无鼓膜病理性改变,如鼓膜内陷甚至粘连等(图8-10)。


若患者3月后仍有积液或出现鼓膜菲薄、内陷、甚至粘连等情况,或听力下降大于40dB,则需行中耳置管。(图8-11)。对不同鼓膜病变可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干预,具体参见本章第四、五节。若患者同时出现鼻塞、打鼾等因腺样体肥大所致的上呼吸道梗阻表现,可同期行腺样体切除术。


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治疗、抗组胺药物等,其疗效目前尚存在争议。

本文摘译自:耳內镜治疗诊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