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证:鸡嘴坝地名的由来

 新用户82177594 2020-06-17

是积水坝还是鸡嘴坝?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从西来,东行万里到徐州,黄河之水东流海,汉家已去唐家改,黄河之水天上流,何物可煮人间愁?

徐州有个地名由于没被正式命名,导致两种叫法并行,既叫鸡嘴坝又叫积水坝,虽然都叫坝,含义却有天壤之别,到底是叫积水坝还是鸡嘴坝?不多不少,网上正好有108将接受了调查,同意积水坝的56人,同意鸡嘴坝的52人,这就好比刚好有人对你有喜欢的感觉,两人一见面就自然而然地对得上眼神,地名也是如此,地名后面的故事说不完。

赵明奇教授是《徐州黄河》一书的编委,他对黄河有深度研究,留言不同凡响:“积水坝”说没文化,"鸡嘴坝"说大白话,"矶嘴坝"说有来历,坝上四望皆佳画!

清代舆图叫石矶嘴

要是用古代的地图来佐证肯定最好不过,有图像有文字当然一目了然。那就找两幅古代的地图吧。由于明清时期黄河流经徐州,徐州为要害之地,所以对徐州黄河记载的就特别详细,这个坝子原来叫石矶嘴。

清代中期古舆图△ 

清代末期古舆图▽

文字上有没有记载呢?有!赵明奇教授主编的新千年《徐州府志》就有。这是在古方志基础上重新校订的版本,没了繁体字读起来很容易,并且还有注解。

石矶嘴起什么作用?

石矶嘴是明清时期的导水工程,目的是引导水流变向,是保护黄河大堤不被决口的措施之一,也叫顺水坝,俗称鸡嘴坝。明代治水官员潘季驯首先把它载入《河防一览》,作为黄河的“修守事宜”,他在《河防一览·卷四》中把鸡嘴坝的作用讲的明明白白:“顺水坝俗名鸡嘴,又名马头。专为吃紧迎溜处所,如本堤水刷汹涌,虽有边埽,难以久持,必须将本堤首筑顺水坝一道,长十数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坝可逼水远去数丈,堤根自成游滩,而下首之堤俱固矣。


潘季驯《河防一览》△

徐州鸡嘴坝修建的时间


遍览古今集,发现徐州鸡嘴坝位居故黄河三大鸡嘴坝之首,不仅有图展示而且有详细文字记载。民国《铜山县志》:雍正五年修砌下洪石矶嘴,长十丈。雍正五年是1727年,此坝修筑距今292年,它的长度是33米多。

不仅《铜山县志》《徐州府志》等对徐州鸡嘴坝有记载,而且《清史稿》也有记载。

唐侍陛,治河官员,字赞宸,江苏江都人。他也是保护徐州城池值得称道的一位官员。

侍陛前官铜沛时,亦用放淤平险之法:又在宿虹时,里河淤浅,水将没堤,效黄河清水龙法,疏其淤而堤安;于徐州城外增筑石工,石矶嘴增烂石,城乃无患。

徐州鸡嘴坝的模样

石矶嘴神似鸡嘴,笔者带着这张拍摄于1941年7月份的老照片去了故黄河沿岸九个老居民点:下洪、保安里、梁庄、袁桥、奎东、七里沟等,85岁以上的原住民一眼就认出鸡嘴,异口同声说是鸡嘴坝。对这张照片他们非常好奇,看到照片好像回到了往日时光,有说不完的话题,有人在这里一逮就是一桶鱼;有人在这里种半亩地吃喝不用愁;有人看了照片眼泪就直流,想当年爷爷奶奶逃荒要饭跑到大堤上落地扎根;有人看了照片沉思良久,他祖上就是管理这段河道的官员,七里沟,七里沟横水到处流。

询问了一些老人,老人们讲积水坝地名的由来和老14路公交车的站台名字有关,建国后徐州长途汽车站到宿州的长途班车,途中第一站即鸡嘴坝,在这里曾竖立鸡嘴坝牌子,后来14路公交车开通去棠张,站台名字改为积水坝。因无人管理,这个谐音讹传的地名就长时间延续了下来。

鸡嘴坝中间的构造物神似鸡嘴。

这是什么怪物?内部石坝,外部还是整齐合一的石坝,张着嘴,震动翅膀好像要远飞。后面高的山是云龙山,矮的山是户部山。

鸡嘴坝的位置在笔直的护栏尽头。

由于黄河大坝和鸡嘴坝的作用,东岸就出现了一条冲刷出来的弯曲的河岸线,虽然大堤已经改造过了,历史留下的痕迹仍十分明显。

大堤曾是皇帝监工的工程

乾隆皇帝对涉及漕运的黄河特别关心,多次监工徐州黄河大堤的修建。解放前这些设施基本被破坏,不堪入目。

徐州石堤成诗以纪事(清·弘历)

去岁秋河决,

实因蚁穴漏。

而何文过者,

尚称未夺溜。

谂知乃明罚,

患成已无救。

上旁溢波滔,

下细流沙留。

彭城当其阨,

川狭人烟辏。

杞忧谁则无,

蒿目乏绸缪。

今秋不可问,

万口如一就。

闻之为悚然,

惄如调饥懤。

人可谢无策,

我宁得旁售。

违议一亲视,

民艰验灾后。

于无可如何,

下策悉心究。

石堤旧虽设,

间作或缺透。

发帑令补足,

代赈惠民又。

惟是举钜工,

成匪一时骤。

夏秋数月间,

南望辄眉皱。

幸报两汛过,

额手感天佑。

柏冬工亦落,

崇墉牢且厚。

以视茭楗固,

仓卒或可守。

从此黄楼边,

闾阎安枕宿。

救急诚少慰,

永逸正难觏。

这张照片拍摄地点在鸡嘴坝北侧,远处的桥梁为京浦铁路黄河大桥。黄河大堤破烂不堪。△

黄河1855年改道,但是,黄河之水仍流经徐州,甚至到解放以后,只不过是一条小的分流。徐州解放后黄河还存在十处遗留的决口,如杨洼就是一处。对水利部门的详细记载还需深度研究,同时也不难发现共和国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凡的改善民生的道路,当时的水道湖泊的状况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

照片远处为汉桥,再往东即京沪铁路大桥。△

都说乾隆皇帝到处随意题字写诗,不过这首

《将往徐州阅河命简亲王奇通阿率众护卫皇太后先至山东灵岩行宫驻跸减从登途八韵纪事》显示出乾隆皇帝对徐州历史地理把握得相当透彻。

禹迹久湮废,

尧灾每大投。

汉曾通钜野,

宋已赋黄楼。

近岁益淤垫,

乘时欲酌筹。

安舆遵故路,

减从指徐州。

永逸诚无术,

预防要有谋。

策谁陈贾让,

佑独吁阳侯。

所恃茭兮楗,

还虞伏与秋。

未观愁弗置,

观亦祗增愁。

新旧大堤对比


1941年 VS 2019年

1941年 VS 2019年

谢谢大家!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