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120.肠胃大小虚实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三章  内藏外象·

·第七节  藏府相关·

 

五、肠胃大小虚实(120

 

    (一)肠胃大小长短之数。

    《灵枢·肠胃》篇记载了消化道的长度等解剖数据,按度量衡推算,可能为西周时的解剖所见,距今已三千年。古今度量衡单位变化很大,我们这里只看原文的数据。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

何?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

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

寸半。

 

本篇仅仅记载消化道的大小长短之数,即“谷所从出入”的部分。自唇外缘到齿的距离有九分,口的宽度为二寸半,从门齿到会厌深三寸半。口腔内可容纳食物五合。舌的重量为十两,舌可伸长至七寸,舌体宽二寸半。

 

    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

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咽门(咽部及食道上口)重十两,自咽门到胃(即食道)长一尺六寸。胃在体内呈纡屈状,人为伸直后长约二尺六寸,周长一尺五寸,可容纳食物三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

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右环回周叶积而

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小肠(此处当指今十二指肠与空肠段)在后面附于脊部,从左向右屈曲迂回,与回肠相接,前面靠近脐上方,来回有十六个弯曲。小肠周长二寸半,直径不到八分半,长三丈二尺。回肠从脐的位置开始向右下屈曲迂回,来回也有十六个弯曲。回肠周长四寸,直径一寸半不到,长二丈一尺。

 

    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

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以上《灵枢·肠胃第三十一》全) 

广肠(包括大肠与直肠)附着于脊部,与回肠相接,向左环行,直肠约八寸,直径二寸半有余,长二尺八寸。

从口唇到广肠出口总长六丈零四寸四分,小肠回曲共有三十二个。

从胃下口以下总长度为五丈五尺八寸,与食道长度比为55.8:1.635:1,与现代解剖所得850:25=34:1基本相等。(王洪图主编《内经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二)肠胃更虚更满。

    《灵枢·平人绝谷》篇从肠胃之数,推论常人绝食七天而死的道理。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

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

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胃在腹腔内的位置横列,形状弯曲,能够容纳的水谷是三斗五升,其中谷类食物约二斗,水液约一斗五升。饮食的精微物质由脾转运至肺,经上焦之气的宣发布散全身,其糟粕部分则进入肠道。“精微,慓悍滑疾”:精微指营气,慓悍滑疾指卫气,泛指气血精微物质。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

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

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

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

所受水谷之数也。

 

小肠能够容纳水谷三斗零三合半有余,回肠能够容纳一斗七升半,广肠能够容纳九升三合多。

因此胃与肠总计可受纳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半稍多。这是解剖概念上的容积,而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言,要从“肠胃以降为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

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

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

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以上《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全)   

    这里突出强调了胃肠功能的正常与否对生命活动的作用意义。饮食物入胃,胃中就充满,而此时肠腔是空虚的;当胃内容物排空进入肠中,则肠腔充满而胃中空虚。肠与胃受盛水谷,就是这样此满彼虚,此虚彼满,交替进行。只有这样,脏腑气机才能上下通畅,五脏才能安定,气血才能调和,精神才能健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精神的衰旺,实质是水谷精气衰旺的表现。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在论述了肠胃“更虚更满”之后,《内经》得出了“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的结论。

    我们说,身体发肤来自父母,父母不但给了我们形,还给了我们神,使我们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人出生以后,除去死于非命不论,哪怕是患了重病,也必先饮食绝才会走向死亡。如果单从形神关系论死亡,死亡的意思是形体尚在,而神没了。饮食物穿胃肠而过,把其中的精微物质留下,而将糟粕排出体外。人若七日不食,精微物质断供,形还在,仍不能免于死亡,故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父母为你点燃了生命的膏火,你得善加呵护,靠什么去呵护呢?靠的是源源不断的水谷精微之气。

    最后回答健康人连续七天不进水谷就会死亡的问题。胃肠总容量是“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因为胃肠为传导之腑,泻而不藏,胃肠容积虽大,但真正可以留住的水谷总量是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共三斗五升,而人体排出水谷每昼夜五升,七天下来就是三斗五升,胃肠中水谷将排泄殆尽,此时,水谷精气津液皆尽,生气全无,故死。七为少阳之数,主生,是生命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常数。

    (三)魄门亦为五脏使。

    语出《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魄门即肛门,《内经》将其归属于大肠的功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藏魄,故名。从现象上看,魄门是糟粕的出口,故有人认为魄通“粕”,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在讨论“神”的时候,知道魄属阴,阴成形,故魄与人的肢体运动及触觉有关。

魄为五神之一,所以魄门的启闭主要受心神的支配,此外,魄门与其余四脏也都有联系:肾开窍于二阴,因而魄门又为肾之窍,某些方面受肾的掌控;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之肃降,肝气之疏泄,都能影响魄门的开合;脾胃与大小肠同为“土脏”,脾胃之气的升降与魄门的开合更为直接。所以,魄门的启闭开合受五脏的支配,反过来又影响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在维持脏腑藏泻功能协调统一的过程中,魄门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水谷不得久藏”句,就寓有藏泻协调之义。水谷不能不藏,不藏则精微无以化,虽化亦必陷于下而使神气脱失;久藏则脏腑浊气填塞,使五脏气机紊乱,六腑壅塞不通,正如《类经》注云:“虽诸腑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