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之斯里,叩门拙言辞。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陶渊明《饮酒·十六》 (基本读解)陶渊明要实现自我,走出迷失和困惑,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要付出代价的。然而,陶渊明的隐居,表面看来是摆脱了污浊的官场,走向了自由的生活。但对一个文人来说,离开官场就意味着生活失去保障,不但自己也付出了“栖栖失群鸟” 那种寂寞孤独的代价,一家人也付出了挨饥受冻的代价。这两首诗歌表现得特别清楚。比如,《乞食》中写道的“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之斯里,叩门拙言辞。” 陶渊明《饮酒·十六》中也说:“饥寒饱所更”、“ 蔽庐交悲风”等。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正如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一文中写到:“使汝等幼而饥寒”,“每役柴水之劳”。文章中表明了自己作为父亲,而自己的孩子们从小就在饥寒交迫的痛苦中生活,还要帮助我砍柴、担水等,自己也内疚与不安。 (情感读解)陶渊明归隐之后,居然弄得陶渊明一家人没有饭吃。这在他在《咏贫士·其二中》有所表现:“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在他的《乞食》中有这样的描写: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之斯里,叩门拙言辞。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诗中描写了诗人为饥饿驱使,出门乞食的情境。这样离开官场,生活到了“乞食”的地步。可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田园,却换来的只是一家人的生活贫困。因此,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表现出了愧对家人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在贫困的境遇下出世与入世的复杂情感。 (哲理读解)诗人面对这样的艰辛的生活环境,却是“至死不悔”。我们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这种品质的表现。他在《饮酒·其二》中写道:“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在《饮酒·十六》中写道: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诗中的“固穷节”就是坚守“君子固穷”的高节,无论生活陷入怎样的艰难困顿,在他的心目中,“穷节”高于一切,没有什么可以改变。 从陶渊明人生历程来看,他追求的应该是儒家的思想。“君子固穷”出于《论语·卫灵公》,文章说:“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样,我们可以说,对于陶渊明来说,隐居不是一种退隐,而是一种积极的表现,也是人生奋进的一种方式。君子安守穷困,也许就是当时文人做人的本质了。据记载,就在陶渊明临终前一年,江州刺史檀道济请陶渊明出仕,当时陶渊明已经因为饥饿和瘦弱僵卧在床。如果出仕,可以改变经济状况。但陶渊明为了自己的人格,坚辞不仕,并拒绝道济送来的粮食等。在他的诗歌《归去来兮辞·序》中也说道:“饥冻虽切,违己交兵。”(也就是说,在陶渊明看来,违心和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痛苦比挨饿受冻的痛苦更痛苦。)就是说,饥饿和冷冻是切身的痛苦,可是如果违背自己的本性去与那些污浊的官们同流合污,我觉得比饥饿和寒冷更痛苦。可以说,这些生活的贫困与冷冻而不改变陶渊明的选择,正是“君子固穷”人生观的体现。 总而言之,在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中,或明显,或隐晦地表现了自己贫贱不移的坚定信念,以及坚守君子固穷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