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云南省文物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在一座其貌不扬的山丘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次发掘,竟然在这个叫做石寨山的地方,找到了数百件青铜器,并且有两件形象生动的贮贝器,小珏曾经也介绍过。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途径昆明,看到这些图案与中原地区风格迥异的文物后,默不作声,良久之后突然说出一句话: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些青铜器本来就很特别,让众多文物专家疑惑不解,郭老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为文物发掘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一同前来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更是当场拍板,为后续考古发掘拨付专款并进口一台经纬仪。 在领导的支持下,大规模的发掘马上在第二年开展了。还是在石寨山,考古专家清理了20座墓葬,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青铜器占大部分。就在考古工作即将结束的前一天,云南省博物馆的孙太初先生在清理6号墓的漆棺时发现了一个被泥土包裹的方块。 他在现场小心地用毛刷将方块清理干净,顿时金光灿灿,让现场鸦雀无声。当孙先生读出方块上的四个字后,现场更是一片沸腾。这块仅仅2.4厘米见方,高2厘米的东西,原来是一方金印,上面篆刻的四个字,赫然显示:滇王之印。 要知道,古滇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传说,《史记》中虽然前前后后有百字的描述,但它却依然很神秘。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一直没有实际证据,证明它的存在,即便那些青铜器,那些出土文物很多,也没有文字性的材料作为铁证。 这方金印显然改变了一切,古滇国是否存在,它的大致位置,再也不是秘密。更为关键的是,这方金印,就印证了《史记》中的记载:“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也就是说,汉武帝以软硬兼施的方法,征服了滇国,让它纳入帝国的版图范围,又赐给滇王以王印,采用羁縻之策进行统治。滇王之印的发现,证明了史料的真实性,它也认为是历史文献中为数不多相一致的文物,而被征调入国家博物馆。 然而,在几十年的岁月中,围绕这颗金印的争议并没有平息。很多学者始终认为,这枚金印,并不是汉武帝赐给滇王的那枚,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当时诸侯王用玺,列侯才用印,滇王既然是诸侯王,应该叫做“滇王之玺”才对。二是当时明确诸侯王玺应该是橐驼钮,滇王之印却是蛇钮。三是滇王之印的文字书写稚嫩,不应该是汉朝中央朝廷的水平。这些判断,主要是基于东汉应劭在《汉官仪》中的记载: 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刻云“某王之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刻云“某侯之印”。 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很可能是滇王自己私自铸造的,也有人认为,这枚印有可能是给老滇王陪葬所用,而汉朝颁发的那枚滇王印玺,还得交由新任滇王继续使用。 不能说这些解读完全错误,但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史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确定滇王的地位。完全存在着这样的可能,那就是滇王名义上是王,其实地位在诸侯王和列侯之间。作为藩属国的首领,这样的安排是恰当的。因此,存在着称王用印而不用玺的可能。 同样的道理,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采用橐驼钮作为印纽。藩属国的印玺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风情,特别制定,不一定按照《汉官仪》中对于内臣的处理办法。 至于说文字不精良,也有可能并非由长安颁发,而是将形制确定,交由附近州郡代为制作。在日本发现了东汉光武帝御赐的“汉委奴国王印”,从形制和文字来看,基本和滇王之印相符。这也说明,滇王之印应该是由天子所赐。 当然,考古的魅力就在于,解决一个谜团之后,有可能带来了更多的谜团。也许,滇王之印的秘密,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支撑,才能得到圆满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