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阳货》不学无术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8-30

【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

    “色厉内荏”就是表面上比较威严、利害,但是内心比较软弱,这就是内心道德修养不足,窃据其位,所以心里比较虚。“穿”是在墙上掏个洞,“窬”是偷偷地从墙上爬过去,孔子用来形容那些“色厉内荏”的伪君子们跟小人们差不多,就像是小偷一样,生怕被人抓住。

【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这句话争议很多,大都采取宋儒的解释,就是《论语集注》中的“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这跟“色厉内荏”还有区别,跟乡人很合群,但是不修道德,没有对错观念,不明是非,顶着个好人的名声,实际上背地里都是私心。所以孔子称之为“德之贼”。

【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道听途说”现在也是个成语,在路上听到的事情,不经过消化、判断,自己还没有做到,就现学现卖,沿路传播出去了。如今这种情况很多,把小道消息当成真实的事,随口乱说,而且有鼻子有眼的。孔子说这种人是自弃其德。

        其实这几句话之前我也没有看明白,但是反复几遍之后,我似乎读明白了《论语》作者的用心,从开始孔子拒绝阳货当官,接着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虎跟孔子俩人的童年应该很相似,而且都比较聪明,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从在季氏家做工,只是随着长大后慢慢才开始有了变化,这也是所谓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那些生而知之者,是天生作大事业的人,别人没有办法影响到他,而愚不可及的人,别人怎么教他都没有用。

        二人之间慢慢产生变化,应该是在青年时期,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但是阳货则一直在季氏利益集团中钻营,努力往上爬,正如子游在武城用礼乐教化百姓一样,孔子一直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当然中间也有很多苦恼,面对“无道社会”,只能感叹“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还好他的身边有一群同道的弟子,能够让他在浑浊的世事中坚持自己的追求。

        可是阳虎却一直随着社会潮流而发展,逐步变成了一个“色厉内荏”的小人,一个与人同流合污的“德之贼”,一个道听途说的人。而最终的结局就是成了一个遗臭万年的乱臣贼子。

        从两个人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所以相术中有一句话“一德二命三风水,四作学问五读书”,如果我们相信有命运,就应该明白,一个有德行的人,是命运不能左右的,而读书、做学问是可以改变命运和风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