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桂枝汤 人体柴火灶使用手册

 老玉米棒 2019-08-31

引子:

中医的结晶都在一首首的方剂里,是皇冠上的明珠。

方剂的背后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模式,辨证论治,一首方剂,就是是古人对人体一种失衡模式的分析和处理。从方剂倒推回去,是阴阳五行,八纲辨证。这是很有趣的过程。

甚至还能逆推一些保养的方法,这不是用药治疗失衡吗?那么为了避免失衡,我该怎么做呢?

这是一段有趣的旅行,和磊哥一起享受吧。

桂枝汤

桂枝汤的名气非常大,被称为伤寒论第一方。

前面说过,一个方剂,对应的是一种人体失衡的状况。我们常常说,中医是医人,不是医病的。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你外面是什么情况,不管是谁引起的问题,我的关注的重心始终在内部,我只知道,健康的人体是有一个秩序的,现在秩序出现了混乱,我把它纠正就行了。纠正后,人体就有一个自愈系统,自己能抵御外敌,这就够了。

所以西医是开抗生素,杀敌人,中医只管把自己的抵抗力恢复起来。

那么桂枝汤管的是哪一种失衡呢?

比如你现在突然受了寒,人体为了把这寒气向外推,就会出现流汗的现象,此时的汗,摸一摸,是一个冷汗。

这个现象,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有些人打个喷嚏,敏感的会觉得背部一热,一摸有点背心湿,就是自己在排寒的情况。

汗排出去了,需要水分补充,这个水分的移动是需要能量的,你看我们自然界,水的移动必然是能量推动,重力带动瀑布,月球引力带动海水的潮汐。

人体的水移动,也需能量的推动,就是所谓的阳气,直白说,一种生物能,是身体消化腐熟食物产生的能量。

喝了水,水一开始是在胃里,肠道里的,如果你的脾胃功能很好,脾胃里的津液就在阳气推动下,会向外、向上走,补充流失的汗液。

但很多人体内的阳气气能量并不是那么足够,平时胡吃海喝早把脾胃弄坏了,这样就不够一个力度把水向外和向上去移动,津液和能量的补充,并不是很到位。

此时,在表皮之下的腠理处,就出现了一种空虚的情况。

就打个比方:现在国家的边境线被外地侵犯,守边疆的士兵牺牲惨重,而因为国家没有及时派遣后援补充上去。

上面的病机描述,叫做“桂枝汤证”,一般有如下特点:

1,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或自汗,怕风,对寒冷感觉敏感——边疆的兵力不足,所以战争不断,常常发汗或自己觉得发热,是一种体表正邪交战的表现,如果兵力足够,外乱一平,人体自己安静了,消停了。

2,自己觉得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心动悸,易惊,失眠——内部的能量和津液在努力地向体表调动,却又觉得力量不够。

如果一个人常常出现桂枝汤证,那他就属于“桂枝汤体质”。

磊哥拓展:《伤寒论》讲的是人体水液的变化

比如桂枝汤证是一种风寒表虚证,人体还是能够发汗把时刻侵袭人体的寒气推出去,只是后续跟不上了。

麻黄汤证则更加麻烦,发汗都发不出,郁住了。最近磊哥调理了很多人,觉得自己是感冒,可不出汗,一看舌苔厚腻,体内全是湿气。都是吹了大量空调,导致毛孔闭塞,失去了发汗功能。

如果老是让脾胃调动能量和水分到体表,就可能内部变得干燥,所有有些人感冒几天,出现便秘,需要用一些泻下的药,这个就是承气汤证。

这么一说,是不是就感觉特别简单,朴素了?

说阳气,能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说人体水分的变化,这总非常的落地了?

西医的解剖,说的是人的结构,中医的《伤寒论》,说的是这个结构里,水是如何随着外邪侵袭而流动变化的。

桂枝汤的药物结构:

桂枝汤含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1、桂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枝。

而肉桂、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它的气味嗅起来……

如果你喝咖啡的时候,下次可以点一杯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给人一种很开心、热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调子……这种感觉,其实和无氧运动的感觉有点像。

所以桂枝是可以让人兴奋起来,鼓动能量和水分从内部向外、向体表走。

2、芍药

芍药与桂枝正好相反,桂枝往外伸展,芍药的力量是向内收的。

现在的研究认为,芍药能让人静脉的血往回收,往心脏走。

同时,芍药可以松弛筋脉和肌肉,缓急止痛,还可以养肝血,柔肝止怒。

因此桂枝和芍药合在一起,一个动脉加大泵出,一个静脉加大回收,就让人的血液循环地更好,加强新陈代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

这种感觉,和你做完大剂量的瑜伽后,躺在瑜伽垫做休息术是一样的。

3、炙甘草

甘气补土,炙甘草在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时候补充身体的中气,补充中土元气。炙甘草对心脏也很有好处,有一个心脏病的名方炙甘草汤。

甘草是个和事老,各种药,加入甘草以后,可以让药性温和,缓而达之。同时又能调和诸药,互不冲突。

桂枝让你亢奋,芍药让你收敛,甘草则让这个过程变得不那么激烈,顺便补充一些能量。

4、生姜

生姜有很强的“散”的特点。所以常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或早上吃姜,夏天人的阳气本来是向外向上走的,早晨也是,吃姜,只是顺着人体,加快了这个过程。

生姜放在这付药中,可以散寒湿。桂枝芍药让身体血液更好的循环起来,而生姜让身体的寒湿发散出去。

如果没有生姜,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而不能把寒邪打出体表。必须有生姜横开、散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肌腠之间。

5、大枣

大枣是补给队员,给前线队员补充能量。

大枣还和甘草一起,补津液,在出汗的时候如果不补充身体的津液,就容易产生新的问题。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陈代谢,补充人的营养,发散体表的寒湿。由于加快了血液循环,因此会出一点汗,但本身这付药不是发汗药,服用后身体出点小汗病就好了。不要捂厚被子出大汗,大汗伤津液。

这付药没有针对什么具体病毒的药,但是却把感冒解决了。实际上让人自身变强,然后人自己把感冒战胜了。

其实,还是顺着人体抵抗疾病的方向来的,只是当你觉得没力量的时候,推你一把,绝对不是和你倒着来,造成能量的浪费

用量用法:

桂枝9(或15)克,芍药9(或15)克,炙甘草6(或10)克,生姜9(或15)克,大枣四枚到六枚(掰开)。用五饭碗水慢火煮成两碗,每次温服一碗。饭后半小时服或者睡前半小时服。可以加点红糖。

伤寒论还提到药后再服用热粥一碗,以助药性。这药服了之后,如果出了点小汗,人觉得稍微舒服了,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出汗,或者出的太少,可以继续服用。

伤寒论提到不必尽剂,就是说你开了几贴药,不用非得把药服完。出点小汗就OK了。

磊哥的养生启示

看了这个方子,我得出结论,其实要不得感冒,要点只有两点:

1,内在的能量够

2,内在能量向上、向体表走的时候,要顺畅。

其实,这个原理和农村里烧柴的灶是差不多的。

灶里火不旺不行,出风口糊住了不行,管道不通也不行。这么说来,《伤寒论》其实是一部《人体柴火灶使用手册》,哈哈哈。

那么桂枝汤证,处理的是哪里的问题呢?灶的出气口并未堵塞,堵塞了就是麻黄汤证了,问题在于,炉火有点小,导致炉火到出气口之间的区域比较不通畅,而且温度过低。

这么说个大白话,是不是就明白了。


比如我已经很多年没感冒了,每当觉得有要感冒的时候,我会做如下动作:

吃得少点,清淡点,给脾胃一个更多的休息,积蓄能量。

饭后两小时,准备一大壶热水(姜枣茶更好,这也是桂枝方里的经典组对),喝。

然后波比跳,或瑜伽拜日式——这类运动反复折叠着腹部,让热水迅速进入循环,而肌肉的收缩放松,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把内在的水分和能量吸到皮肤下。

你看,我不用桂枝的能量,用的是肌肉的力量,但其实和《桂枝汤》的原理是差不多的。

最后可以站桩、打坐,休息式——道理参照桂枝汤里的芍药,阳升了,需要有一个收敛。

这个运动流程,可以每天做,日日排寒,还有什么感冒可言呢?

桂枝方的中医外治代替法:

一般受寒出问题,是从背部开始的,张仲景叫太阳病,足太阳膀胱经是了。

所以艾灸督脉、膀胱经,给这些经脉补充能量,也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当然,这个能量的来源和喝药不同,桂枝汤是鼓动人体从内向外发,艾灸是直接就把经脉沿途的能量补充了。

但艾灸的火力不宜大,张仲景反对用火疗,认为会造成过度伤津,因为那个年代,并没有出现悬灸这样的东西。悬灸是一个点,刺激一个穴位,不会大量的进热进去。

1,刮痧,包括风池——肩峰段,和膀胱经段。刮痧不断挤压皮肤和肌肉,加强其循环速度,帮助排出毒素。

2,艾灸大椎、风门、肺俞等。

3,也可以加灸下足三里,这是胃经穴位,会给与人体更多的内部能量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