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盐 作者:柳虫子 来源:致朴 我为莆田‘代盐’。 据史记载,莆田自元代即置场产盐,迄今已有700多年盐业生产史。莆田盐场是福建省最大的盐场,全省三分之一的盐都来自于此。 近几年,莆盐被入选党十八、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指定用盐,更为莆田赢得更大的荣耀。 莆田名厨林忠伟先生说:“盐为百味之帅,五味之王,味中之虎,‘盐’是一门大学问。” 无论何种珍馐,若没有盐,也是食之无味;无论何种家常,只要有一点盐,万千滋味立即涌上心头。盐大概就是每位厨师的“命门”,芸芸众生,想来没有谁对盐的要求比厨师更高了。 也正因为如此,当他一次次提起莆田盐场时,我才抓住这个过去从未注意过的家乡标签。 他曾用一句很简单的话赞美家乡的盐:“真正的好盐是咸中带甘,放一粒嘴里品尝,淡咸而不苦涩,还带有自然的清新,莆田的盐就是这样。”而后,他开玩笑说:“我为莆田‘代盐’。” 林忠伟先生 与林忠伟先生驱车去莆田盐场,是临时做出的决定。他对盐认识之深,令我们觉得他是最好的向导。 莆田盐场位于莆田秀屿区东峤镇平海湾上,从市区驱车到此大概需要四十分钟。临近目的地,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被割成方块的盐田。不过其中乱泥堆砌,说明这里还不是制盐区域,这只是“前奏”。 直到车子到达一幢由石条砌成的两层小楼房时,我们才看到平海湾最后一块“宝地”。这片幸存的盐场还剩10.2万公亩,在阳光照耀下,闪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光芒。 莆田盐场 平海湾作为莆田三大湾之一,仿佛是造物主在心情特别好时塑造的作品。 它不仅以丰富的海产养活周边世世代代子民,这里独特的玄武岩地质,洁净的沙质纳潮口,还让来自政府保护的原生态台湾海峡海域的海水变得清晰纯净,从而促使此处形成国内少有的天然盐场。
据史记载,这里自元代即置场产盐,迄今已有700多年盐业生产史。自上世纪50年代起,统计资料显示,莆田盐场已是福建省最大的盐场,全省三分之一的盐都来自于此。 而近几年,莆盐被入选党十八、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指定用盐,更为莆田赢得更大的荣耀。
实则一直关心莆盐的林忠伟先生很清楚,不仅是近几年,在此之前,莆盐也一直在为家乡带来许许多多重量级荣誉。他了解莆盐一路走来的光荣,也了解这种好盐得来的艰辛。
莆盐的制作工艺至今仍采用古老的“盐田法”,即海水晒盐,这也是一项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从“纳潮”开始,这其中每一个步骤都蕴藏着丰富的天文、海洋、自然科技知识与历史价值。” 百年工艺延续的更是莆田人勤劳、质朴的精神 每月农历初一、十六,是将海水引进盐田最好的时机。海洋里的万千生物,已让海水拥有多种矿物元素,而在进入盐田之前,它又经岩石、海藻泥、螺田的自然过滤,最终形成清澈且营养丰富的潮水。 林忠伟先生笑说:“这跟做好莆田菜一个道理,一道好菜的基础是要有好食材;一瓶好酒要有好的酒糟;一粒好盐要有好的潮水、盐泥和藻泥。” 在盐场(冬季) 但在“纳潮”完成后,盐工的辛苦才真正到来。 在“制卤”过程,盐工们需要不辞辛苦地对盐田进行卤埕割泥、整修、铺沙、压实维护;经常性做好清除青苔,疏通八卦沟,抓漏防渗透工作,以保障卤埕质量,增强制卤效果。 制卤 待制卤完成,又进入关键的“结晶”阶段。 在酷热夏季,近40度高温往往让人避之不及,可对盐场的盐工们来说,越是高温,他们越要抓紧制盐。 每到夏天,盐工的早班时间会提前到凌晨3点,这是为了避开高温作业,也是为了及时将结晶池中的盐扒出。这样的高强度劳作,盐工每天需要喝30瓶水,才不至于中暑晕厥。
若是下雨天,当人们都往屋里躲时,盐工又需要往雨里冲,因为一旦卤水和盐堆被雨淋到,这海盐就毁了。 直等扒收、归坨,封盖保管后,一把好盐才算完成90%。最后才是送进加工厂经筛选、粉碎、包装等多道现代化加工工序,最终才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小包装盐。
如今盐场的盐工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从事如此辛苦活。林忠伟先生捧起一把盐说:“这莆盐和百年制盐技艺是莆田大大的骄傲,但它可能也要丢了。”
6月18日那天,一篇题为《中国最大的危机并不在房地产,而是走向死亡的农场》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中提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有哪一种文化比‘农’更古老?在所有养生要素中,有哪一个要素比‘吃’更重要?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国人把‘农’排斥在‘国学’之外……每天都吃着粮食,但国人已忘记还有这么一个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
说来惭愧,如果不是林忠伟先生多次提起莆田盐场,我与许多朋友一样,始终不知道勤劳的家乡人在这片土地上造就了如此灿烂的辉煌。 在互联网信息泛滥及生活快节奏的当代,我们似乎已经无暇顾及生命的“根本”,不再关心土地,更不关心粮食与蔬菜,过去“农”为重的思想早已不知去向。 旧照 这位名厨曾叹息道:“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每天在吃的食物来自哪里。你问小孩,米是怎么来的?他会说,超市来的。他们不知道米是从庄稼人从地里种出来的。盐也一样,很多人不关心真正的好盐出自哪里?它不是矿盐挖出来的,也不是海水直接晒一下就可以的。人们更不关心好盐应该是什么样的。” “好盐难得” 像心痛珍贵的宝物正在慢慢消失一样,过去数年,林忠伟先生一直在以力所能及的力量呼吁大众关心莆盐,关心盐工群体,让本应该属于盐工的福利还给盐工;在经济发展的当下,不要破坏平海湾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千万别让这百年传统制盐工艺后继无人。 可惜过去他收到的回应总是寥寥无几,而今,他想再试一次。 感谢林忠伟先生对本文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图片来自莆田盐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