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伤寒07 | 总是午后发热,病因究竟是?

 旷世奇药 2019-08-31

总是在午后发热,体温一般都是超过正常体温(口腔:36.3℃~37.2℃、腋窝:36.1℃~37℃)0.5~1℃,但是,过了午后,温度又正常了?这病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在这《伤寒论》之中。

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sì)至未上。

翻译

太阳病痊愈的时间,往往在巳至未这段时间内。

(巳:九点到十一点;未:十三点到十五点。

注析

伤寒的这一条文,解释的是人和自然界阳气相互统一的关系。

关于“欲解时”,郝万山教授认为,六经病都有“欲解时”,所谓“欲解时”,就是指这一经脉相应的病,在痊愈的时候,容易在特定时间段内有一些体征上的变化;而这一时间段就叫做该经脉的“欲解时”。

一日十二个时辰,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子丑寅卯 辰 巳

午未 申 酉戌亥

十二个时辰与现代24小时对照:

23-1 子时 ;1-3 丑时;3-5 寅时;5-7 卯时;

7-9 辰时;9-11 巳时;11-13午时;13-15 未时;

15-17申时;17-19 酉时;19-21 戌时;21-23 亥时。

神奇的“六经欲解时”

为什么不同经脉的疾病,倾向于在不同时间段内痊愈呢?

刘渡舟老师是这样讲解的,这个“欲解时”,其实是带有商榷的口吻,因为在这个时间这个经脉的阳气最旺,邪气就会退却,所以也就有利于这一经脉疾病的缓解甚至痊愈。

这一点其实涉及了中医阴阳的理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当中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体一日阳气的变化,与太极图相似

《素问 · 生气通天论》当中所说的“阳气已虚”并不是真的虚,而是阳气潜伏体内,是指阳气在人体内运动的一个规律。

人体的阳气在清晨天刚亮时,由体内渐渐趋向体表;中午时,阳气达到一天当中最旺盛的时候;下午,太阳偏西,在体表的阳气渐渐收敛,汗孔由打开而趋向于闭合;到日落后和夜间,阳气更趋向于收敛,进而潜藏于人体之内。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每个经脉对应的阳气较盛的时期。所以,郝万山教授认为每个经都有它的“欲解时”。

“六经欲解时”能解释什么?

“六经欲解时”的各种现象,其实在临床当中十分常见。

经常有患者问医生:我一到下午就发热,早上晚上都没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临床常说的“日晡潮热”,就是下午3点到5点反复发热的现象。中医诊断学将日晡潮热辩为阳明发热,因为阳明的“欲解时”在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

在此时,阳明经的阳气最为旺盛,正邪斗争激烈而出现发热;如果正虚邪盛,那么症状就加重;如果正盛邪虚,那么就能驱邪外出,疾病趋向痊愈。

这就解释了某些病总是在固定段发生的现象。

又以少阳经为例,少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这段时间正是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少阳的阳气在这个时候最旺,少阳经病在此时正邪斗争最激烈,所以口苦、咽干、头晕的少阳经症状往往在此时表现得最明显。

六经欲解时能指导临床吗?

“六经欲解时”对于疾病的诊疗有什么作用呢?

这里不妨来看一个例子:太阳病的“欲解时”在中午11点到13点这段时间。如果太阳病的患者让他上午九、十点钟吃药,这就便于他中午汗出、热退而痊愈。

而对阳明病的患者来说,中午稍稍过后给他用药,这就便于清热、泻下;对于三阴病来说,晚上、傍晚的时候用一些温里散寒的药……

这就是时间治疗学

但是,郝万山教授特地指出:这种时间节律是基于这个人和大自然的节律处于同步的状态

有的同学研究子午流注,观察了两三年之后,发现子午流注在临床上的疗效还不如直接辨证针灸治疗来得好,那么,由此推断子午流注这个学说不正确?

“不是这样的。“郝教授解释说,”子午流注这个学说是正确的,它是按照大自然的时间节律来计算的,问题是这个个案,他的时间节律和大自然的不同步,这样的话,你还按照固定的节律去开穴,这个人已经和大自然不同步了,当然它的疗效就差。”

可见,“六经欲解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用药有指导作用,但是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言。临床用药,要常常叮嘱患者规律作息,不然用药的效果只会是事半功倍,得不偿失。

- - - 全文完 - -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在文首标注作者与来源。

责编 | 后溪

校对 | 太渊

好学的人都点这了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