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的诞生:从唐宋八大家,到王阳明、顾炎武

 渐华 2019-09-01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为根,百家学派为枝叶发展而来的文化。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承接了尧、舜、禹,以及夏、商、周历代圣贤的理念,最终成就了学术最高的“道”——孔孟之道;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以“自然为大”的科学观念,让人返璞归真的质朴情怀,是承接了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黄帝部落”时期的思想,也因此,道家总是与传统医学及养生相联。并且,在道家看来,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协调统一的整体,两者都会出现病痛,而道家不仅要医治身体的病痛,同时也医治精神的病痛。

秦始皇的出现,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彻底消亡,以及君主专制社会的诞生。从那时开始,“百家争鸣”的知识分子断层,与古希腊一同被称谓“轴心时代”的中华文明也黯然退场。汉、唐之间虽学者众多,却大多难以达到春秋诸子的思想高度,直至唐末韩愈的出现,才扭转了中华文化颓废的局面,所以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一个国家、民族是否拥有未来,不在于当下国之大、兵之强,而是要看有无担当民族脊梁的知识分子出现。汉之强、唐之盛令外族惊叹不已,但这一切都是虚而不实的。汉、唐之后,我们的民族陷入了残酷之地。军阀混战、民族内斗、国家分裂,而外族又趁机入侵,“五胡乱华”更是生灵涂炭,这便是汉、唐之后我们民族的结局:一个是魏晋南北朝,一个是五代十国。

韩愈上承诸子百家,下启宋代理学,虽生于唐,而唐却没有给予韩愈施展其志之运,亦无继承其志之人,直至宋朝建立后,其他“唐宋八大家”和理学家的出现,才有继承韩愈之志、文以载道的知识分子,扭转了高级知识分子断层的局面。他们也是中国进入君主专制社会后,仅有的达到“诸子百家”高度的知识分子。(柳宗元与韩愈同时期,虽有才华却早卒)

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的发达,是建立在对知识分子尊重的基础之上,使得中华文化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普及和发展,也让整个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以抵御世界上最强大、野蛮的蒙古帝国,即使宋亡以后,中国再无分裂的局面出现。(宋之兴,源于对知识分子的尊重、“限制王权”的理学诞生、以及对私有制的保护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宋之亡,除了外因,则是与文字狱——庆元党禁、皇权专制、市场经济的崩溃有关。

《孟子》在南宋被朱熹编入《四书》,《孟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后来科举之仕耳熟能详的“论孟学庸”之一。朱熹死后不久,南宋覆亡,国家经历短暂的元朝统治后,又被朱明王朝代替。因为帝王与朱熹同姓的缘故,朱子学说被明代视为儒学正统,而过去曾被忽视的《孟子》,也成为仕途之路的必修课。《孟子》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心性之学(特别是《孟子·尽心》,其他孟子学说并不被帝王所喜好),被宋代理学家继承之后,又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又一丰碑——明代心学,其中核心便是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

(宋代理学是儒家与道家思想高度融合后产生的,而明代心学则是在宋代理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佛家思想。同时,洪应明的《菜根谭》,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被称谓明末清初心学三大奇书,都是包含了儒、释、道精神的名作。)

明亡之后,中华文化再次陷入了黑暗,满清二百多年的统治中,学者名家只出现在两头,清初的名家是明朝的遗产,清末的名家是鸦片战争带来的正面遗产。通过中华文化的变化发展,感到似乎有这样的一个规律,皇权越弱,专制越弱,对社会的控制越弱,国库越拮据,而民间经济越发达,百姓越富裕,知识分子越活跃,诸子级别的学者名家越易出现。

周朝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是因为君王的权力被封建诸侯分散;宋代的文化之所以发达,是因为皇帝拥有的权力是专制社会中最少的一个,明代中后期亦是如此,清代末期以及民国时期也是如此。中国文化在数次变迁中,“百家争鸣”依然是几千年来的一座巅峰,宋、明、清末民国虽然有过文化的复兴,但复兴的高度越来越低,复兴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