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五章 《近效方》术附子汤

 医贵仁心 2019-09-0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近效方》

术附子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主要论述《近效方》中记载“术附子汤”主治功效。素有脾肾阳虚,寒湿邪气不化,上泛清窍故见头重眩晕,痛苦不堪。中焦受累,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故而饮食无味。治疗应和中暖脾,益精补肾。方中附子温补脾肾,白术健脾和中化湿,甘草、生姜、大枣补中益气。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脾肾气虚,招风中入,风气通肝,乘于脾胃,中气虚而不能主持,风为掉眩,故头重眩苦极。胃气不伸,则不知食味。然阳虚则肌肉不温,所以附子补阳而生脾土,甘、术健脾温胃,所谓暖肌补中,即是益精气也。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喻嘉言云:经谓内夺而厥,则为风痱。仲景见成方中,有治外感风邪,兼治内伤不足者,有合经意,取三方,以示法程。一则曰《古今录验》续命汤,治营卫素虚而风入者;再则曰《千金》三黄汤,治虚热内炽而风入者;三则曰《近效》术附汤,治风已入脏,脾肾两虚,兼诸痹类风状者。学者当会仲景意,而于浅深寒热之间,以三隅反矣。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方是论述中风入脏,脾肾两虚的证治。由于肾阳不足,寒湿阴邪乘之,邪气上蔽,故头重眩苦极。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浊阴之气停于中,故不知食味。

治以术附汤温暖脾肾。方中附子温暖肾阳,恢复阳和之气,驱散阴寒浊气;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温暖脾胃,温散寒湿,恢复脾运之机,藉化阴浊之邪。考此证若用轻扬之品,可能引起虚阳上越;若用清疏之品,可能引起脾寒湿停;若用重镇之品,可能引起脾虚下陷。古人立术附一法,温暖脾肾,恢复阳和之气,用治头重苦眩,以示要略之妙。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底下这个《近效方》术附汤,《近效方》也是一部医书的名字,那里头有一个术附汤。其实这个术附汤咱们讲过了,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就是那个方子,可搁在这一解释,就一点儿也不对头了。它治什么呢,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这说得驴唇不对马嘴了,那么这个方子是治关节疼,没有表证。咱们在《伤寒论》里讲的是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它用桂枝附子汤主之。如果小便数,大便干,它去桂加术,就是这个方子。它这没有表证了,咱们前头研究很多了,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它这小便数,大概没有表证了,尤其小便数,丧失津液了、丧失体液了。由于小便数,造成了大便干,更不能发汗了,所以把桂枝去了。那为什么加术啊?这个附子、术治小便频数,同时附子、术也能够治湿痹,外有湿痹,内里头还丧失津液这么一种病。所以加上附子、术,使得小便利,变成不让它小便那么利。

所以老人的小便频数,用真武汤挺好使,那里头不也有附子、术嘛,就是利尿药配合附子,能治小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频数了,津液自然恢复,大便也就不干了。没有表,把桂枝去了,不让发汗。有附子、术,也能治痹痛。它是这么个方剂,这么个用意。也就是我们在治关节炎的时候,就是咱们说痹痛这一类的病,没有表证,如果他有小便利,或小便不利而致使关节疼,没有别的,这个方子可以用的。并不像他说的,头眩这个还是对的,为什么,它有术,这个术是个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术健脾,健脾就是健胃了。胃这个脏器啊,喜燥不喜湿,胃停水,不愿意吃东西,所以咱们说白术健脾,就从这一点看的。那么胃停水,头爱晕,我们方才讲的,这个白术,专去胃水的,它是温性药。可胃要是没水用它是不行的,那么这个方剂主头晕或者有可能。旁的,谓之头晕,苦极,也不至于到那个分子上。不知食味,也是冲着术说的,就是脾胃虚,术能够健脾。它是这么样看的,这是理想,实质不是这样的,不一定他就是一天一点儿东西不吃。它后面又没有表证,这一类的关节疼,不至于那个样子。

所以经过后世对这个方药的解释,有些自己心里想在里搁着呢。它这个方子有些特别了,加上引子了,加上姜五片,枣一枚,这也没什么关系,要如果有点恶心,可以加点姜,加大枣,没什么大用意。可见这是后世的做法了,后世都是要姜枣做药引子,大概每副药后面都是姜几片,大枣几个。原方子里头有姜、枣,他把这个变成药引子了,搁在后头了,这都不合法。原方就是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就这几味药,它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你们回头看看《伤寒论》就是这个方子。

其他医家

《选注金匮要略论注》:“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致头中眩苦至极,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此非轻扬风剂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犹之冬月井中,水土既暖,阳和之气可以立复,而浊阴之气不驱自下矣”。

《医门法律》:“内经谓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后世祖其说而无其治,《金匮》有《古今录验》三方可类推之。经谓内夺而厥则为风痱,仲景见成方中有治外感风邪兼治内伤不足者,有合经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则曰《古今录验》续命汤,再则曰《千金》三黄汤,三则曰《近效》白术附子汤。前一方,治营卫素虚而风入者;中一方,治风热内炽而风入者;后一方,治风已入脏,脾肾两虚兼诸痹类风状者。学者当会仲景意,而于浅深寒热之间以三隅反矣。”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第2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第3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除热瘫痫。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头风摩散方。

第4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第5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第6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第7条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9条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熟读成诵

《近效方》术附子汤。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