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北宋都城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同样是逃亡,三百年前的唐玄宗却是入川,他为何不选择富庶、温柔的江南之地呢? 因为唐玄宗和宋高宗的心态不一样。
第一轮的主将为高仙芝、封常清,在洛阳失陷后,他们退守潼关,此时郭子仪在河北已经取得几场较大胜利,潼关驻军只需等待外地勤王兵马到达关中一带就可展开反击,奈何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谗言,将高仙芝、封常清斩杀于两军阵前。 唐玄宗马上启用老将哥舒翰,令他组织潼关保卫战。玄宗一朝,可谓名将辈出,论武力值,哥舒翰或许也就比王忠嗣差点。但此时的哥舒翰已经是一个中风的老人了,唐玄宗便说,你不是行动不便吗?给你匹马,那就是你的腿,就这样,哥舒翰被抬到了战场上。
在这两轮反击中,唐玄宗不停的命令将士出击,这其实反应出了他的一种心态:在他眼中,安禄山、史思明就是撮尔之辈而已,我英明神武一生,居然被这等鸡鸣狗盗之辈打上门来,心中更多的是愤怒。
潼关失守,玄宗就开始想着逃跑了,哪里才是安全的地方呢?对于唐玄宗而言,所谓安全,地理形势上,一定是易守难攻;人员上,一定是铁杆忠心于自己的人。 先看地理形势,东面、东北面唐玄宗是不能去的,那里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西面是吐蕃,更不可能了;北面、西北面他不敢去。为何?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大唐战神王忠嗣。 他早年被唐玄宗收为义子,和太子李亨关系较好。自少年时期便成了一员响彻边关的猛将,后来担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皆出自其麾下。但他的下场很凄惨,被李林甫构陷------“欲奉太子”李亨为帝,若不是哥舒翰拼死谏言,唐玄宗就把他咔嚓掉了,最终王忠嗣郁闷而死。 有了这层故事,唐玄宗无论如何都不敢去了,剩下的,也就只有南下四川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杨国忠知道自己的处境,只要离开唐玄宗,自己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个时候他比谁都忠心。 另外,此时的唐王朝,有十大节度使,分别为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
唐玄宗传檄天下,共灭乱贼,但是,三天前,他的儿子李亨已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借助少年伙伴王忠嗣的朔方精锐,开始了平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