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将一个人培养成杠精?

 cat1208 2019-09-01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总爱找你茬的人,而你又看他很不顺眼,那你可以选择将他培养成杠精。

所谓杠精,就是那种抬杠成瘾的人。他们的一贯表现就是反对和否定。而且,不像律师或科学家们提出的反对意见,杠精们的否定和指责没有任何合理的证据。他们对他人的批评也没有任何建设性作用。除了遭人厌烦,杠精们是不会有任何好结果的。

所以,如果你被杠精缠上了,那就可以选择推他一把,将他培育成“杠癌”晚期的杠精。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会很厌烦他,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而他自然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将一个人培养成杠精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杠精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杠精们看似是在与他人争辩、讲理,其实只是在施加语言暴力罢了。他们的反对与其说是在给出反驳性论证,倒不如说是披着论证外衣的辱骂,只是相对文雅而已。

而要理解言语攻击行为,就需要先稍微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早在1939年就提出一个理论,叫做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攻击行为是由于攻击者遭遇了阻碍和挫折导致的。

仅凭常识也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挫折或阻碍,那他的心情一定很好,至少很平静,不会有愤怒情绪,不会想着要去攻击别人。当一个人遭遇了挫折,内心忿忿不平,才想着通过什么攻击方式将怒气发泄出来,于是就成了到处反对别人的杠精。

所以,想要培育一个杠精,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对他提供任何帮助,让他继续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阻碍。这些挫折与阻碍不必有多大,可以是上学迟到,可以是被领导批评,可以是想买的东西已售空,也可以是与陌生人发生的一丁点口角。总之,任何微小的挫折,都可能引发杠精的言语攻击行为。

如果你心比较狠,也可以刻意对其施加一些阻碍,让他经历一些挫折。但我不建议这么做,因为那会惹得他把攻击靶子立在你身上。所以,像杠精这种招人厌恶的生物,只要顺其自然,他的人生中自然充满了挫折。

除了简单认识挫折—攻击假说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这个理论是说,如果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那下次在类似的环境中,行为者就更可能做出被强化的行为。

假设小明经常在网络上留言评论其他人写的文章。他有点儿杠精的倾向,所以写得自然都是些抬杠的话,没有什么知识量和信息量上的营养。不过,还是会有很多人给他的评论点赞。而点赞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小明一看到自己的发言还被点了这么多赞,顿时就心花怒放了。他会觉得有不少人都很认同自己。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还要继续抬杠。

所以,如果你想把小明培育成更坚定的杠精,那你就要偷偷地给他点赞。甚至,你还要为他助威。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互联网上,你都可以对他说:“哇,你好聪明啊!你的思想好深刻啊!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就是没法说得向你这样铿锵有力。你真是太帅了!我好崇拜你!”

你这种夸奖他的话,事实上就能起到强化的作用。为了获得你以及更多人的夸奖与赞美,他就会表现出更多的言语攻击行为。他会觉得自己并不是孤身一身。他会觉得背后有无数人在支持他,这就让他更加敢于抬杠了。

但是,在通过夸奖与赞美强化杠精的言语攻击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提到“逻辑”、“谬误”、“批判”等词汇。真的,千万不要对杠精说,“你的逻辑真的很清晰,你对那些谬误的批判真的太强力了!”

为什么呢?

因为,哪怕是杠精,也算是人类。而人类总是有好奇心的。

现在是信息便利的网络时代,那个有好奇心的杠精在看到“逻辑”、“谬误”、“批判”等词汇后,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些词汇输入搜索引擎中,然后点击回车键。如此一来,这个杠精就很可能要被毁了,再也挽回不了了。

因为,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些词,就很可能在哪里看到一些对“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逻辑谬误(Logic Fallacy)”的介绍。而杠精一旦知道这些知识,就再也回不到曾经的那段单纯无邪的抬杠时代了。

一旦杠精理解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那他们就再也无法假装自己真的在讲道理了。他们如果看到了对“逻辑谬误”的介绍,那一定会羞愧地无地自容,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惯常的抬杠手段,全都是些见不得光的逻辑谬误。在低素质人群面前还可以蒙混过关,一旦遇到了货真价实的高手,两三下就会被批驳得体无完肤。

所以,一个杠精一旦真的懂了什么是逻辑,那他就可能会将自己的黑历史隐藏得干干净净。从此做个好人,每天学习,讲理,对自己脑中的信念展开批判性反思。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少了一个杠精。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反对。因为你见过一些杠精,他们是了解逻辑谬误的。他们都还能说得出“弱类比”、“否定前件”、“以偏概全”、“虚假两难”、“诉诸无知”等听起来有些专业的技术化词汇。

为什么这些知晓逻辑谬误的人,还依然是个抬杠成瘾的杠精呢?

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讨论起来很有价值。不过,因为篇幅的关系,就留到下一篇文章,《杠精的类型学研究》,再来介绍吧。

认真想

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

ID:Reason-Ed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