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气都想撸一篇,回回还想稳中求变。 今天早早地婉拒了应酬,把手放在了键盘上,不为别的:国人平时不苟言笑,但是透过节气,你能发现彻骨的优雅。那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艺术。 这次是处暑。这个节气表明,一年已去了三分之二。 处暑的妙处是,处于炎凉之间,暑气渐歇,秋凉可期,而各人,也是炎凉自知。 “处”字在这里作“止”和“隐退”来讲,这在字典上有专门的释义。这个“处”不同于处女座的“处”,那没有专门对应的解释,仅有的解释又不能与之随意匹配,否则会很搞笑。不解释,你们自行比对。 节气是一扇奇妙的窗口,极方便窥探到古人的智慧。 拿处暑来讲,谚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不露身”。你不信可以印证,处暑过后,再洗十八天澡,天气就转凉了,古人就要收起洗澡的大木盆了。 这种精确,其实是生活的精致,也是筚路蓝缕而来的款款优雅。 民谚不能与优雅相提并论?顾铁卿在《清嘉录》写道:“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 古人比我们会玩,对于处暑还有别解。 有人根据“处(處)”字的繁体字解释,说是“恶虎虐人”久矣,是该和“秋老虎”说Bye的时候了。 这个分手的节点就是处暑。 说节气只是引子,说吃小能手再次上线。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到了处暑,是时候该进补了。“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处暑进补究竟吃点啥?, 民间有“处暑吃鸭”的食俗。 说鸭子有补血、清热、解毒的功效,尤其可以清肺火。“处暑鸭”的做法五花八门,有子姜鸭、荷叶鸭、核桃鸭、百合鸭等等……鸭也挺辛苦。 跟别人说一样的,那不是我们的性格。 我们不说鸭,来说说鸡。我们上篇《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文章,说到西亚的小麦和越南的占城稻,滋养了中国人。今天我们一说鸡,就顿感自豪——我们输出的鸡,做了各国鸡的祖宗。 中国的鸡,以九斤黄和狼山鸡最为出众。 日本幕府末期,借种九斤黄;1843年,九斤黄引入英国,狼山鸡于1872年紧随其后,在英国傲视群鸡;1847年,九斤黄成功与美国鸡开枝散叶,培育出美国洛克鸡。当然,狼山鸡也在德国等国没闲着,妻妾成群…… 亨利四世曾发誓:“要让农民们每个周末每家锅里,都有一只鸡”。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对我们的鸡发狠和觊觎,反正一直到现在,在法国传统家庭,吃鸡还是件郑重其事的事,不但要专门安排在周末吃,而且最好全家一起开动吃。 你说,吃鸡是不是更有仪式感?
服了?服了倒不好办了! 鸡肉吃不好,其实是个坑。因为鸡肉中欠缺钙、铁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粗纤维,如果多食,且不摄入其他瓜果、蔬菜、粮食,易导致身体的亚健康。 再有,处暑时节容易秋燥,不少人会口唇干裂,鼻咽冒火,毛发枯黄无光……怎么破?怎么兼得? 铛铛铛,今天的配角上场!那就是梨,秋日水果中的上上品。 梨子性味甘寒,肥嫩汁多,生津润肺,这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好是好,能和鸡一起吃?不会是暗黑料理吧? 得,我还得搬出袁枚老大人的《随园食单》,今天介绍的,就是其中经典的“梨炒鸡”。
梨和鸡原来是绝配,百年前居然还爱过一回? 是的。关于这道菜,台湾食神朱振藩有过考证,据说是“以梨入馔,始于云南”。 不知道他是真的考证了,还是小说笔法,反正他说了,这道菜始于清代初期。 那一年,吴三桂率三路大军攻打昆明,抵御的南明晋王李定国退守呈贡县一带。注意,很多美食来自于偶然和传说:一位农妇觉悟很高,把自己家中的仔鸡宰杀了,要去慰劳李定国的明军,又怕不够,便顺手从梨树上摘下十几只“宝珠梨”…… 最后,也不知道是咋整的,妇人将将鸡块和梨片,合炒成了菜。而李定国吃完以后,觉得脆嫩香甜,心下痛快,就打了大胜仗。 接下来的故事,你们都能猜到:李定国就要问啦,大嫂啊这道菜叫啥名字呢?农妇于是像所有造就美食的幸运儿一样,慌乱之中,随口报出一个名字:宝珠梨鸡…… 其实,袁枚老大人在“梨炒鸡”最后还说了,如果没有梨子时,是可以用荸荠切片代替的。我查了下,不得不叹服袁大人的会吃懂吃! 因为,荸荠又称马蹄,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的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重点是,荸荠与梨一样,具有润燥清肺的作用! 看来,这道菜确实是降秋燥好菜,没跑了。 但是,有人要问了,宝珠梨产于云南省昆明郊区呈贡县,难道为了吃这道菜,还要跑过去买吗?买不到岂不还吃不到嘴? 别急,特一级厨师薛文龙曾专门研究过,这道云南名菜,其实各地都能做,不一定非得宝珠梨。经他反复比较,“梨炒鸡”反而以选用莱阳梨和砀山的黄酥梨为上。
差别先说了,还得说说云南菜“梨炒鸡”的具体做法:把锅上火烧热,加素油,将生鸡片入锅速炒倒出,沥去油;原锅再加入麻油、梨片、香菇丝及调味料(盐、绍兴酒、姜汁);鸡片以旺火翻锅速炒,再加花椒末,起锅装盘即成。 看了这道菜的制作,以及江南与云南的做法之别,是不是十指大动,准备自己下厨做一次了?你的想法很对,这道菜特别适合在处暑时节,和家人朋友,美美地吃上一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