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怕狼对手,就怕猪队友”,二师兄,你隐藏得太深了

 老阿更 2019-09-01

揭开历史,答案雷人

台湾“砖家”曝出惊人之语,原来一直吃榨菜的我们,个个都是隐形富豪。这位老兄说完榨菜又说五粮液,全国人民都给逗笑了:啊呀,他是“相声演员”!

而真实的我们是:在上半年历尽了“榴莲自由”“苹果自由”后,现在又迎来“猪肉自由”——部分地区猪肉的价格,已经直追30元一斤了。

本来感觉有点飘,现在心里乱糟糟。

猪猪本可爱,如同“砖家”一样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放眼世界,猪肉总消耗量以中国为最;生产猪肉最多的地方也是中国;而中国百姓消费畜禽肉中,猪肉占比一直稳定在傲人的65%左右。

敲大锅,划重点。经济学界有句话叫:“猪肉挂帅”,意为猪肉价格是其他价格的风向标,一枝动百枝摇。

这么重要的话题,不禁让人想去翻翻二师兄的黑历史。

深扒之后,被雷到了:猪肉的历史真的是扑朔迷离,简直比狗血的悬疑剧还要让人疑窦丛生。今天就要曝光这个发现。

古人不吃猪肉?

支持理由:

网上流行一种说法:古人认为猪不洁、肉厚腻,所以古人不怎么吃猪肉(古人比我们聪明十条街?)。

历代医家认为:“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盖虚肌所致也。”医圣孙思邈说得更玄乎:“凡猪肉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

啊呦,肾精都少了,那不要发神经?

深扒结果:

疑点之一,不吃猪肉,哪来那么多猪肉名菜?

给您报个八大菜系中的猪肉名菜:红烧肉、回锅肉、东坡肉、古老肉、云雾肉、狮子头、坛子肉、荔枝肉……啊呦,多得口水泛滥了。

疑点二,难道文学作品里都是骗人精?

《木兰辞》中有:“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白居易写过:“今时且如此,何必烹猪羊”;元稹也曾写过:“村中四时祭,杀尽鸡与豚”……太多了,多到我再举例,你指定要翻脸的地步。

即便如此,还要说说历史。我尊重你,更尊重历史!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里,就出土了陶猪,起码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这在世界上是NO.1;“家”字之所以被古人写成“房舍下有豕”的形式,就是家家户户养猪的写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干脆写道:“猪,天下畜之”……

你告诉我,养猪不吃,是要和二师兄谈恋爱吗?呵呵。

孔子不吃猪肉?孔子曾经曰过:“三月不知肉味”,这个肉是什么肉呢?就是猪肉。

根据《论语》的意思,鲁国的大夫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便佯称不在家。阳货挺鬼的,就想了个办法:故意送了孔子一点猪肉。孔子为了回礼,不得不登门拜访。从中可见,妥妥是猪肉,没跑。

食物分等级,猪肉是等而下之的?

支持理由: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礼记·王制》中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总之,硬说猪肉上不了台盘呗。啊呀,这是退一步海阔山空,有点迂回穿插的意思啊!

深扒结果:

祭祀总是古代最重要的活动了吧,祭祀用的三牲是什么呢?牛、羊、豕(猪)啊,如果猪肉低贱,怎么能献给天地祖宗呢?胆子够肥啊。

猪猪很可爱。但凡受宠爱,名字多成串。

汉字中有“豕、彘、猪”三字称猪,而羊羊只有一个“羊”字。说明古人更喜欢猪。猪羊都不是役畜,岂有吃羊肉而不吃猪肉的道理?我要悄悄告诉你,汉武帝幼名就叫刘彘。秦皇汉武,人中之杰呀!

此外,猪肉也是物以稀为贵,说个好玩的事情给你们听。

汉人以前确实尊羊肉为贵,但北方的辽金朝却正好相反,因为猪少,“非大宴不设”。宋朝的使节出使辽金,北人用最好的猪肉款待使者;辽金出口肥羊,换取宋朝的猪,双方都偷着乐……

写道这里,突然一拍大腿:原来陆游的《蔬食戏书》中“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暗含着这个意思呢!

吃猪肉不如吃羊肉方便,所以吃猪肉不普遍?

支持理由:

有人说,杀猪是个技术活儿,“彘”字之所以包含一个表示箭头的“矢”字,原因就是,在尚无长尖刀具的古代,人们用弓箭射破猪心脏。而杀羊则简便,普通人就能做。

再有,羊个头小,两三天就能吃掉;猪个头大,出肉多,放开吃也要五六天才能吃光猪一头。古代没有好的肉食保鲜技术,几天内吃不完就坏了……

深扒结果:

这道理嘛,还是有一点的。

古代的猪猪饲养起来相对困难,一头猪要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才可以宰杀吃肉,这段时间需要消耗的粮食,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压力山大啊,所以民间养羊的更多。

这也导致百姓对于烹饪猪肉并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宋人称“贵人不肯食,贫人不解煮”。

我国古代属于农耕民族,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古代百姓不饿肚子的日子不多,哪有那么多食物给猪猪吃,又不像牛羊那样,可以吃免费的草,真正不养猪的原因就是一个:穷。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也就是说,普通人七十岁的时候才有资格吃肉,可见我国古代肉食是多么的难得。

史书有载,魏晋以后,猪的饲养逐渐式微;明代以后,因为人口激增,养羊需要的草场再也供不应求,猪肉才成为国人的主要肉食。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猪饲养起来也受限减少、肉质转化率高,整体养殖成本低于牛羊了。

到了明代,百姓开始大量食用猪肉,从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端倪:万历五年北京牛肉1斤0.013两纹银,猪肉0.018两纹银;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两——出现了倒挂。

是苏东坡让猪肉真正大放光彩?

支持理由: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当地百姓平时不吃猪肉,苏东坡认为他捡了漏。为此,苏东坡写有《猪肉颂》一词。

又有人说,在古代百姓很少吃猪肉,有钱有势的人才会吃猪肉。而且,古人吃猪肉可能最主要的方法,是蒸了直接吃,没有像我们一样把猪肉搞出五花八门的吃法,这也导致那时候的人不爱吃猪肉。

深扒结果:

苏东坡在杭州任上,因为治理西湖,要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做出了“小火慢炖”的方块肥肉,被命名为“东坡肉”。到了黄州,不过是故伎重演。

有人认为是古代人不会烹饪猪肉,是因为“东坡肉”才全民吃肉,这近乎于无稽之谈——

永远不要低估百姓在吃上的智慧!

每一种食物的普及,都不会因为某一道菜而被人们认可,都是因为有普遍需求才被人们认同,一道菜也不可能改变历史。而且,按时间来说,黄州还在杭州之后。

直到宋代以后才发明出猪的阉割术,人们才开始普遍吃猪肉?

支持理由:

阉割后的猪就没有腥臊味了。古代的达官贵人是不吃猪肉的,因为不懂阉割技术。从明清以后,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猪肉的重要性,苦研阉割技术,才使得猪肉成为了主流的肉食品。

深扒结果: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阉猪”的技术了。牲畜的阉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易经》中曾记载“豮(Fěn)豕之牙,吉”豮豕指的就是被阉割的猪。

《礼记内则》中也有记载:“豕曰刚鬃,豚曰循肥”。意思就是完全的猪叫豕,被阉割的猪叫豚。千万不要小瞧古人在吃上面的智慧,乱说是会被人笑的。

那么,为什么阉割被说成划时代的技术?

公猪不阉割去势的话,其吃进去的东西,大多数用来积蓄繁殖性能力,从而导致饲料的利用率低、养猪的成本高。而且,随着公猪体内蓄积的雄性激素越来越多,身上的腥臊味也会更浓郁,口感很糟糕。

其实,真正发生食俗变化的,不是阉割,而是品种。

现在我们吃的猪肉和古代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古代并没有白色的猪,只有黑猪,黑猪肉柴不好吃,而且黑猪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才会被引进的白猪所取代。

猪肉虽然在宋代有个小高潮,但随着蒙元统治中国,羊肉仍然占据主流。到了明代,汉人再次建立统一政权,圈养猪逐渐走上前台。

《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猪肉已经登上大雅之堂。

到了清代,猪肉终于逆转上位,成为了汉族的主要肉食。在美食大咖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已经将猪单独列为《特牲单》,他这样说:“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

铛铛铛,猪猪从此正式当上“教主”,统领餐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