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19年医师资格考试。 1.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2.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热灼津液,邪热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3.营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陷心营,导致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 4.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上焦肺和心包所表现的证候。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5.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 太阳中风证为感受风邪,表现出恶风、汗出、脉浮缓的表虚证症状; 太阳伤寒证为感受寒邪,表现出恶寒、无汗、脉浮紧的表实证。 6.阳明腑证的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阳明热盛,燥屎内结,腑气不通为主要病机。 ②以大便秘结、腹胀满硬痛、拒按、舌苔黄厚干燥、脉沉实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有身热日晡尤甚、汗出、口渴、舌红苔黄燥等实热证的症状。 7.太阴与阳明病证都具有腹部胀满而痛,其鉴别要点为: 阳明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燥结,为里实热证; 太阴腹满痛则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下利清谷或便溏,属里虚寒证。 8.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上热下寒,厥热胜复为主要病机。 ②以四肢厥冷与发热相互演变为辨证依据。 ③阳并于上则上热,故可见口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等症; 阴并于下则下寒,故可见饥不欲食、食则呕吐或吐蛔、四肢厥冷等症状。 9.血分实热证以血分实热内炽,热盛动风、耗血、动血、瘀血内阻为主要病机;血分虚热证以阴虚内热和虚风内动为主要病机。 10.中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中焦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若邪从燥化,则导致阳明燥热证; 若邪从湿化,则成为太阴湿热证。 11.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创立出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一个概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等,以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用于某些内伤杂病。 12.少阴病证是指病邪侵入少阴,损及心肾,阳气虚衰,阴血耗伤,导致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为外感病发展过程的后期阶段,病情多属危重。 13.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衰微,病邪入内,邪从寒化,阴寒独盛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为少阴病中较为多见的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精神萎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口不渴或渴欲热饮,欲吐不吐,或食入即吐,舌淡苔白,脉微细,或身热而反不恶寒。 14.少阴热化证是指肾水亏虚,心火独亢,邪从热化,阴虚阳亢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15.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初袭肺卫,正邪交争于肌表,卫气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温热病初起阶段,因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卫分证常伴有肺经病变。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16.下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下焦,劫伤肝肾之阴,导致虚热内扰和虚风内动的证候,主要是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下焦病证多因温热之邪久羁中焦,或阳明燥热,烁劫下焦肝肾之阴,使真阴不足,肝肾两伤,故常见真阴不足证和阴虚风动证。 真阴不足证的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心烦不寐,神倦,舌红绛,脉虚或细数。 17.阴虚风动证的临床表现:手足蠕动或瘛疭,肌肉挛动,肢厥,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脉虚或细数,甚或时时欲脱。 18.心血虚证:指血液亏虚,心与心神失于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本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以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19.心阴虚证:指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本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0.气对津的作用 (1)气能生津: ①气是化生津液的物质基础。 ②生成机制。气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气的作用,五脏系统功能活动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输布、排泄。 (2)气能行津: ①气本身具有推动作用。 ②整理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体现。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制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21.津对气的作用 (1)津能载气。津是血的组成部分。 (2)津能生气。津是水谷精微的组成部分。气与津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相似。“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气随血脱”。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互生,仅此而已。 22.闻诊小结 ①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②“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③语言病变多属心,为神明失守所致; 实、热:狂言、谵语; 虚、寒:郑声、独语、错语。 ④喘、哮、咳嗽与肺病有关。 ⑤呕吐、呃逆、嗳气与胃气上逆有关。 ⑥尿臊味(水肿病晚期)。 ⑦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 First text |
|
来自: 康泰wjr图书馆 > 《2019年(7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