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安风骨:傲世传统文学的新高峰

 文冠厚朴 2019-09-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们是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较早的有《诗经》和《楚辞》。它们修辞巧妙,韵律和谐。在中国早期文学自然是凤毛麟角了。而之后的汉代诗歌却因为将其奉为圭臬,佳作颇少。在此背景下,建安文学应世而出,自显光芒万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建安文学积极汲取汉乐府诗歌的营养,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作。反应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也有感叹人生短暂。如曹操《短歌行》和《蒿里行》:

蒿里行

汉 ·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作为建安文学成就最大的诗人之一的曹操,他深刻体会民间疾苦,在创作之中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在政治上进行军屯与民屯。改革吏治,扫清北患。

成就与贡献巨大,但由于受汉代正统思想影响,还是成了一个白脸形象,直到近代许多才为他平反。如毛主席的《浪淘沙》: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建安文学向传统汉文学挑战,积极创新,他们通过学习乐府诗歌,通过亲身实践,来反应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最终透过历史,照耀千秋。

既要大漠孤烟塞北

也要杏花春雨江南

一谈到建安文学,我们的感觉就是舒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见的风格。后人也正因为建安文学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建的风貌,才称为“建安风骨”,或称之为“汉魏风骨”。

诚然,这的确是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譬如曹丕的杂诗:

杂诗二首

魏晋 · 曹丕

【其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从诗的用词“烈烈”“纵横”等随处可见建安风骨同时诗风雄健,是五言中的佳作,但读者也会发现这首诗处处透露这悲情,悲中有壮,壮中有志。令人读时不由摒弃凝神。这种风格在曹丕杂诗其二中更有体现

【其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如果说曹丕还不足以显柔情,那作为正统文学代表的阮籍,嵇康就能弥补这一不足。

咏怀

魏晋·阮籍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诗歌本就是传情达意的,建安文学作品中有感慨时光短暂,功业难成;也有思念故乡,断绝衷肠的;更有长歌当哭,愤世嫉俗……但文学作品的美感不就是真诚流露吗?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建安文学仍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就像它们从人民疾苦出发进行创作一样,我们也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关心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向生活学习。建安文学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更要抵制西方和平演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西晋时期,政治黑暗,诗歌与现实渐渐疏远,文人诗创作渐渐走入低谷。建安文学也进入后期,但建安文人们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但他们仍旧坚守自我,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这就是建安精神!

若要用一首诗来代表建安文学,我想《白马篇》着实恰当。

白马篇

魏晋 ·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总之,建安文学这座高峰概括起来就是:骨气奇高,诗中之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