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十六)

 doubleLY 2022-01-25

第十六课 建安文学 

【本课提要】

16.1建安文学概况

16.2建安文学的审美特征

16.3 “风骨”的内涵

16.4 建安文学的社会背景

16.5 曹操

16.6 曹丕

16.1建安文学概况

1.历代对建安文学的评价:

1)《宋书.臧涛传论》:“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述。” 

——章句:指经学;雕虫、异述:文学。可见建安对文学的重视的确超越了前代。

2)《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3)《文心雕龙.时序》:“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4)《诗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曹丕、曹植兄弟,曹植曾封平原侯),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5)《文心雕龙.明诗》:“暨建安初,五言腾踊……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对纤密之巧的追求是从西晋开始,西晋的太康诗风就已经走向“巧言切状”(《文心雕龙.物色》)。

2.叶庆炳先生总结建安文学的创作特征为:

(1)从诗体来说,乐府诗和五言诗开始齐头并进(欧老师认为乐府诗创作更盛于五言诗)。建安诗人一方面以乐府旧题改做新词,一方面创作纯粹的五言诗,不过还是带有乐府性质。建安时代,乐府声调大多已经失传,诗人就直接采用乐府旧题来改作新词,但内容方面已经与乐府无关,曹操开了这种风气之先,如《薤露》《蒿里》本是西汉送葬的挽歌,曹操用旧题来抒写叹逝哀时的内容,还有《陌上桑》本是汉代艳歌,但曹操用它来写神仙之事,曹丕则用它来写“悲从军”。从形式来说,大多比原作更整齐,篇幅也越拉越长,这大概是乐府诗文士化的必然现象。 

2)题材方面有写实诗与浪漫诗平分秋色(欧老师认为写实诗“浪漫的提法有待斟酌)。所谓的写实诗就是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七哀诗》、《苦寒行》等,这些诗带有汉乐府的写实色彩。而“浪漫诗”是比较追求文学技巧的作品,其内容一般包括歌颂老庄玄理,憧憬神仙,沉溺饮酒享乐,叶庆炳先生认为,建安诗歌是由写实转变为浪漫的交替阶段。 

3)自风格而言,发扬显露,丽句滋多。整体说来,他们露才扬己,不再有含蓄敦厚的余韵,诗人的个性和人格表露在字里行间,形成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 

16.2建安文学的审美特征

1.建安风骨的内涵:“慷慨悲凉”(也不能完全这么简单的概括)

慷慨悲凉是构成建安文学最基础的情感基调,其足以形容建安文学的整体特征。之所以用慷慨悲凉概括建安风骨,除了诗歌内容感受带给人的“慷慨悲凉”之外,“慷慨”一词根本就是建安诗文里面经常出现的词语。

形成“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的原因与时代动荡不安,整个国家制度、文化的崩溃息息相关。 

2.钟嵘《诗品》:曹公古直(古朴直率),甚有悲凉之句。

“悲凉”的“悲”字用在音乐上面是很正面的形容词,表示很有感染力,当“悲”字用在音乐方面时,触及六朝以“悲”为美的课题。连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也有类似的用法: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当句对的形式)。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诗歌本来极写歌舞升平的场面,却用“悲”字,一般诗选认为“悲”字暗示时代繁华暗藏的危机,实际上并非如此。钱钟书先生考察汉魏诗文典籍,认为“悲”“乃物色名目,偏向一种美感,它们实际是通向某一种具有判断价值的范畴,如和(价值词) 

关于慷慨”的含义:“慷慨”是通向风骨的

《文心雕龙.明诗》: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非常)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ps.言志的传统,与家国大我的理想,以及理想的沦落而哀怨有关)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慷慨与任气相结合,体现出激昂强烈的风格,但又和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相结合,因而与社会现象有关,与家国动荡有关。《文心雕龙.明诗》:(太康文学)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3.“建安风骨”树立了风骚之外的诗歌的正统根源。 

16.3 “风骨”的内涵

1.“风骨”来自人物品评的词语。 

最早出现在在先秦时期,用于相术;

 两汉时也有重骨法;

魏晋时重神理——形态与精神、人格风貌的整体联系。

2.学者对“风骨”的解读: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练于骨者,析(对辞赋等文学作品的使用)辞必精(对文辞的使用;骨);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 

黄侃:风,文意;骨,文辞。 

刘永济:风,文的情思;骨,文的事义。 

④王运熙:风,文章有感情;骨,语言质朴,而劲健有力。 

穆克宏:风,纯正,有感染力;骨,矫健,有表现力。 

总结来说:风,指情志,丰沛的感染力;骨,事义透过质朴有力的语言表达。把“风骨”用另一个词表达,即是“力”——明朗刚健的风格。 

3.建安风骨与陈子昂的复古主张:

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初唐的“复古”宣言,他第一个提出了复古的概念,并将其当作是诗学的努力,李白、韩愈,甚至《唐书》对陈子昂文学地位的评价也正基于此。到后来,李白接过了复古的旗帜,创作了《古风五十九首》。韩愈也称赞道“子昂始高蹈。”(韩愈也是文章方面复古大将,苏轼赞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所以陈子昂的复古主张影响深远,甚至泽被宋代,他是开宗立派的始祖。 

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内容:

一是表达了复古(复古真正的含义需要了解后才能进行评价)的主张;

二是阐发了如何定义六朝文学。与汉唐相比,六朝文学通常被视为是低迷、柔弱、舍本逐末、文字追求的时代,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到了清代,只有格调派等派别将六朝诗歌视为唐诗发展不可或缺的前驱,从而肯定它的价值。

三是这篇文章也明确指出了汉魏两个不同的文学集团,即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  

2)【文本分析】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ps.汉魏风骨)弊(*ps指沦落的、消失)五百(*ps晋到宋)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ps兴寄绝,包括的朝代为齐、梁——彩丽竞繁),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ps.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光英朗练,有金石声(*ps南朝谢朓的专用术语)。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道】——汉魏风骨——兴寄——风雅——正始、建安 

【五百年】——晋宋——齐梁(彩丽竞繁)

【弊】——莫传——都绝——不作

虽然陈子昂对六朝诗歌多有贬低,但他在实际创作中却借鉴了许多六朝的诗歌资源,因而他并非不注重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只是为了强调更重要的价值。

5.陈子昂之后,李白继承了复古的思想,力崇建安:“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的建安并不是指建安时代,而是广义的包括建安正始两个时期,元明时诗文评论也采用类似的用法,“邺下风流在晋多(严格来讲指的是魏晋之交,“邺下风流”是指建安七子,而魏晋之交的是竹林七贤)。”(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三》) 

16.4 建安文学的社会背景

1. 由于曹操公然打破儒家道德防线,所以被钟嵘放到《诗品》中的下品,对于这一现象,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有极好的阐释: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曹植)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同情失败者、抑制成功者体了俗情补偿的心理。 

2.建安文学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曹操《求贤令》中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他公然标举轻视道德,仅强调现实中的生存的能力,这看似是对道德底线的突破,然而结合时代因素,就能发现其行为的合理性。王瑶先生就认为,所谓建安文学的特质要根植在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因素上,即道德伦理体系的瓦解,在极端困苦中失去人性底线的悲惨,如王粲的《七哀诗三首其一》,再如曹植,他见证了民间疾苦,个人也过着贫苦的生活,备受帝王的猜忌,但他有非凡的文学才能,被谢灵运称为“才高八斗”,他的文学成就最高,亦足以表现建安文学的精神——慷慨悲凉。建安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二十多岁,连曹操的《短歌行》也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们随时看到死亡、人性底线的崩溃,并且发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可以依靠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真正可以信赖的,现实社会逼迫着人必须面对存在本质以及人存在的根源意义的问题,所以,有人说魏晋时期是人自觉的时代,王瑶先生就认为这种人生的自觉是建安文学所以能够开一带宗峰的原因。 (咏怀诗所咏之怀)

16.5 曹操

1. 曹操有诗歌二十三首,全属乐府(乐府旧题),有四言、五言,后来考证出,四言跟五言平分秋色,各有六首,其他为四五言的杂诗, 第一位用乐府诗题即兴写作的诗人。 

2.法国学者侯思孟(Holzman)认为,曹操《观沧海》是(the first describe landscape in china)中国第一首抒写“风景”(地景)的作品。(这种说法不一定能获得每个人的认同)

 3.清.沈德潜《古诗源》评价曹操:

(曹操四言诗)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4.叶庆炳老师:(曹操)沉雄苍凉之气贯穿全篇,虽然无意于文辞,而文辞错落有致,虽然无意于造意境,而意境自属高壮,他在阳刚一派里面,实属上选。欧老师认为曹操创造出来了文武全才统合而成的最完美的男性形象,横槊赋诗是文人经世治民理想的经典形象。

5.曹操的游仙诗有《陌上桑》、《秋胡行》等,其风格与秦皇汉武相同,反映了雄主渴望永远拥有现世的追求,这和一般诗人借游仙诗来超越现实大不相同。

16.6 曹丕

1.曹丕的诗,乐府跟古诗各占一半。当时还没有徒诗的概念,古诗还带有乐府的味道。他无论是抒情写景都是细致婉约,没有曹操那种沉雄俊爽苍茫之气。若于乃翁,情韵偏婉约。沈德潜《古诗源》:子桓(曹丕)诗有名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就诗而论,曹丕实际具有诗人多愁善感的天赋,他被钟嵘列为中品,钟嵘《诗品》评价为:(曹丕)率皆比(低俗)直(直率)如偶语。”(欧老师认为钟嵘的评价值得讨论)

2.事实上,曹丕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高于曹植:

曹植的成就集中于诗赋,曹丕的文学发展是多元的;

他的《燕歌行》被视为七言诗成立的第一篇作品;

他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如《典论.论文》中,曹丕对建安七子惺惺相惜的风气深感自豪,他还在文章中提出了“文气”观,可见曹丕在感性分析能力之外的理性能力也超过曹植。

3.曹丕《典论.论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文学创作)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与陆机《诗赋》“诗缘情而绮靡”联系)古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古代的“立言”本属于道德鉴戒的范畴,曹丕把“立言”转移到文学创作上,具有突破精神。 《典论.论文》对后世的意义:

一是他把文学提升为“不朽”的地位

二是把“气”的概念引进来(“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典论.论文》);

三是文类观的形成,文章的性质更明确,更有益于精进(带有文学自觉的意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