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风骨

 zqbxi 2023-07-04 发布于江西

人们常常用“魏晋风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采风流,这个词会让我自然联想到李白,联想到苏轼,联想到许许多多并没有生活在魏晋时代的文人,总觉得他们的艺术风范归根到底与承载“魏晋风骨”的建安文学脱不了干系,有一脉相承的倾向。建安文学对后世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让我们走进亳州,走进这片孕育过帝王将相和诗词歌赋的土地,捋一捋这其中的脉络。

“三曹”是建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没有“三曹”就不会有建安文学。他们除了在文学上的突出表现,唐代文人张说更是用“昼携将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描述了“三曹”在建安文学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聚拢作用。能够成为他们的座上宾,坐在一起通宵饮酒赋诗的人,文字功夫绝非泛泛之辈,不过这三位权贵文学造诣非常高,自身的气场也足够强大。

豪迈奔放

魏武帝曹操,建安文学的领头人,擅长马间为文,醨酒临江,横槊赋诗,那气吞山河的气势自始至终贯穿于诗文中,这是胸怀使然。就像他的儿子曹丕在《典论》中所强调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这不是一般人能模仿的。从《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再到《短歌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句子千百年来被多少人咏叹过,赞美过。或许只有毛主席的诗词能够穿越千年,与之相互呼应,挥毫间成就伟业。曹操受乐府诗歌的影响,擅长写四言诗,他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却不因袭古意,自辟新蹊,让已经衰落的四言诗重放异彩,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

理性有度

魏文帝曹丕,曹魏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构架起到了关键作用。因和其弟曹植有过帝位之争,而曹植的才华又特别出众,未免被人指摘不济。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文学批评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的说法,这些说明曹丕的文学才华并不弱,只是强中更有强中手,遇到了曹植。他的《典论》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充分肯定了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同时评价了孔融、陈琳、王粲、徐、 阮瑀、应玚和刘桢这七个人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正是从中而来。

曹丕的另一代表作《燕歌行》采用乐府体裁,写妇女秋思,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大家知道,模仿容易创新难,《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整首诗用典颇多,却不落痕迹。

涡河自古便是亳州人民的母亲河,“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呜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茎柯,春水繁兮发丹华”,建安十八年,曹丕跟随父亲曹操回乡祭祖,饮马涡河,临水而赋,写下《临涡赋》,描述了涡河岸边恬静平和的景象,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趋于稳定,百姓已经开始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浪漫飘逸

陈思王曹植,建安文学集大成者。最能突显他才思敏捷的自然是那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文章在两晋南北朝时被尊推倒典范的地位,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之说。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可以说是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由于政治失意,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洛神赋》是曹植最为传神的代表作,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了人神之间真挚的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句子写的优美动人,堪称千古绝唱,但千百年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对赋中人物原型的猜测。有人提出说曹植仰慕自己的嫂子甄宓,通篇写的都是叔嫂恋。史学家们就此展开了深入的考究与辩论,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历史不会重演,真相永无定论。但就辞赋本身所附着的情感而言,绝非仅仅对一位想象中的神女的膜拜,在现实中必有着力点,无论是谁,都是曹植心爱之人,他把天下最美好的词汇都毫不吝啬的加诸在她身上,"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此女若知,也该欣慰了。

曹操运兵道的入口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物,叫做谯望楼,不仅能够观敌瞭望,还是曹操用来宴请宾客 吟诗作赋的场所。据说当年谯望楼落成后,曹操命曹植撰文以为纪念,于是曹植作《画角三弄》:初弄曰:“为君难,为臣亦难,难又难”,次弄曰:“创业难,守成亦难,难又难”,三弄曰:“起家难,保家亦难,难又难”。三弄寓意深刻,既有开辟功业的雄心,又有居安思危的远见。

悲愤哀怨

三国是乱世,却是人才爆棚的时代,建安才子中悄然混着一位女儿身,这位女子就是蔡琰,蔡文姬,她是东汉著名学者、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受家庭环境影响,蔡文姬自幼对文学就有浓厚的兴趣,博学多才,精通音律,但一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先是嫁给卫仲道,算是门当户对, 不料丈夫英年早逝,蔡文姬只好回到自己家中。后来蔡邕受董卓牵连,被司徒王允斩首,家道中落。兵慌马乱中,文姬竟被匈奴人掳去,嫁给左贤王为妻,并生育了两个孩子。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念及与恩师蔡邕的旧情,差人给左贤王送上了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求赎回蔡文姬。面对魏王的强大政治压力,左贤王只得应允。蔡文姬在匈奴期间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故乡,但当与两个儿子分别时,却是声泪俱下,肝肠寸断。在使者的催促下,文姬终于登上马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后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是建安文人诗中唯一的长篇叙事体抒情诗,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与《孔雀东南飞》相媲美。《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洒脱不羁

在亳州魏武祠,我看到了“竹林七贤”领袖人物嵇康的塑像。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仅工诗善文,作品风格清秀俊朗,尤擅音律,千古绝唱《广陵散》就是为他所做。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与曹魏集团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所以后来司马氏招贤,他一直处于不合作状态,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后遭构陷,被司马昭处死。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建安七子”与“与竹林七贤”的区别,“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围绕在“三曹”身边的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对于诗 赋 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竹林七贤”则是魏正始年间(240-249)隐居在山阳县竹林下的七位名士,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

建安文学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读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作品乃至唐诗宋词时,随时都会发现它的影子。比如我们喜欢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等,这些诗词哪一首不是建安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魏晋风骨,传承千载。亳州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我们在时光中漫步,在文化中徜徉,籍着亳州现存的历史古迹,发悼古之悠思,迸前行之灵感,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这是我们的幸运与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