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人生|有心之得,虽善不赏

 zqbxi 2019-09-01

诗意人生

奢固然不是好德性,但俭也算不上一种美德。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诗经~魏风·汾沮洳

先讲一个故事吧。

说的是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对着的两座山的两座庙里。刚开始,他们都要在清晨的时候下山到两座山的中间那条小溪里挑水,两人天天这样见面,就成为了好朋友。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左边这座山的和尚发现右边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来挑水了。一开始他没在意,心想他的和尚朋友可能睡过头了。一周之后,他发现还是没看见和尚朋友下山挑水,心想他是不是到别处化缘了。

半年过去后,仍然没看到他下山来挑水,于是这和尚便沉不住气了,莫不是和尚朋友生病了?

于是他来到了对门山上的庙里,一进门就发现和尚朋友正在打太极拳,身体棒的很。他很奇怪,便问,难道你练了太极之后就不用喝水了吗?

和尚朋友便带他来到庙后,指着一口井说,我一来到这山上,就开始天天挖井,终于挖出了这口泉水井来,所以我当然不用再下山挑水喝了呀,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做别的事。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相信读者朋友都自会明白。

输入

NiNi啊

这个时候呢

就不要随意离开位子

魏风中的这首《汾沮洳》,自来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毛诗序》认为,这是一首刺诗,“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而《韩诗外传》则认为,“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尊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

言下之意是说这首诗是美君子的。而后世如魏源、王先谦等人均从韩说。现代人更不信毛说,大都以为是叹贤者自隐,采菜自给,而才能超过贵族,因而视之为颂隐者的诗。

一刺一美,悬殊之大,似乎无可调和。

导致这种对立的看法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我以为还是误读了诗意。其中又关键是读错了“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这一句。后人都读成是“那个采菜君子美而有度,那些贵族官僚哪里比得上呢?”

其实,诗句中根本没有“比”的意思在。“殊异乎”就是“多么不同于”之意。也就是说,要有比意,要未必就是人们所说的贵族比君子更“美”,恰恰相反,诗人是以为“君子比贵族更美”。

那么联系诗的上下文,很显然诗人是正话反说,通过“美无度”一句的反复强调,达到讽刺这种采菜自给的做法。诗翻译过来便是:

在那汾河低湿地,采来酸迷装筐里。我瞧那个采菜人,潇洒漂亮没法比。潇洒漂亮没法比,他跟公路很不一。

在那汾河另一方,采来桑叶装进筐。我瞧那个采桑人,漂亮更比花儿强。漂亮更比花儿强,他跟公行不一样。

在那汾河水湾边,采来泽泻多新鲜。我瞧那个采菜人,美如琼玉光艳艳。美如琼玉光艳艳,他跟公族不一般。

输入

随着

诗经的情节起伏

一起笑一起哭

一个堂堂君子、国君,却在河边湿地来亲行采菜这种小事,在诗人眼里,他的动作、他的外表越是“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可是还是比不上一个管公车的小官。

君子各司其职,做好了自己的本职,才符合一个君子应有的礼义。这种以采菜自给的做法固然是一种节俭的表现,却实在不是你国君或君子做的,不符合你的身份。

俭,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一种美德,因而,不相信毛诗序所说的“刺俭”。现代人的条件反射便是,古人怎么可能讽刺节俭呢?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殊不知,这里的“俭”是指自我约束,不放纵。所以《周易》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孟子也是把“俭”用作“不放纵”之义。

而与“奢”对应的节约意义上的“俭”,是一种引申义,它作为一种美德更是后起的。

实际上在先秦时代,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等儒家学者都并不以这种节约意义上的“俭”为德,他们反对的只是奢侈,而并不意味着支持节俭。

奢和俭在儒家看来都是一种极端,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强调中庸的。只不过如果要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孔子就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他又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都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下言“俭”的。所以反对那种无谓的“俭”。

子贡要求在祭祀时,不用羊,孔子则说: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说明孔子在对待礼的问题上是不主张“俭”的。他说过“节用而爱人”,“节”的意义与“俭”还是有区别的,俭就是不浪费;节用则是有计划地使用。两个字都与我们后世所说的省吃俭用意义不同。

作为一个国君,他的职责是修德修礼以治国,以那种自耕自食的节俭法来取代修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末倒置。

是故,孟子才有“劳心劳力”之说,就是针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的评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空白

记忆不再干枯

一晃动心儿就潮潮的

输入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礼制才得以实行,国家才得以治,天下才得以平。这既是社会劳动分工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德礼的维护,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动力。

魏国的国君因为地狭民穷,而放下自己的工作去采菜,这对解决全国人民的衣食有多大的作用呢?聪明的国君自不应被劳力这种小事所缠住,浪费精力,正如本文开头所讲的那个和尚一样,挑水固然是一件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但打井则更是一劳永逸的功德。作为一个国君,难道不能象故事中的和尚那样,多想想治本之策?

即便是今天,奢固然不是好德性,但俭也算不上一种美德。君不见有的贪官污吏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人一个清官好官的印象,可发案时,却能够从家里搜出成千万的钞票。人活着该花的不花,该吃的不吃,那只不过是世上又多了一个吝啬鬼而已。

有道是,“有心之得,虽善不赏”。那种刻意装出来的清廉,我们还得格外留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