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开篇即将脉法针刺放在了重要地位。观今人之针刺,非但未做到仲景所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更是将脉法抛之尽净。有感于此,临床针刺发奋研究脉法,为古脉法针灸重新绽放出光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针刺的脉法很多,(以后我也会对主要的一些脉法进行阐述),但《灵枢》中反复提及到,记载较详实的还当属人迎寸口脉。 《灵枢.终始》篇记载有“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此处脉口即是寸口)寸口人迎分别代表人体阴阳之气,若是阴阳失衡,即代表某些经络出现了问题,所以《终始》篇就有“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迎脉博力度或者说宽度大一倍于寸口脉,那么病变在足少阳经上,脉博一倍而躁动,那么病变在手少阳经。当然一倍,二倍,三倍,需要临床上医师自己去体会。二倍大就在足太阳,三倍大则在足阳明。若脉加躁动即在相应的手经。同样寸口若大于人迎,说明病位较深,已入阴经。寸口一倍于人迎,在足厥阴,二倍在足少阴,三倍在足太阴,若脉加躁动,即病在相应的手经。所以人迎寸口脉法可以准确定位到经络病变。 对于治法,《终始》篇中同样有相关的论述“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足厥阴,二泻一补”。即是说如果人迎大一倍寸口,那么可以泻胆经,补肝经,泻用两个穴位,补用一个穴位。”补泻穴位运用还是五输穴运用的较多。当然也可以用五输穴以外的穴位。临床上遇病人主诉臀部牵涉腿外侧疼痛一周,持其寸口人迎,寸口一倍人迎,补胆经风市,阳陵泉,泻太冲,次日疼痛即明显好转。临床此类病例较多。脉诊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判断出疾病治疗是否有效。治疗后”必切而验之,竦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扎完再号脉,人迎寸口平衡了,虚脉变有力了,实脉变无力了。疾病即能好转。 然而我们在临床上很多疾病号脉人迎寸口没有太大差异又该怎么办呢,内经中同样讲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就是说人迎寸口脉差异不大时即根据疾病作经络辨证。经络取穴临床常从别通法,见上篇论述。若人迎寸口脉法结合别通法,脉象变化更快。临床常有结合,此处不多加论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