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勇”和“刚”相类的字还有一个,就是“强”。《中庸》里一段孔子与子路间的对话透露了孔子对这个字的认知。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很有意思,孔子按地域把“强”分为南北两类。 北人之强,近似“强悍”“果敢”。逢战事,不畏缩、不犹豫,披甲执兵,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是一种强,可能也是包括子路在内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强。 然而孔子所描述的南方之强,就有点超出一般人的理解了。 汉语中有“强硬”这个词,说明“强”与硬度成正相关——谁听说过“强软”吗? 但是,孔子一上来就说,有一种强的表现是“宽柔”。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施以宽大、慈和、温柔,并予之教导,所谓“宽柔以教”。 再有,就是“不报无道”。按朱子释义,“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即逆来顺受。 这样的人,在世俗眼里,可能是没出息、没血性,懦弱无能;但如果看过我前文对“刚”的解读,大概就可以明白,有种“强”的表现正是能忍人所不能忍,是以柔制胜。 孔子说“南方之强”“北方之强”,其实例举的是“强”的两种不同状态,并不能刻板地理解成身处哪片地域,对强的定义就要随之改变。 他也说了,“南方之强”是“君子居之”,而“北方之强”是“强者居之”。那么我们又要想,一个人可以兼具“君子”和“强者”之风吗? 当然可以。 一个人可能平时对他人很宽厚,对外来的攻击、敌意一笑了之;但当国家需要之际,毅然披挂上阵,一往无前,将生死置之度外——于小节包容,于大义郑重,这才是世间至强之人。 但很多自诩为“强”的人与此恰恰相反。他们的“强”只针对小事、弱者。 比如别人超了他的车,就一定要赌气逞强,不惜一切代价反超; 无关紧要的人说句不好听的,要立马十倍难听地骂回去; 跟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无论花多少时间也要把对方辩倒,就是心里不服也得让他嘴上服,自己心里才舒服…… ——可真到了大事、难事上需要他出头时,却连人影都找不到。 这种人的“强”就像一张糊在脸上的纸,自欺欺人,不堪一击;而这张纸下面掩盖的,是彻头彻尾、深入到骨子里的虚弱。 除“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外,孔子又列举了两种“强”的表现。 作为一个有道君子,国家政治清明时,正是报效施展之机。此时,其强表现为尽心竭力为国谋事,遇到何种障碍阻挠都能克服、都能挺过去。 然而,如果不幸身逢晦暗的乱世,则此时之强就应该是不为大环境裹挟,坚守自己心中的理想、道义、原则,至死不变。 太史公评价齐国贤相晏婴,说他:“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史记·管晏列传》) 意思就是,国家政治清明,他就按章办事;国家政治混乱,他就权宜行事。作为国相,对君王的命令也不是一直顺从的,他顺从的,只有自己心里认定的正理正道。 这便是晏子之强,也是他“能三世显名于诸侯”的原因所在。 |
|
来自: hongzhuanyidui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