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注释
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 词牌名,也用作 曲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双调,四十四字,属 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经· 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毛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⑶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⑷暝色:夜色。 ⑸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⑹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⑺归:一作“回”。 ⑻“长亭”句: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 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 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极为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的是短亭。
【赏析】 这首词相传为李白所作。宋僧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明人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一〇四认为此词是李白为思蜀而作。清人 刘熙载《艺概》卷四疑此词作于唐玄宗西幸之后。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这首词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