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首诗表达了一家人团聚之乐后,诗人却充满悲愁。其实,这正是诗人身处乱世而报国无门,又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的反映。全诗如下: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诗人开头写道:“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晚岁”和诗尾的“迟暮”在此都指年纪老。“少”即有分寸,但不是没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接着写道:“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去”即离开。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上一句看是在写自儿子对父亲的依赖,表现出了一种天伦之乐之感,而下一句诗人却告诉了我们“娇儿不离膝”的原因,是怕我再离开他们。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也许是喜欢父亲而撒娇,也许怕父亲离开而缠绕父亲。从诗人的角度来看,看着孩子们天真而可爱的样子,想到这一家人的生活,自然是悲喜交加。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诗人在开始就说了“还家少欢趣”。 接着诗人写道:“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意思是说,想到自己在昔日的夏天在池塘边乘凉,心中极有快意,而今事过境迁,失不再来。其实,这里所表现的是诗人沉浸在家与国的矛盾中,孩子的行为可以代表家中的琐事,而家事的缠绕也使他心绪混乱。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吗?所以,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这里所说的“追凉”,是有所寓意,我个人认为,诗人借夏日乘凉的凉爽感觉来暗示了自己追随皇帝,为国效劳的快乐心情。 于是,诗人接着写道:“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百虑”就是各种思虑,或者许多想法。“煎”就是熬,或者煎熬。意思是说,一阵强劲的北风吹来,触动了诗人的情感,百感交集,特别是自己如今报国无门,并为之备受煎熬。可以说,诗人这里的“抚事”中的“事”,就包括了国事和家事。当然,这里的“国事”指京师失陷,玄宗奔蜀,叛军猖獗,官军反攻累遭挫折,同时房琯罢相,自己受到打击等现实事件。“家事”指故乡不能归,一家十口流落在外,生计艰难。于面对这萧瑟之景,触景生情,各种思想和情感萦绕不绝,使诗人备受痛苦。所以,这里的“萧萧北风劲”中的“北风劲”也是有其寓意,暗示了朝廷中的小人得志而不做正事,还陷害人。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和自己无奈的处境,诗人用了“煎百虑”三字表达了诗人受到各种现实事件的煎熬,无法排除。 接着诗人说:“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赖”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糟”即酒糟。这里指酒。“注”即流的意思,这里指酒。 最后写道:“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慰”即安慰,抚慰。“迟暮”即黄昏,也比喻晚年、暮年。“足斟酌”是说足够有喝的酒。“且用慰迟暮”就是姑且用它(酒)来麻醉已经迟暮的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安慰(麻醉)我这个已经暮年的人吧。诗人在这“抚事煎百虑”中,也希望借酒消愁,缓解一下压在心上的忧愁。所以,诗人用了“且用”二字,不但表现出诗人面对自己的处境误了奈何,也想急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痛楚。然而,这一切对诗人来说,真有李白所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内心苦闷与有志而不得的惆怅。这样的内心苦闷与有志而不得的惆怅不断不绝,就是因为在诗人心中,始终都有如李白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和理想。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比手法,表现家国情感。其次,细节描写,表现天伦之乐。再次,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志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