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是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南游金陵时所作的咏史诗。“金陵”指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的都城。全诗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两句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于是修筑高台,故此山和此台也由此得名。在中国文化中,“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常用来象征祥瑞。诗人首先进入题意,突出了登临的对象——“凤凰台”。这里,这一联十四个字中,诗人连用了三个“凤”(雄为凤,雌为凰)字,不但给人以流转明快的音律感,而且所构成的意境也极为美丽。从意义上来说,上一句诗人通过“凤凰”游“凤凰台”来暗示了当时六朝的盛世繁华。接着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却是说如今凤凰去了,凤凰台也空寂了,只有江水不停地流着。这里,诗人借此暗示了六朝那繁华的景象也烟消云散,面对的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这里,不但表现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暗示了“物是人非”的自然的永恒。 颔联写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指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幽径”指很僻静的路,或者清幽的小路。“衣冠”指王公贵族。“丘”像小土山凸起的,或者指坟墓。这一联是承上一联而来,是诗人对上面“凤去台空”后做了进一步的描写。诗人面对如此景象,心中十分感慨。诗人在这一联中,遵循了律诗的颔联对仗的要求。上一句是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下一句是说,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迁,那一时显赫的六朝,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呢!只有“花草埋幽径”和“衣冠成古丘”罢了。这里,诗人通过描写所见,形象而含蓄地表明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叹,同时为后面抒情达意奠定了基础。 颈联一转写道:“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即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处于其中,江水就一分为二了。在颈联的对仗中,上一句写山。“半落青天外”的意思,我们可以参照陆游在《入蜀记》中的说法。陆游说:“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其中的“杳杳(形容幽静深远的样子)有无中”恰是对李白的“半落青天外”的最好解释。可以说,诗人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下一句写水。“一水中分白鹭洲”中“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里,诗人面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遗迹没有沉浸在凭吊中,而是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古来万事东流水,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样,不但表现出了大自然博大的气势,而且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与博大的胸襟。 尾联承上面对古代历史和自然景象的描写而来,集中抒发了自己登金陵凤凰台情感。诗人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指漂浮的云彩。但是,在诗歌中,“浮云”这一意象有多种寓意的。这里,就是就如陆贾在《新语·慎微篇》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所以,“浮云”喻指奸邪小人之类的人。比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写道:“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居高临下,不怕奸邪小人,从而表现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胸襟、气度,以及对事业的信心。“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遭受贬谪而报国无门,从而抒发了自己伤时忧国之情,以及抑郁不平之感。 在艺术上,首先,语言流畅,音韵婉转。其次,用典恰当,含蓄深刻。再次,情景交织,意蕴深厚。第四,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第五,反复手法,增强情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