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邪透表”法巧治慢性荨麻疹

 聪明的傻哥 2019-09-02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色风团,瘙痒,消退速度快,不留瘢痕,但反复发作,影响患者正常学习工作。荨麻疹属中医“痒风”“风隐疹”“风瘙痒”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1],目前中医主要从“风”和“血”的角度进行论治,但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仔细分析,以准确辨证。笔者认为荨麻疹病久多虚多郁,提出从“里邪透表”的角度对其进行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1例典型病案如下。

病例资料

患者,女,21岁,学生,2017年5月2日初诊。

主诉:反复散发风团5年余。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皮肤出现散在风团,以四肢较为明显,痒感强烈,严重时头面部出现肿胀,可自行消退,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具体治疗不详,但风团仍反复发作。近1年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片、复方甘草酸苷片,效果不佳,风团仍反复发作;服用玉屏风散、小柴胡汤、银翘散、乌梅丸等中药治疗均无效,甚至病情加重,颜面部水肿。刻诊:神志清,精神可,常年怕冷,冬日手脚冰冷,夏日仍需穿长衣,无发热,风团常在夜间及凌晨出现,风团色淡红,痒感不明显,易感觉疲惫,口干口苦,喜热饮,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腻,脉细。考虑该患者曾采用解表法治疗,但风团不减,甚至加重,且患者常年怕冷,颇似“阳虚则外寒”。给予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熟附子治疗,以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防风祛风散邪;白术、黄芪益气扶正;熟附子温阳。组方如下: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附片10g(先煎),黄芪20g,防风10g,白术15g。1剂,水煎煮至250mL,温服。

2017年5月3日二诊。

服前方后患者诉风团加剧,痒感增强,考虑附子太过温热,机体出现“虚不受补”之象。解表、温阳之法均已尝试,但怕冷、口干、口苦诸症均无明显缓解。遂考虑阳气闭郁,脾胃亏虚,给予李东垣之升阳益胃汤,以党参、白术、黄芪、生姜、红枣、甘草益气健中;半夏、陈皮、泽泻、茯苓健脾祛湿;防风、独活、羌活祛风解表,同时与柴胡配伍以升阳;白芍养血;黄连燥湿,兼清郁热。组方如下:党参片15g,白术15g,黄芪20g,黄连片8g,法半夏10g,炙甘草10g,陈皮8g,泽泻10g,茯苓15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白芍10g,生姜10g,红枣10g。早晚各1剂,共14剂,水煎温服。

2017年5月10日三诊。

患者诉服用升阳益胃汤后疲惫、口干好转,风团势减,但仍反复发作,且怕冷、口苦无明显好转。考虑为阳气郁闭较甚,前方虽使阳气有所升发,正气有所恢复,但由于病程较久导致邪气深入,使阳气未能完全升发。遂改投四逆散,组方如下: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1剂。服药2h后,患者表示仅手、脚有热感,余处无热感,且药效过后仍怕冷,风团、口苦未见明显变化。遂加大四逆散剂量,组方如下: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5g,炙甘草15g,1剂。

2017年5月11日四诊。

患者诉服药后出现全身持续发热约2h,表明阳气已能升发,且怕冷症状缓解,但风团时有发作,嘴部稍肿,遂给予四逆散加祛风化湿之药,使郁气外发且消肿。组方如下: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5g,炙甘草15g,羌活8g,防风5g,白鲜皮15g,藿香10g(后下),1剂。

2017年5月12日五诊。

患者诉服药后风团明显减少,肿已消,但半夜持续咳嗽约30min,咽稍痛,鼻塞,口干口苦。现咳嗽消失,仍鼻塞,清稀鼻涕,量多,稍感咽痛,且双手小指关节酸痛,活动后加剧,擦风油精可缓解。考虑为阳气升发,输布于表而能抗邪,其外感之症实为正邪相争的表现。以祛风解表之药助其散邪,给予加味香苏散治疗。组方如下:紫苏叶10g,陈皮5g,香附8g,炙甘草5g,荆芥8g,防风8g,蔓荆子8g,川芎5g,生姜8g,2剂,睡前服用。

2017年5月14日六诊。

患者鼻塞、流涕、咽痛等症已解,今日月经来潮,经色暗,量少,血块多,小腹剧烈疼痛,风团少许。考虑先前以升阳之药使阳气宣发,里阳不足致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法,予以少腹逐瘀汤治疗。组方如下:小茴香5g,干姜8g,延胡索8g,醋没药8g,当归10g,川芎10g,肉桂3g,赤芍10g,生蒲黄10g(包煎),五灵脂8g,2剂,睡前服用。

2017年5月31日七诊。

服少腹逐瘀汤后少腹疼痛明显缓解,且有2d未起风团,但近1周风团再次发作,且面积扩大,延及脖颈处,眼睑稍肿,仍怕冷,口干口苦,舌脉同前。考虑阳郁尤在,肌热未完全散解。治宜升阳透邪,清解郁热,改予以四逆散合青萍汤治疗,因无浮萍,故以葛根、荷叶替代。方中以四逆散解郁透邪;荷叶、葛根、牡丹皮清解郁热,尤以解肌表之热为主;生姜、红枣健中。组方如下:柴胡15g,白芍15g,炙甘草15g,枳实15g,荷叶10g,葛根30g,牡丹皮10g,生姜10g,大枣10g,2剂,早晚各1剂。

2017年6月1日八诊。

患者诉已不怕冷,无风团,但自觉身体发痒,口稍干,无口苦。考虑阳郁已解,但余热仍在肌肤,故虽不见风团,但觉痒感明显,应进一步发散郁热。给予青萍汤加玄参治疗。组方如下:葛根30g,荷叶10g,白芍10g,甘草片5g,生姜15g,牡丹皮10g,玄参10g,1剂。嘱患者服药后卧床覆被发汗。次日,患者反馈汗出较少,已无风团,无身痒,无口干口苦。停药观察。

2017年6月27日九诊。

患者诉手臂处皮肤再次出现少许风团,不痒,可自行消退,晨起稍感怕冷,给予四逆散合青萍汤,2剂,具体方药同七诊。

2017年6月29日十诊。

患者仍有风团发作,晨起怕冷,且今日月经来潮,小腹痛剧,刺痛,血块不多,经量多。给予温经汤治疗。组方如下: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0g,山萸肉5g,川芎10g,生姜10g,法半夏10g,牡丹皮10g,麦冬15g,党参片15g,炙甘草10g,2剂,温服。

2017年7月2日十一诊。

患者诉困倦,口稍干,已无小腹痛,无风团、怕冷、口苦等症状,改予以升阳益胃汤治疗。组方如下:党参片15g,白术10g,黄芪20g,黄连片8g,法半夏10g,炙甘草10g,陈皮8g,泽泻10g,茯苓15g,防风8g,羌活8g,独活8g,柴胡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0g,1剂,温服。服药后患者反馈无风团发作,仅觉口稍干,无困倦感,自行停药。

2017年7月17日十二诊。

患者诉近日出现怕冷,流清涕,鼻塞,打喷嚏,四肢少许风团发作,给予加味香苏散治疗(五诊方),1剂,具体方药同前。服药后鼻塞、流涕等症已愈,但仍有风团,痒感明显,口干口苦。改予以四逆散合青萍汤治疗(九诊方),2剂,具体方药同前。诉服药后无风团发作及其余不适,已停药。至今未见风团发作。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本案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患者病史有5年余,病情反复,平素怕冷,口干口苦,似外证不解,阳气亏虚,寒热错杂,但投以桂枝汤加附子、小柴胡汤、乌梅丸等方均无效,遂考虑阳气郁闭,邪不得透,以四逆散透邪外出。服药后有发热感,提示阳气由里升发至外,是闭郁之阳气得以宣泄的表现。之后患者出现鼻塞、流清涕、咽痛、短暂咳嗽等症状,提示病机好转,阳气升发后卫气得以输布,卫气与邪气抗争于表,因而出现表证。但由于病程较久,邪气深藏,阳郁较甚,未能完全宣散,热郁肌表,因而在第2阶段,患者很快复发且病势加重。四逆散合青萍汤一则升阳解郁,使里邪顺利通达于外;二则可清解郁热。同时患者久病,脾胃亏虚,故续予升阳益胃汤以健脾祛湿,祛风升阳。第3阶段,患者以外感症状、风团就诊,故先以加味香苏散祛风解表,复以四逆散合青萍汤透解里邪,使外内得通,散解郁热。

本案治疗历时2个多月,其病机关键在于卫气敛闭,营郁热发,里邪内郁,外无泄路。由于病势已久,卫气亏虚无以抗邪,故邪气久居于身不解,营气郁闭不得通,故而生热,导致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四圣悬枢》云:“邪轻而表疏,则外发之期早,邪重而表密,则外发之期晚。若卫闭而营不能泄,则郁闷躁烦,昏狂迷乱之证,色色皆起。遇脏阴素虚,则营热内蒸,终不外发,五脏燔烁,则人死矣。或发之未透,隐见于皮肤之内,郁而为痒,是为隐疹。隐疹者,营之半发而未透者也。隐疹之家,营热郁积,久而肌肉腐溃,发为风癞。”[2]治疗关键在于透邪达表,宣卫清营。再者,岭南人体质“阳浮阴闭,元气不固”[3]该地区多湿热,常年湿邪侵袭,易困阻肌表和阳气,故需重视宣发郁遏之阳气,使气机宣畅,脏腑调和,才能免受邪害。

参考文献
[1]姜云平,王坤.温阳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9):77-78.

[2]黄元御.黄元御四圣医书[M].秦悦,整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

[3]郑洪.岭南医学与文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243-2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