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哈要讲的是职场“陷阱”三部曲之一的“能力陷阱”,随着本哈思考“能力陷阱”问题,揭示“熟悉的领域、得心应手的工作恰是扼杀我们职场前途的隐形危机”。 按照本哈的风格,喜欢从一个实例故事引发主题的思考。 ![]() 1、优秀的阿龙为什么晋升失败了? 故事的主角阿龙,今年三十。这是一个奇妙的年龄,像是分水岭,只有到了这个年龄的人才能明白那种心理的微妙变化,无论男人或者女人。 阿龙是某建材公司西南片区业务部的高级销售顾问,入职六年,已连续五年蝉联西南片区业绩年度第一。 他曾经是公司的王牌杀手锏,也是同行竞争者的眼中钉。一年前东北分公司成立,分公司经理申请调用阿龙进入他的东北军,总公司都批了,却被西南片区的客户联名阻拦。 “我们只认阿龙,要是阿龙走了,明年的合作就不一定了。”客户的“非他不嫁”宣言,让总公司打消了调他去东北开拓的念头。 这件事情对于阿龙来说是个小插曲,可是营销总部的刘总却对这个小伙子萌生了好奇之心,特意飞成都拜访了那些客户。 “阿龙细致地令人发指,我代理贵公司7个品类106种产品,任何时候咨询阿龙任何一种产品的相关问题,他不带一丝犹豫都能给我解说得清清楚楚。 而且还对于市场同类竞争产品的优劣势了如指掌,总是无偿热心给予我们相对应的销售建议,我做这一行也有十几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他这么好的厂家销售代表。” “阿龙啊,怎么说呢,这小伙子正直、勤奋,能很好地平衡好厂家和我们经销商的利益,对于厂家市场政策的宣导非常有耐心。 之前我的销售团队经历过一次动荡,人员青黄不接,市场操作一度陷入混乱。 是阿龙抽出自己所有的私人时间,扎在我这边对我的业务员进行细致的产品培训和政策宣导。我代理四个大厂家的产品,只有贵公司的业务人员这么做,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缓过劲来,度过那次团队的动荡。” “阿龙,比我老婆还让我感觉温暖,哈哈。开个玩笑,他像我生活秘书一样,公事就不用细说了,让我感动的是他竟然了解我各种喜好,和他相处经常忘了两个人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常常觉得我们是知心朋友。 有一次我忘了和老婆的十周年纪念日,竟然是他及时地提醒我,而且在得知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及时为我打理了一切,避免了一次家庭的狂风暴雨。” 刘总带着这样的调查信息满意地走了,没多久就把阿龙从一线业务晋升为省区主管,手里管辖六个业务员。 阿龙很高兴,因为这是业务岗转管理岗的必经之路,自己已经成功地迈出了这一步。 原本以为他的人生要开始走向巅峰,可是好景不长,才半年时间,就让公司对于这次的晋升产生了反思。 阿龙负责的省区团队,依靠他出色的业务能力,整体业绩没有下降多少,但是六个业务员在半年时间内离职了五个,整个团队里只剩下一个熟练的业务员和五个生瓜蛋子。 刘总基于一番调查了解后,懊恼不已。 阿龙没变,还是那个阿龙。省区里的客户也一样是对他赞赏有加。 他任何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其他人做的事情他都觉得不放心,不如自己做得好。他要亲自拜访每一个客户,无论是客勤维护还是客户开拓,他依然是出色的阿龙。 可问题就在于他应该变,却没有变。 ![]() 2、阿龙现象引发的思考 (1)谁都知道要满足客户需求,却忘了职位需求。 业务岗位时,一个人的能量体现在业务拓展上。而进而肩负了管理岗位时,他的主要能量应该体现在对于员工驱动力的打造上。 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 团队里员工业务能力如何提升。 针对性地为员工解决业务拓展难题。 激励政策怎么定,如何实施。 员工间的工作情感如何建设。 ………… 阿龙太过优秀的业务能力,让他习惯了业务员时的思维,对于新的岗位需要面对新的改变有一种回避的心态。 这就是职场里常见的驾轻就熟的“舒适圈陷阱”,国外的管理学学者称之为“能力陷阱。” ![]() (2)那是不是鼓励所有人都要跨出舒适圈? 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微软日本区前总经理毛成真跟年轻人的建议更加偏向于留在舒适区,强化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可是现在的职场竞争、社会竞争,又有什么门槛能够保护你不可替代的价值? 有多少企业没有死在直接竞争对手的手里,反而是死在了跨界企业的手里。 康师傅曾经也预设推演过,以为某一天打败它的是“统一”“今麦郎”“日清”“白象”,当它跪倒地上,抬眼看到的却是素未谋面的“美团”和“饿了吗”这两个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年轻人时,颤颤巍巍问道:“为什么?”。 “美团”和“饿了吗”也很无奈,耸了耸肩回道:“我也没想到。” 所以日本毛成真教授的观点本哈不是很认同,因为其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只适用在非常狭小的特殊领域里,比如一些进入门槛非常高的特殊职业。 毛教授的观点可能跟日本的传统职业文化有关,在互联网时代,领域的界限被重新定义,极少有人能说自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再举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例子:让口香糖销量下降的不是同类产品的出现,而是移动智能设备的迅速普及,让消费者有了更多打发时间的方式,从而大大减少了口香糖的消费场景,导致其销量下滑。 那这么说的话,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跨出自己的舒适圈? 本哈有两个观点极其矛盾。 ![]() 第一种观点,不是鼓励所有人都跨出舒适圈。 看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些人不断强化自己擅长的事情,把自己定位在某些领域里,一步步做到极致,那也是一种策略性的规划。 本哈这篇文章是为了让大家对于“舒适圈陷阱”有些认识,起提醒的功用,最终读者根据自己的方向和规划有个更加清晰的思考。 第二种观点,鼓励大多数人跨出自己的舒适圈。 舒适圈某种意义就是人的“惰性”,是限制和制约自身发展的内在阻力,大多数人不知不觉中就被自己的这种惰性给打倒。 之前听到过一句话“你并不是在努力,你只是在重复劳动!”,这句话就是对于停留在舒适圈的最好诠释。 我们应该跳出重复劳动的陷阱,保持创造力。 (3)如何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① 保持学习状态,不断跨出自己的舒适圈是快速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方式。 除了理论的学习外,工作和生活里更应该注重那些平时自己没有做过或者不擅长做的事情。 情境1:公司内部的一次活动,上司或者公司领导对你说:“某某,这次活动你来主持吧。”你平常沉默内向,并不善于做这种事情。 如果基于“舒适”的角度考虑,你肯定会直接拒绝说:“领导,我不会说话,做不了这个。” 这样自己就不需要紧张,不需要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需要去快速学习应对。 可是如果你勇于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挑战,无论这次是不是做好了,对于自己来说一定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得到提升,弥补了自己原本不擅长的领域,对于自己长远的成长来说,该有多少难以预料的好处? 同时也让领导和同事看到你更多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在于未来的职场竞争中,也许就种下了胜出的契机。 ![]() ② 跨出舒适圈,不是让你离开你擅长的区域,而是扩大自己舒适圈,让自己可以在更大的平台里舒适。 跨出舒适圈不是意味着出圈,而是不断在扩大自己的舒适圈。作为职场里的年轻个人,保持旺盛求知上进的状态,每一次的跨圈,其实都是在扩圈。 原本不熟悉,不舒适的圈子,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变成了自己的“舒适圈”,说句不恰当的话,若是你的“舒适圈”扩大到整个地球,那你就是地球的王者。 情景2:大学毕业后,进入到一家公司。这是从一个学生的身份,转变成职场白领的身份。 从一个学生的圈,跳到了职场的圈。作为新人,不懂得职场规则,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适应,还没有完成从“学生思维”转变成“职场思维”。 难道这个时候会有人说,我不想夸圈,想一辈子当个学生? 曾经一度考研之风盛行,有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想要暂时躲避身份转变的“跨圈”。 ③ 舒适圈不是盲目跳,是目的性非常强的规划、定制化:找到自己独特的、最自然的行为方式。 学海无崖,没有目的性的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所以跨圈也是一样,因为每一次的跨圈都是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疆扩土,咱可不能干这种傻事。 明确的规划,就是寻找职场的自我。 ![]() 在这一点上,思考三个问题: 你能! 你想要! 你该怎么做! 你能,是对当前的自我认知。 你想要,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你该怎么做,是基于自我认知后,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后的职业规划。 今天本哈在这里阐述自己对于职场“陷阱三部曲”之一 “能力陷阱”的观点,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下一篇我想抽时间写一些职场“陷阱三部曲”之二的“关系陷阱”,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