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格内向的人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合群”,强迫自己社交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如果你的行为散发着快乐,就不可能在心理上保持忧郁。”——Dale Carnegie

“内外向”是人格特质的一种,反映个体在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面特有的统合模式,是较为稳定的。对于内向者来说,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我,他们往往做事谨慎、深思熟虑,交往面较窄,喜欢独自思考,自我剖析;而外向者则会把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做起事来当机立断,行动敏捷,愿意向他人流露自我感情,喜好社交。

想要判断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性格,可以通过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例如,喜欢独处还是喜欢与朋友聚会;也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心理测验,例如,艾森克问卷、五大人格问卷等。

为什么内向的人不喜欢社交?

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性格内向的人普遍不喜欢社交,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对于内向的人来说,社交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社交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而会感到异常的煎熬、疲惫、麻木、甚至迟钝,他们巴不得时间过得快一点而减少这种不舒服的体验,他们经常会在社交的过程中陷入宿醉状态(社交宿醉),就像喝醉酒了一般,这个时候,说明他们社交的精力几乎耗尽了。

不喜欢社交=孤僻、不合群?

虽说性格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但在如今的社会价值观中,那些不喜欢社交的人会被视作孤僻、不合群的人,甚至给人留下难以接近的印象。其实,这只是人们对这一群体的主观“刻板印象”。不爱社交的内向的人并非就是自私、不合群的,他们不过是不需要社交罢了,对他们而言,社交是浪费精力、增加压力的行为,独处就可以收获能量、恢复精力,为什么还要强迫自己社交呢?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近来的心理咨询案例中,来访者往往会因被人际、社会适应等问题而困扰,使自我产生大量负面情绪,不得不向咨询师求助。而这些人当中,80%以上都是内向性格者。他们可能难以适应新环境,或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进一步产生沮丧、抑郁等负面情绪,使得他们的工作效率与生活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会埋怨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才导致了今天这番局面。

其实,内向性格者无需过于自责,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从行为矫正的治疗思路去分析,真正的诱因并不是内向性格本身,而是由于社会适应性较低的行为模式。举个例子,内向的人喜欢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时倾向于从自身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因此,会选择宅在家休息,这令他们感到舒适、放松。

但是人与人之间只有多接触才能相互熟悉,内向者的社交频率较低,导致他们在新环境中难以与他人迅速建立起亲密关系,经常被排除在一些小群体、小团体之外。再加上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于是人们总是认为内向者是不友善、难接近的,进而产生一种排斥感。

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群”,去压抑真实的自我

而对于内向者来说,较少的社交使他们越来越不擅长在公众场合与人交往,变得愈加自我封闭。最终,这种双方的互动减少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内向者越来越难以融入周围环境,产生隔离与不适应感。

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只需鼓励自己多表达自我,在适当的时候多与人沟通,并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本质,也没必要怀疑自己有性格缺陷。积极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就得出过结论:内向性格者没有必要逼自己去社交,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群”,去压抑真实的自我

内向者完全可以通过独处获得能量,过多的社交反而会使他们心力交瘁。并且,他们思维细腻、善于反省,具有较高的思维逻辑性,这些都是他们身上的优秀特质。而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了内向与外向两种性格的人的存在,相互弥补才变得完整。

- The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