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查和(或)骨密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药物积极治疗。 1.合理使用钙剂。 我国营养协会制定 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 时,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 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 ,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得钙 400mg ,故平均每日应补充钙剂约 500 ~ 600mg 。 钙摄入可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钙吸收主要在肠道,故钙剂补充以口服疗效最佳。钙剂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过量摄入后发生肾结石或心血管疾病。 各种钙剂含钙量:
2.维生素D不仅能够增进肠钙吸收,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并有助于增强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防止跌倒倾向。 中国人群维生素D的建议摄入量为:成人 200 IU/日,老年人400-800 IU/日,骨质疏松治疗患者800-1200 IU/日。 常用为骨化三醇 0.25μg 1-2次/日;阿法骨化醇 0.5μg 1-2次/日。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尿钙水平。 3.降钙素能够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增强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对降低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有明显作用,且具有较好的中枢镇痛作用。 常用的鲑鱼降钙素皮下或肌内注射50 IU/日,鼻喷剂200IU/日。 应用降钙素后,少数可有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其中多数症状可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有明显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4.双膦酸盐能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降低骨转换,有较强的抑制骨吸收及增加骨量的作用,可降低骨折风险及再骨折发生率。 推荐使用的双膦酸盐包括阿仑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钠等,目前阿仑膦酸钠有口服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对骨的作用在于针对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样作用,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在提高骨密度、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方面有良好疗效。 常用为雷洛昔芬60 mg(片)/日,服药时间不受饮食影响。少数患者服药期间会出现潮热和下肢痉挛症状,潮热症状严重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宜使用,有静脉栓塞病史及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久坐)禁用。 6.甲状旁腺激素具有促进骨形成、增加成骨细胞分泌胶原、促进基质形成及基质矿化等作用,代表药物为特立帕肽。 7.锶盐类(Strontium)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提高骨强度、降低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 8.中草药对缓解疼痛、减轻肿胀、提高骨密度等有效,也可酌情选用。 骨质疏松症属慢性骨代谢疾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治疗,目的是抑制快速骨丢失,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减轻疼痛症状。 积极防治骨质疏松症,减少骨折的发生率,提高老年生活质量,让我们行动起来! 来源: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一科 任荣 配图: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