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杰 晋城一中615班 班主任张孝忠 2019年高考662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三年高中,坚持的星光 作为一个已经毕业的一中学生,我回望自己的高中生活,酸甜苦辣百味杂陈,经历过与班内同学一起狂欢的欣喜,沉浸与运动会上的狂欢,也独自品味过考试失利的苦楚,忍受过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伤心。一切结束以后,回忆我过往的生活,最终选择留存于此的,可能于你而言这只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日常、甚至是繁琐又令人厌烦的“鸡汤”,但是我希望每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可以由此引起共鸣,进而能获得一点思考与支持。 一、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开始后就不要停止。 有很多学弟学妹入校后都有着这样的忧虑:我中考的分数不高,在一中的名次不靠前,是不是之后的竞争中我就处于劣势了? 在这里,我可以很明确的说:入学的名次与最终高考排名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我入学的名次是100名左右,不是很靠后,但也绝非清北要求的名次,三年努力后,高考中我的校排名是11名。我的朋友入校时名次200+,班内只是中游水平,离校时已经进入年级前四十,我身边还有许多和我一样名次靠后的同学三年内不断冲刺,不断进步,最后前进几十名甚至几百名,成功圆梦;于此同时我也见到过一些入校时成绩高到吓人,入学后却不能认真学习,最后退步几百名的同学。 也有一中的学生询问:一年/两年过去了,我的成绩依然不够靠前,是不是高考就是这样了呢? 我的回答同样是“NO”。分数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说知识盲点的数量。过去的排名只是过去的你的学习程度的证明,下一学年的成绩绝大多数还是取决于你未来为克服知识盲点所做的努力。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人高三绝地反击,有人一落千丈——影响未来的成绩是现在的努力,而不是过去的分数。 同样可以进入一中,大家的智商其实基本不会有决定性的差异,真正能够引领你们顺利度过高中三年的是,你们在“学习”这件事上是不是可以足够坚持。我们长把人生比作马拉松,其实高中也是一样,“跑得快,不一定赢;不跌跟头,才是成功”。坚持前进不停歇的人,最后的成绩都不会太差。 二、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在这里我想说的其实是对于某一些自己没有兴趣的学科的态度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令人头疼的学科,有人畏惧数学的难度,有人不能理解物理的复杂。对于自己的优势科目,可以连续几小时学习都不疲惫;不想学的科目,半个小时都难以坚持。那对于这些学科,难道就要轻言放弃么? 我聊一聊我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历程。我曾经也是一个对语文很头疼的人,认为找不到学习的方法,同时又模糊不清,不像数学一清二楚明明白白。高一高二的时候,我和你们中的许多人怀有同样的看法:语文这门学科,不努力分数还高一点,一学习分数就往下掉。那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学语文呢? 那段时间我的语文成绩稳定在90分的温饱线上,与同分数段的其他同学相比立即就会被拉出二三十分;但那时我的数学还是可以“一骑绝尘”的存在,两者相互抵消,我的名次往往还很靠前。每到出成绩的时候,我都会暗自安慰:语文不好这不还有数学弥补吗?语文成绩差点没关系,没关系的。 然而一进入高三后半年,再出成绩时,我就感到不安了,原因很简单:别人弥补了劣势科目后成绩突飞猛进,而我还是只能原地踏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名次自然就下跌了。多次考试分析之后,我才认识到语文科目的重要性,开始为语文挪用大量时间,从零基础开始攻坚。 分析考试失分点、反复与知识点对应、大量的练习……或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长期的坚持下,我居然找到了做题的感觉,进而也发展出对语文的兴趣。幸运的是,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最后高考语文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也算是有所回报吧。 我们班的第一名吕牧泉,高一时数学还常常在110左右徘徊,但是高三时他的成绩再也没有掉至140以下。对于高一高二的同学们,所有的高考科目都不存在“我就是学不会”的问题,在你认为努力后没有回报的时候,往往需要的只是坚持,再坚持,突破瓶颈之后,自会有“会者不难”的自信。道理有点简单甚至无理,但是这些道理只有真正体验过之后,才会有“大道至简”的感悟。 对于高三的同学们,现在还不是可以放弃某些科目的时候,一年的努力是可以将弱势扭转为优势的,对你们而言,时间是非常珍贵的,优势科目从优秀到卓越需要的时间,绝不比劣势科目成为优势科目所消耗的时间长,前者是90到95,后者则可能从60飞跃到80甚至是90,同样的时间,难道不需要去做更有效率的事情吗? 三、杀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 很多时候,令你牵肠挂肚的,其实就是眼下的考试成绩。古话说,胜负乃兵家常事。战场上尚且有胜负,考试——笔尖的战场,同样也会有胜负。频繁的月考、期中、期末考下,很少有人可以傲视群雄,一直成为那个不败的NO.1,不过是失败时考试的种类和重要性不同罢了。 我本人就是对于考试名次波动很敏感的一类人,尤其是在最后几次考试中,我的名次呈现“断崖式”下滑,从稳定的10名左右,到四次考试后的144名。 临近高考,这样的名次波动难免让人内心慌张,尤其是进入“名次下滑——奋发努力——考试——名次下滑”的怪圈中时,常常会有质疑自己的想法出现:“我是不是还是不够努力?”“或许我的水平就到这里了吧?”“高考时估计就完蛋了吧”…… 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我退步的次数越多,再次考试时我的心态就越平静:现在已经这样了,之后还能差到哪里去?一次又一次退步后,我练就了一颗非常强大的平常心,真正到达高考考场时,它帮助我把心思和精力大量的投入到眼前的试卷中,这样的平静帮助我超常发挥,从而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我回忆最后三个月的经历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经历的挫折多了,带来的不只是非常down的心情,还有不断提升的抗挫折能力,这样的能力有助于自己能够在重要的考试中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失利。提升的原因很简单:挫折多了,习惯之后,对它就很难有大的反应了。这样的提升,只是听别人说很难有大的感触,只有真正体验过并为之反思,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这样的能力早早获得,对未来的生活——不只是高中——都很有帮助。 写在最后的话:许多你听到的传说中的巨佬,其实都只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你我他。同样的泥泞之路,有人低头挣扎,有人仰望星空,一份努力、一次抬头,就会看到不同的天空。听起来很残酷,但是你看到的越多,未来融入其中的可能性就越大,正是《逍遥游》中所写,“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它们看不到茫茫苍天,又怎么能想象自己与大鹏同游,与日月同升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