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在一次项目的需求接洽中,和一位业务老大沟通。 他说:感觉你提问的方式很像新闻类记者,一环套一环,并且逻辑性非常强,每一个问题都会自然的引出下一个问题,回答你的问题让我挺有压力的,必须认真思考后才能回答。 同样逻辑严谨的谈话,在和家庭成员的沟通中,却可能会使家人感到不舒服。 家庭生活隐私我就不讲了,我想说的是,可能在家庭沟通中,随意、温馨、零散一些的交流方式会更有家庭的味道,会让自己和家人更放松。 接上一篇文章《职场人的核心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我们提到:“在解决问题能力中,分析力最重要。分析的本质就是以事实为基础,筛选出问题的构成要素,并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各种要素结构化,追根究底地进行归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盘”一下,如何将问题中的构成要素结构化,以此来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为什么说是“复盘”?因为下面提到的一些知识与技能并非是我的原创,有些方法甚至在十几二十年前已经被开发出来,并且被很多公司运用于问题的结构化分析。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整合了大量的信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并且编了很多例子(实在太佩服自己了,哄娃的时候每个脑细胞都没有停止酝酿),希望可以深入浅出,帮助大家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提高职场战斗激情与实力。 一、分析的基础是什么?解决问题时,分析力非常重要,而分析力的基础在于逻辑思考。逻辑层次不清晰,会导致思维混乱。 举个例子:妻子想把现在住的老城区房子卖掉,搬到新区;老公问她,那你说说为什么想这么干? 以下是妻子的回答:
你觉得妻子出售房子的理由阐述得如何?是不是像极了你平时的工作汇报?看似每一条都有道理,实则毫无逻辑,听众必定一头雾水,听完还能记得多少? 这个案例,我在公司内的大学里进行分享培训时,是作为了当堂练习案例。90%以上的同事,给出的答案围绕着下面两种情况。 答案1这种结构,等于没有结构;答案2稍微好些,至少会分个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如果你通过事实调查,掌握了上面这位用户的反馈后,你是否知道如何利用结构化思维进行梳理? 公布答案:首先,我们可以尝试把每一条阐述用一个关键词进行定位(即总结出其本质),这里的6条就可以分别定位为需求、成本、交通。 接着,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维护成本高、需求变化、交通不便利这三点原因; 最后,进行如下金字塔结构的呈现。 怎么样,是否清晰了很多?汇报时只说这三点即可,相信汇报对象也能记住。如果他对其中一点感兴趣,我们再展开阐述。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原本只有6条,现在不就归纳小结出了3条吗?并没多大区别。 但是如果维护成本这点上再增加空调坏了、床坏了、燃气管道坏了等十多条,需求变化也增加十多条呢? 是否懂得分析定位与结构化思考,就非常关键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源于《金字塔原理》。 某报告中对A城市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是这样总结的:
作为读者,2分钟后你可以回想起的要点有哪些呢? 按照第一个例子的方法,我们再来练习进行结构化分析整理: 首先,将每一条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定位。 然后,将属于同一类要素的原因归纳在一起;最后梳理成结构化的框架来进行呈现。口头汇报也好,做成PPT汇报也好,都可以。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我们知道了结构化思维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们的汇报或者PPT,更具逻辑性,有层次感,思维也更加清晰、简洁。 二、如何练习分析的基本功?要练习分析能力,基本功就是熟练掌握MECE法则。透过结构看世界,说的就是MECE法则。
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结构化思维模型来分析问题,确保每一层要素之间“不重复、不遗漏”。 MECE原则的思想精髓,就是全维度的去分析一件事情,不要有遗漏和重复的部分。 以我们每家公司都会做的用户画像为例。 做用户画像最重要的便是将用户进行分类(一般分成3~5类),一般可以从目标、行为、观点等差异化维度切入。无论从哪种维度进行划分,都必须要自我检视:这些细分群体覆盖了全部的用户吗?这些细分群体有重合吗?细分群体可以解释已知的关键差异吗? 你瞧,这就是遵守了MECE原则。 再比如我们要策划一场双11的营销活动,必须要全面覆盖“沉睡用户、低活用户、高活跃用户”这三类不同活跃程度的用户,分别策划相应的玩法以达到全面唤醒与促活。 当然,你也可以按照“男性用户、女性用户”这样的性别维度去划分,或者“20岁及以下用户、21-40岁用户、41岁及以上用户”这样的年龄维度去划分。 总之,要确保你已经覆盖到所有用户群体(不遗漏),并且这几类用户不会重复(不然如果每种用户一类优惠券的话,就会有人收到2张优惠券甚至更多,导致实际支出远超预算)。 抓住利用MECE来思考、分析、策划的诀窍之后,我们可以在平常生活中,训练自己用MECE来思考。 举个栗子:我好不容易攒了10万块钱,该怎么处理呢? 这个时候我们要分是否会发生需要用钱的紧急状况,是与否就包括了所有情况。所以我们可以两手准备,其中5万元作为活期存款或者随时可提现的理财(利息较低)用于预防紧急情况,另外5万元作为1年期或者更长的定期存款或者长期理财(利息较高)用于钱滚钱。 再举个栗子:我和朋友约好去喝咖啡,我提前到了,可以帮朋友先点,我知道朋友只喝冰美式。我可以只问一句:是否需要加奶,是否需要加糖。这就涵盖了需要了解的特殊需求(一般不会有需要加茶叶这种特殊需求)。 我们在生活中为自己做的准备,为朋友考虑的事情,符合MECE原则吗? 1. 擅用模型,活用框架好的架构都符合MECE原则,能够大幅提升我们的分析力,多学点准是没错的。 符合MECE原则的架构,大致可分为3种。 第一种:利用MECE将分析对象进行划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分析对象的结构。
第二种:利用MECE将“流程”进行划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的过程。
第三种:使用由纵轴和横轴所构建的矩阵,来整理事物。该矩阵是将MECE分类过的两个独立变量作为主轴,可帮助我们完成结构性的理解。
上述分析框架,只是列举了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网上也有很多资料,这里我就不拾人牙慧了。如果对某项分析架构感兴趣又找不到相关资料的,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再单独写篇工具运用文。 还是来个温馨提醒:分析架构是手段,不是目的。 学习这些工具,请注意不要死背分析架构,或只是将内容填进表格而已。必须事先确认自己是基于何种目的,来使用这些工具;必须了解,在发现问题和设定课题的过程中,每一种架构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曾经见过很多设计师在作品上会有“行业分析”、“产品分析”、“商业分析”等分析版块,我能理解大家的目的是为作品加分,希望自己看起来是一位啥都懂的全方位设计师,希望自己的产品方案看起来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但还是无法忍受很多设计师完全是生拉硬套地在往模板里面填文字,实则内容空洞、毫无深度。 2. 表达观点的另一利器:SCQA听别人陈述没有结构性的报告或者工作汇报,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正常人都会忍不住打断问对方:“你到底想说什么,我抓不到重点。”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过打断对方或者被对方打断的场景?是我们或者对方说的东西没有价值,还是没有重点? 都不是,很多时候是不会结构化表达。 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除了提出MECE法则之外,还提出一个结构化表达工具:SCQA架构。你会发现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都是使用了这个神器。
既然说到了这里,就来个故事吧:
对,这就是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改编了一丢丢。 芭芭拉·明托的SCQA架构,还可以变形组合出其他模式,帮助我们在很多沟通场合,比如演讲、汇报、写作时,有效地表达观点。 第一,开门见山式 (ASC):答案——情境——冲突 适合和老板沟通,开门见山,第一句就说重点 例子(杜撰的,老板看了别生气):
第二,突出忧虑式(CSA):冲突——情境——答案 关键在于强调冲突,引导听者的忧虑,从而激发其对情境的关注,以及对答案的兴趣。 例子(没有针对哪个公众号,大佬们看了别生气): 很多公众号文章首先通过标题制造焦虑引发冲突,再介绍下具体情况,最后给出答案(要卖的东西)。具体例子就不举了,指向性太强容易惹祸上身。 第三,突出信心式(QSCA):问题——情境——冲突——答案 公司路演可以这么干 例子:
所以我们开发了这款产品,帮助大家抢票,只需要提前输入希望出行的时间,其他都交给我们!——这是一个答案 3. 刻意练习练习分析力,要从MECE的基本功练起。那么使用MECE法则,需要注意哪些心法呢? 第一,谨记分解目的 把整体结构层层分解为要素时,要谨记分解目的,找到最佳角度。 对于同一个项目,如果目标是分析进度,就按照过程阶段来分解;如果目标是分析成本,就按照工作项目来分解;如果目标是分析客户消费特征,就按照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来分解。 第二,避免层次混淆 逻辑层次不清晰,会给思维带来混乱。 第三,借鉴成熟模型 前人已经形成了很多结构分解模型。这些工具都可以拿来用。 结束语标题中有两个有意思的数字,一个是100次,一个是80%。为什么会定这么两个数字? 我是这么算的:按照平均3天遇到一件有意思、值得刻意练习分析技术的事情,那么100次的刻意练习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如果直接说1年的话可能很多小伙伴就会望而却步了,毕竟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很多人都喜欢速成的东西,一年?那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只能提升80%呢?因为还有20%是每次事件分析时,大量的事实基础为你带来的。 解决一个问题,至少有20%需要依靠大量的事实信息。就如上面提到的设计师作品中的分析版块,如果连你所在的行业研报和标杆企业财报都没读个大概的话,又何谈分析呢? 作者:媛媛大王(微信公众号:用户研究社 ),资深用户研究员 本文由 @媛媛大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