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家辉怎么把黄磊犯过的错,统统又犯了一遍

 朱大放 2019-09-03

曾经它是爆款。

现在它是魔咒。

Sir至今也没想明白,到底是什么让华语作品如此前“扑”后继——

《深夜食堂》新三板今日股票行情股票数据

前有日本原版,韩国翻拍版。

后有黄磊剧版,和现在上映的梁家辉影版。

为什么说是魔咒?

黄磊,不差吧。

《小欢喜》他不仅是主演而且是编剧,才华还是在的。

然而《深夜食堂》让他生涯口碑触底。

家辉哥呢。

香港演技好、魅力久,唯二的Tony 梁,Sir心目中的汉化版最佳人选。

选择《深夜食堂》作为导演处女作,同样也绊了一跤。

得承认。

国产影版《深夜食堂》比剧版有了改进。

在菜品上——

从日式的天妇罗和寿司。

变成了龙井虾仁、糖藕、馄饨……

然而在其他方面。

梁家辉几乎把黄磊曾经犯过的错,又重新犯了一遍。

一次是偶然,两次就得反省了。

为什么他们都折在同一个漂洋过海的题材上?

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好它?

以及——

魔咒能打破吗?

场景错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

《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不是用来做生意的,它是一个江湖事务的处理所。

《深夜食堂》也一样。

它是都市人的心事集散地。

食客三三两两地走进来,坐下。

在美食的“催吐”作用下,吐露出各自的故事。

走心,是没错。

但场景,也并不是虚设。

人的心门,也只有在合适的氛围下才会打开。

众所周知,居酒屋,起源自江户时期。

原是日本的底层市民,贩夫走卒饮酒作乐的休闲场所,二战后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酒吧文化代表,是工薪阶层下班后,释放压力的地方。

同是减压场所,与欧美的酒吧相比,居酒屋更突出日本特有的“私”文化。

简单说,它是介于宴会与家庭之间的产物,就像日式和服,半遮半掩,居酒屋的环境绝不会给客人富丽堂皇、高大上的压迫感,反而以温馨、妥帖为设计主导,让客人恍惚间有回家的感觉。

但是,吃饭饮酒的台面又将客人与招待、厨师浅浅地隔开,就像拉起薄纱厚度的帘子,真真假假,说者有心,听者无意。

搞清楚这一点,就明白,为何在《深夜食堂》的原版设定里,多么难以启齿的隐私在小林薰(初代主演)眼皮底下,吐露得底儿掉。

因为,绝对安全,绝对无负担,第二天也绝对会被淹没在市井喧嚣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因为这个设定,冯小刚在拍《非诚勿扰》时,才会将秦奋与笑笑关系关键转折安排在北海道三姐妹居酒屋的酒后……

人移活,树移死。

居酒屋的文化,在中国没有这个土壤。

不论怎样包装,怎样“中国化”都是无本之木。

Sir推荐过《人生一串》《此食此客》等等美食节目,很多评论都说,这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区别就在于,居酒屋在闷骚、暧昧里探寻人性的幽暗,还真不太适应中国人走南闯北的江湖气,烟火味。

所以,不论梁家辉再怎样努力。

菜做得再好吃。

Sir也很难相信一个穿着木屐,扎着头巾的厨师,给我们讲述他的日式居酒屋里的故事的真实性。

人物错了

哪怕原版《深夜食堂》中的角色各有各的故事,你也能概括出他们共同的特质——

灰色。

第一个就是老板本人。

梁家辉保留了小林薰的“刀疤”,并且还硬给解释——是在战争里留下来的,并且牵扯到一段异姓兄弟间的恩怨情仇。

但。

说得明白的,就不是暧昧的灰色了。

评分达到9.2分的日版第一季,就是死活不交代老板的来历,这道伤疤到底是情伤?坐过牢?还是打过仗?

你和食客一样好奇?

没用,打死都不说。

观众是带着猜度入戏,然后一集又一集陷入不同人生。

而抬起头,老板似笑非笑站着。

老板这个人物是“藏”,才会有下面食客的“露”,就像绘画一样形成勾连趣味。

老板越是闷葫芦,沉默是金,他hold住的磁场才有非凡手段,拉开门走进来的食客,不论是新客,还是头回客,都像被中了蛊惑。

说说说,什么都说。

而且不是一般人,还真不往老板的店里来。

你看看,原版都是什么人:

面恶心善的黑帮大哥阿龙、爱慕阿龙,默默关心的变性异装癖、性取向边缘人士、情妇、早逝红歌星……

无不显出一个“奇”字,奇怪、奇葩,尽显命运诡谲。

与这些人相比,老板的“刀疤”真算不了什么。

可惜,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国产片中的“技术问题”。

你看梁家辉版——

明显港味却硬扮老克腊的老头、易燃易爆炸的城管阿龙、广告公司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吃瓜姐妹(弟)、谈恋爱比打拳更上心的拳击手、一言不合就在食堂里弹唱的好声音歌手……

看上去五彩缤纷,却唯独少了灰色地带。

原版《深夜食堂》老板的“面瘫”,和食客之间形成张力,是出没风波的处变不惊。

同样“面瘫”梁家辉的老板,站在一群道行不深的食客之中,只能更显得沉闷、无聊。

看过原版的观众,其实也明白,梁家辉影版里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第一季,如宣传所说,是正儿八经购买了版权进行的翻拍。

但是删删改改,角色已丢了七魂六魄。

举个例子。

邓超扮演的阿信与焦俊艳扮演的小雪,原版里也有。

贪杯潦倒的音乐人与一心想成名的怀梦少女互相欣赏,即将迎来事业的巅峰。

只可惜少女患癌不幸早逝,只留下一张专辑海报和一首金曲在居酒屋被后来的食客唏嘘。

并且,少女似乎转生变成一只可怜见萌的流浪猫,时不时在居酒屋的清晨,刚刚打烊的时候,蹭着门槛,让老板摩挲。

就像悲苦无依的人生也有了一点点安慰。

但这原版“哀而不伤”。

硬生生被改编成了“乐而淫(过火)”——

“好声音”评委与选手一个眼神就对上了,擦出爱情的火花,在居酒屋尬聊尬唱尬舞。

更让Sir哭笑不得的是,片尾彩蛋里还有邓超在居酒屋面试一群COSPLAY女郎,笑嘻嘻的镜头。

确实,这个镜头原版有。

但缺失了原来的背景,就显得格外突兀、油腻。

原版中,音乐人是在情海里翻滚,所经手的女歌手(女伴)不过是寂寞列车一站又一站。于少女而言,命运的悲剧一部分就在于:我本将心照明月,哪知明月照沟渠。

但对于这位大叔,日剧也并没有如对待“渣男”鞭笞,他也有投入有付出也有悔恨,只不过寂寞啊,实在难耐,就像手中的一盏酒。

小津安二郎说,电影胜在余味。

这部影版就是没有这些弦外之音,没有这些人性的缝隙。

心用错了

《深夜食堂》作为IP,本身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食谱——

真正暖心暖胃的,绝不是走马观花似的背台词,更不是靠着闪回撒心灵鸡汤。

但IP不是不可改编,故事不是不可移植。

被接受的例子也不少——

但为什么《深夜食堂》不行。

Sir觉得,比起居酒屋的水土不服,更致命的是这些——

直杵到人脸上的广告植入。

△ 黄磊版《深夜食堂》

一场拳赛,除了灯下的这几位,音效下的呐喊声里,周围是一片漆黑。

群众演员也没有?

△ 梁家辉版《深夜食堂》

还没来得及走心。

你就已经读出了毛躁和急功近利。

无论剧版还是影版,国产《深夜食堂》都暴露出它们——

想简单了。

场景简单——主要戏份都在居酒屋,拍摄难度/成本不大;

叙事简单——几段故事独立成章,不太需要一气呵成的全局把控;

煽情简单——每个故事,都像一篇网络爆文,几句话就想直戳观众的共鸣点。

△ 日版《深夜食堂》

怎么看,都像是一条投入产出比客观的捷径。

但。

真的是这样?

呵呵。

不客气地说,两次国产《深夜食堂》改编犯的错误都在于——

在饭店吃过了开水白菜。

就以为回家拿开水和白菜,也能做出这道菜。

殊不知。

“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背后,是多少不露痕迹的惨淡经营呢?

Sir在梁家辉版《深夜食堂》的特辑里,看到这样一幕。

简简单单。

买菜。

看起来不错,觉得这样就对了。

人与物,和谐相处,色香味俱全。

但是,下一个镜头,又错愕了——

家辉哥在认真地演;

群众在茫然地围观。

菜场的隔阂,诡异的像房间里看不见的大象。

这就是观众无法共鸣的原因。

从每个故事中都能清楚地领略到——

你是你。

他是他。

从未真正地走进中国人的生活里,只是傲慢地看一看,就以为自己了然于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曾经它是爆款。

现在它是魔咒。

Sir至今也没想明白,到底是什么让华语作品如此前“扑”后继——

《深夜食堂》

前有日本原版,韩国翻拍版。

后有黄磊剧版,和现在上映的梁家辉影版。

为什么说是魔咒?

黄磊,不差吧。

《小欢喜》他不仅是主演而且是编剧,才华还是在的。

然而《深夜食堂》让他生涯口碑触底。

家辉哥呢。

香港演技好、魅力久,唯二的Tony 梁,Sir心目中的汉化版最佳人选。

选择《深夜食堂》作为导演处女作,同样也绊了一跤。

得承认。

国产影版《深夜食堂》比剧版有了改进。

在菜品上——

从日式的天妇罗和寿司。

变成了龙井虾仁、糖藕、馄饨……

然而在其他方面。

梁家辉几乎把黄磊曾经犯过的错,又重新犯了一遍。

一次是偶然,两次就得反省了。

为什么他们都折在同一个漂洋过海的题材上?

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好它?

以及——

魔咒能打破吗?

场景错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

《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不是用来做生意的,它是一个江湖事务的处理所。

《深夜食堂》也一样。

它是都市人的心事集散地。

食客三三两两地走进来,坐下。

在美食的“催吐”作用下,吐露出各自的故事。

走心,是没错。

但场景,也并不是虚设。

人的心门,也只有在合适的氛围下才会打开。

众所周知,居酒屋,起源自江户时期。

原是日本的底层市民,贩夫走卒饮酒作乐的休闲场所,二战后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酒吧文化代表,是工薪阶层下班后,释放压力的地方。

同是减压场所,与欧美的酒吧相比,居酒屋更突出日本特有的“私”文化。

简单说,它是介于宴会与家庭之间的产物,就像日式和服,半遮半掩,居酒屋的环境绝不会给客人富丽堂皇、高大上的压迫感,反而以温馨、妥帖为设计主导,让客人恍惚间有回家的感觉。

但是,吃饭饮酒的台面又将客人与招待、厨师浅浅地隔开,就像拉起薄纱厚度的帘子,真真假假,说者有心,听者无意。

搞清楚这一点,就明白,为何在《深夜食堂》的原版设定里,多么难以启齿的隐私在小林薰(初代主演)眼皮底下,吐露得底儿掉。

因为,绝对安全,绝对无负担,第二天也绝对会被淹没在市井喧嚣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因为这个设定,冯小刚在拍《非诚勿扰》时,才会将秦奋与笑笑关系关键转折安排在北海道三姐妹居酒屋的酒后……

人移活,树移死。

居酒屋的文化,在中国没有这个土壤。

不论怎样包装,怎样“中国化”都是无本之木。

Sir推荐过《人生一串》《此食此客》等等美食节目,很多评论都说,这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区别就在于,居酒屋在闷骚、暧昧里探寻人性的幽暗,还真不太适应中国人走南闯北的江湖气,烟火味。

所以,不论梁家辉再怎样努力。

菜做得再好吃。

Sir也很难相信一个穿着木屐,扎着头巾的厨师,给我们讲述他的日式居酒屋里的故事的真实性。

人物错了

哪怕原版《深夜食堂》中的角色各有各的故事,你也能概括出他们共同的特质——

灰色。

第一个就是老板本人。

梁家辉保留了小林薰的“刀疤”,并且还硬给解释——是在战争里留下来的,并且牵扯到一段异姓兄弟间的恩怨情仇。

但。

说得明白的,就不是暧昧的灰色了。

评分达到9.2分的日版第一季,就是死活不交代老板的来历,这道伤疤到底是情伤?坐过牢?还是打过仗?

你和食客一样好奇?

没用,打死都不说。

观众是带着猜度入戏,然后一集又一集陷入不同人生。

而抬起头,老板似笑非笑站着。

老板这个人物是“藏”,才会有下面食客的“露”,就像绘画一样形成勾连趣味。

老板越是闷葫芦,沉默是金,他hold住的磁场才有非凡手段,拉开门走进来的食客,不论是新客,还是头回客,都像被中了蛊惑。

说说说,什么都说。

而且不是一般人,还真不往老板的店里来。

你看看,原版都是什么人:

面恶心善的黑帮大哥阿龙、爱慕阿龙,默默关心的变性异装癖、性取向边缘人士、情妇、早逝红歌星……

无不显出一个“奇”字,奇怪、奇葩,尽显命运诡谲。

与这些人相比,老板的“刀疤”真算不了什么。

可惜,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国产片中的“技术问题”。

你看梁家辉版——

明显港味却硬扮老克腊的老头、易燃易爆炸的城管阿龙、广告公司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吃瓜姐妹(弟)、谈恋爱比打拳更上心的拳击手、一言不合就在食堂里弹唱的好声音歌手……

看上去五彩缤纷,却唯独少了灰色地带。

原版《深夜食堂》老板的“面瘫”,和食客之间形成张力,是出没风波的处变不惊。

同样“面瘫”梁家辉的老板,站在一群道行不深的食客之中,只能更显得沉闷、无聊。

看过原版的观众,其实也明白,梁家辉影版里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第一季,如宣传所说,是正儿八经购买了版权进行的翻拍。

但是删删改改,角色已丢了七魂六魄。

举个例子。

邓超扮演的阿信与焦俊艳扮演的小雪,原版里也有。

贪杯潦倒的音乐人与一心想成名的怀梦少女互相欣赏,即将迎来事业的巅峰。

只可惜少女患癌不幸早逝,只留下一张专辑海报和一首金曲在居酒屋被后来的食客唏嘘。

并且,少女似乎转生变成一只可怜见萌的流浪猫,时不时在居酒屋的清晨,刚刚打烊的时候,蹭着门槛,让老板摩挲。

就像悲苦无依的人生也有了一点点安慰。

但这原版“哀而不伤”。

硬生生被改编成了“乐而淫(过火)”——

“好声音”评委与选手一个眼神就对上了,擦出爱情的火花,在居酒屋尬聊尬唱尬舞。

更让Sir哭笑不得的是,片尾彩蛋里还有邓超在居酒屋面试一群COSPLAY女郎,笑嘻嘻的镜头。

确实,这个镜头原版有。

但缺失了原来的背景,就显得格外突兀、油腻。

原版中,音乐人是在情海里翻滚,所经手的女歌手(女伴)不过是寂寞列车一站又一站。于少女而言,命运的悲剧一部分就在于:我本将心照明月,哪知明月照沟渠。

但对于这位大叔,日剧也并没有如对待“渣男”鞭笞,他也有投入有付出也有悔恨,只不过寂寞啊,实在难耐,就像手中的一盏酒。

小津安二郎说,电影胜在余味。

这部影版就是没有这些弦外之音,没有这些人性的缝隙。

心用错了

《深夜食堂》作为IP,本身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食谱——

真正暖心暖胃的,绝不是走马观花似的背台词,更不是靠着闪回撒心灵鸡汤。

但IP不是不可改编,故事不是不可移植。

被接受的例子也不少——

但为什么《深夜食堂》不行。

Sir觉得,比起居酒屋的水土不服,更致命的是这些——

直杵到人脸上的广告植入。

△ 黄磊版《深夜食堂》

一场拳赛,除了灯下的这几位,音效下的呐喊声里,周围是一片漆黑。

群众演员也没有?

△ 梁家辉版《深夜食堂》

还没来得及走心。

你就已经读出了毛躁和急功近利。

无论剧版还是影版,国产《深夜食堂》都暴露出它们——

想简单了。

场景简单——主要戏份都在居酒屋,拍摄难度/成本不大;

叙事简单——几段故事独立成章,不太需要一气呵成的全局把控;

煽情简单——每个故事,都像一篇网络爆文,几句话就想直戳观众的共鸣点。

△ 日版《深夜食堂》

怎么看,都像是一条投入产出比客观的捷径。

但。

真的是这样?

呵呵。

不客气地说,两次国产《深夜食堂》改编犯的错误都在于——

在饭店吃过了开水白菜。

就以为回家拿开水和白菜,也能做出这道菜。

殊不知。

“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背后,是多少不露痕迹的惨淡经营呢?

Sir在梁家辉版《深夜食堂》的特辑里,看到这样一幕。

简简单单。

买菜。

看起来不错,觉得这样就对了。

人与物,和谐相处,色香味俱全。

但是,下一个镜头,又错愕了——

家辉哥在认真地演;

群众在茫然地围观。

菜场的隔阂,诡异的像房间里看不见的大象。

这就是观众无法共鸣的原因。

从每个故事中都能清楚地领略到——

你是你。

他是他。

从未真正地走进中国人的生活里,只是傲慢地看一看,就以为自己了然于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