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伤寒法,如何用伤寒法?

 凌寒留香之腊梅 2019-09-03

01

在运用经方和其他方剂的时候,经常会有两个大问题,可能是大家都比较迷惑的,第一个是用药用对了,怎么疗效不显著,到底哪里出了错,第二个是吃药了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什么突发的情形,到底是好还是坏?这就需要我们知道伤寒,能够知道其中的法了,当然我们说“伤寒法”不是三百九十七法之类,而是基于辨病脉基础上,对人体元气的层次的把握。要明白伤寒法,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出澄清,这样才能彻底的学习伤寒论,用伤寒,而不是被伤寒论所局限。

02

关于伤寒传变的规律,虽然没有所谓的死规律,不管是《伤寒论》本身,还是《黄帝内经》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所以伤寒传变或多或少都是要了解的,虽然后世在解“伤寒一日”“伤寒二日”时都无法正确圆满解读,但是其间确实有独特的含义。黄帝问岐伯“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所谓的热病,都是伤寒一类的疾病,有的可以治愈,有的会死掉,为什么死的都是六七天之间的事情,而痊愈都是十日以上。这段话,给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首先说,热病不仅仅是伤寒,跟伤寒很像,很像,所以就必须重视了,有若似孔子,但是只是说话声容笑貌类似,真正意义上,有若不是孔子,所以子贡不认可;热病,都像伤寒,但是不是伤寒,所以一定要辨别什么是伤寒,什么不是伤寒,什么是伤寒呢?张仲景认为,伤寒是致病最严重的一类,所以家族人口的死亡都跟这个有关。

03

而真正伤寒疾病会导致死亡的,主要就是在六七日之间,所以伤寒论之中,一定要要问清楚得病多少天了,因为一不小心,医生就是给患者送终,不是看病。那么传变有什么规律呢?岐伯回答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04

这个思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张仲景所本,不知其实这些观点是本自张仲景的,也就是说写《黄帝内经》的人是看了《伤寒论》之后才总结出了疾病传变的规律的,而不是相反。比如我们可以看到,那本很有名的《诸病源候论》中,不管是伤寒,还是温病,还是热病,其传遍规律都是跟伤寒如出一辙。

05

但是,后世对张仲景的诠释,哪个是最接近的?很显然《内经》是最接近的,是总结的最好的,然后才是后世的医家,到了明代才真正看透其中的奥妙,特别是张锡驹写了《伤寒直接》,把疾病传变的规律总结成了一个有系统,有逻辑的思路,才开始大白于天下。

06

张的思路,与张志聪,陈修园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陈修园哪儿,没有把六经传变的最重要的部分传承下来,而是广泛采纳诸家意见。没有病的时候,六经就是一经,也不分阴阳,但是生病之时,则有六经的差别,之所以要分六病,其实就是每一种疾病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一般疾病,先从感冒开始,从皮毛而入,如果皮毛之疾没有被治疗好,那么后面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皮毛之病,包括了肺系疾病,包括了太阳膀胱之病,但是在伤寒之中,张仲景没有局限于经络,因为经络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而且一个人病了,不可能是一个经络的病,而是多个经络同时作业的结果。疾病加深,就是沿着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思路往里传。

07

如果治疗,自然就是反其道而从之,所以治病的过程就是六经归一的过程,只要从里往外治,就可以减轻,此时就需要从厥阴病,到少阴病,再到太阴病,再到少阳病,再到阳明病,最后到太阳病,这个规律是不变的,不管是什么疾病都可以按照这个规律来。

08

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六病呢,其实没有所谓的六病,每种病都是六病皆有,但是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疾病皆会痊愈,所谓的主要矛盾就是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相对状态,就是阳气的虚弱程度。病进的过程,就是阳气往回撤,步步失败的过程,治病的过程,就是阳气从里往外一步一步进攻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