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这篇东西。是看到很多道友,虚浮无华,而不得其真。怎么说呢,利益众生的事,是每一个修道人的责任和义务。 有很多道友,很用心,也很努力的在追求着至高无上的道。他们把全部的身心行,都用在了对道的追求上。各种经书典籍,也是被研究的非常透彻,非常有见地。包括我自己,看到那些释义,也不得不翘起大拇指称赞不已。 然而,有很多的道友。虽然明白很多,也知道很多道理,但却总是无法实际的在心中将知识,转化为思想。 朴素辩证法,才是老子对整个道认识,而转化成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才可以运用到所有的事物中去。如果把它形象化一些,也就是说的万事万物的一体两面性。再形象化一些,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两面。 道生万物,万物皆有道性。这个道性是什么呢?一体两面罢了。有句话,叫做一阴一阳谓之道。那么什么叫,一阴一阳呢。通常的解释,无非就是一个阴加一个阳。然而,这只是其表象而已。一阴一阳,其中有平均,同等的意思,还有两面对立的意思,还有缺一不可的意思。 那么具体到修道中,怎样去体现这种思想呢。万事万物啊,包括修道这件事在内,都必定有朴素辩证法的体现。反过来说,你没有体现到这种辩证法思想,你就无法真正的明白道。 02 前面说了,有些道友的虚高浮华。这类修士,往往将修道当成一种至高,至上,至纯,至真,至神,至生的事。还记得辩证法的一体两面性吗? 所谓至高,不过是至低的另一面罢了。所谓至上,也不过是至下的另一面。其他同样。具体来说,至高和至低中间这一段,才是你目前道性的本质罢了。就像人的目光,只能向前看,你从来不知道你的目光如果反过来是什么样子的。目光从出眼睛开始,就向外发散,将外界的实物的影像,反馈到你的内心中。你所注意到的,是外界的实物如何如何。但你从没注意,这些只不过是你内心的一些虚影罢了。虚与实之间,即是你的目光。但虚与实,都不是你目光的本质。两者,只不过是你目光两端的面罢了。 所以,虚高浮华的道友,应该放低自己,以免阳极生阴。所以,道家常说,大道至简,上善若水。 就像水,总往低处流,却无声无息的滋养着万物。修道人如水,无声无息的利益着终生,但却将身常处人下。 那么在内丹中,有没有朴素辩证法的体现呢。当然,也是一样的。很多丹士认为,只要修到纯阳乾天状态,也就是金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近乎执着的去追求金丹的效验。那么,你若是不用朴素辩证法,你就无法明白金丹的真实状态,从而被丹象所惑。 03 那么金丹是什么状态呢,你看到它的至纯至阳,但你可曾想到了它的至混至阴的一面? 有些道友就要问了,不是纯阳了吗,怎么还会有阴的一面。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既然还有阳这个概念,它其中就必然隐藏着阴。 大道从来都是如此,阴阳互根。也就是说,阴阳不能分离,分离必定后天。阳必须依附阴而存在,纯阳要想存在,就必须有纯阴来承载。金丹本为纯阳之象,但它若想成道,就必须有纯阴来辅助。所以,地仙之后,道分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只要纯阳这个状态,而成神仙,自己去玩了。丹经,称之为小道。另一个,是要功行人间,将德化为如水之善,这个时候有了德的辅助,功才能显现它的具体用处。所以叫做功德圆满,以成天仙,这才是大道。那自己去玩的,只有功,没有德。也就是说有功无德,就无法体现道的用。所以,他们才自己玩去了。所以,并不是大道。仔细想想,功和德,不就是阴阳两面吗。缺了一面,你是那门子道呢。 所以,后面的神仙,哪天玩腻了,要成大道,就要去做德。等你的德与功匹配了,你才能升为天仙。那么,怎么算功德匹配呢。一阴一阳,谓之道嘛。阳功即纯,阴德岂能杂乎?所以,要修至善,如水才合道。 证道之旅☯心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