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平顶山叶县叶邑故城

 山阳北宫 2019-09-03

从叶县县城沿许南公路南行15公里就是叶邑镇了,叶邑镇所在地旧县村即叶邑故城。初春的微风还有几分料峭,但和叶邑文化研究会的刘荣、王长伟、范孝坡等当地的文友相见却感受到了暖暖的春意。他们都是本地的文史专家,对叶邑文化情有独钟,带我们一行人在叶邑访古觅踪,把我带进了叶邑历史深处,看到了厚重叶邑这片沃土上盛开的灿烂文明之花。

走近平顶山叶县叶邑故城

雄关古道流古韵

漫步在旧县老街,总会与沧桑的建筑相遇。几千年的风雨会让华丽的宫殿消失殆尽,而用粗砺的石头和原始的泥土所做的建筑也许会幸存下来。在旧县老街的南头,当我从一座石桥上踏过时,从内心里感到了震憾。这座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石桥,用大块青石铺砌而成,每块巨石足有千余斤重,石桥呈拱形,桥拱处的石缝被青苔铺满,依稀能看到遥远岁月的影子。足有四米来宽的石桥上车水马龙,遥想当年这是何等壮观的一座桥,列列战车,踏踏马蹄,从来没让这座桥沉寂过。石桥北头有石碑,上写“叶邑关”。石桥西去300米,有长2000多米的环状土围,上面被灌木和杂草覆盖。这段似墙似岭的土围子是叶邑古城城墙,用黄土堆砌夯筑而成。城墙曾与石桥北的叶邑南城门连为一体,共同组成楚长城的叶邑关。

叶邑是古代军事重镇,南屏方城,北面中原,是楚国向北扩张的战略支点和大本营。

历史上的“召陵之盟”虽说是楚与齐在召陵(郾城)订的盟约,但与叶邑密切相关。公元前656年,为了抵挡虎视眈眈向中原挺进的楚国,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楚为避齐的锋芒,派大夫屈完与齐议和。屈完对齐桓公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这里的方城可以理解为当时归叶邑管辖的方城山楚长城关口和由叶邑关延伸出去的许多小城堡等防御工事。《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也就是说,叶邑是楚国在方城之外的屏障,进可以攻击,退可以固守。齐桓公知道自叶邑关起楚国防御严密,无懈可击,遂订盟约之后撤兵。

叶邑是一座商周古城,进入春秋后,楚国为北进中原,占领叶邑并在叶地建立了地方政权,由于此地地处当时南北交通要道,是长期的都会之地。在叶邑故城附近澧河岸边,曾发现有许多贵族墓葬,这也印证了叶邑的重要地位。

在叶县县衙文物展厅,有一套2002年出土、2000多年前春秋中早期铸造的编钟——许公宁编钟。这套编钟由8枚缚钟、9枚钮钟和20枚甬钟组成,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可以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是目前中国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组合式编钟,时代则至少比曾候乙编钟早出百余年,代表了春秋时期音乐的最高成就。而这套编钟就出土于今天的叶邑镇旧县四号春秋墓,亦称许公墓,距春秋叶邑故城东北角约5O0米处。许公墓的地理位置正是春秋古许国的首次迁徙地——叶城。

许国是周王室在中原之中分封的诸候国,因其弱小,在动荡的春秋倍受欺凌。公元前576年,饱受晋国、郑国侵伐的许国已经痛失大片土地,无奈之下,十五世国君许灵公(字宁),把许国都城从许迁至叶(今叶邑),成了楚国的国中之国,完全成为楚国附庸。叶邑故城做过48年的许国国都。

许国之前的叶邑故城曾作过三年的应国国都。

公元前524年许国把都城从叶邑迁往析(今西峡县内),楚平王即把叶地封给了沈诸梁,所以沈诸梁被称为叶公,他是叶县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地方长官。叶公励精图治,使叶邑成为当时楚国北方的四个重镇之一。

叶公之后,还有几个在叶邑这个地方做过地方官的人留下了美名。一个是东汉明帝时期的王乔,另外两个是北宋的梅尧臣和黄庭坚。在叶邑故城,后人曾为叶公、王乔和黄庭坚立祠。

王乔祠在旧县北门路西,又称双凫宫。如今祠已无踪,遗址处芳草萋萋、野花幽香。站在这里我在想 :王乔的故事为什么会列入《后汉书·方术·王乔》中,而不是以政绩出现?同样在这本书中有这样的话:“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由此可见,当时的世风由上而下崇尚迷信,皇帝考察政绩时自然会融入迷信色彩。王乔的故事在当地虽然是按仙人的故事传颂的,也有他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故事,百姓建祠纪念他也就不足为奇了。

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后,初入仕途,便来到叶县任县尉,主管地方治安。他的诗歌、书法艺术享誉文坛,我们在叶县县衙看到宋太祖御制戒石铭石碑,正面书“公生明”三字,碑阴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即为黄庭坚所书。黄庭坚在叶期间书写的《幽兰赋》帖,堪称稀世珍品。黄庭坚看罢问津古渡、玩龙仙台、澧水长桥、青田紫陌等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山水景观,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了《初至叶县 》:“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旧县村北路西有一清真寺,寺东北方路东约百米处就是当地百姓为纪念黄庭坚而修的黄公祠。

比邻而居的清真寺在黄公祠创建之时就已存在,建于北宋时期,是河南省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寺内一株古柏树,树上挂着县政府的制牌,上写“国家一级古树,树龄1000年”。这是一棵奇特的柏树,沧桑遒劲,嵯峨挺拔,绿叶密密匝匝,蓊蓊郁郁,间露铁臂虬枝,它以伟岸大气的姿态巍然屹立在天地间。更奇特的是树上的叶,这一边是刺柏叶,那一边是血柏叶。寺内有道光皇帝写的“亘古至教”匾额。在平定云南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的叶、马二位将军曾受教于叶邑故城清真寺。

梅尧臣在宋仁宗宝元至康定年间曾做过短暂的叶县县尉。他体察民情,以所见所闻写了了《田女行》、《汝坟贫女行》等血泪史诗。“山下溪流照城郭,幽庭柏子风自落。古坛苍藓少人行,不见双凫见黄雀。”这是梅尧臣在叶邑留下的诗作《题双凫观》的诗句,他将叶邑古镇山明水秀的风光和双凫观幽静古朴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旧县村西北方向还有座古朴的建筑——城隍庙。城隍本来是没有姓名的,从隋唐开始以“正人直臣”为城隍,叶邑故城的城隍没有姓名,村里老人认为所供奉的属于省城隍或京城隍,始建年代应在南北朝时期。

澧水长桥在叶邑故城边的澧河之上,传说为唐贵妃杨玉环舍金所建。始建于唐代,共有72孔,横跨700多米。这座长桥全部由1000多公斤重的青石条筑砌而成,浑然一体,坚不可摧。桥体两侧精雕细琢有镇守72孔水门的144条石龙,造型优美,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澧水长桥控南北官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大桥的北端筑有一座规模庞大的驿站。民国初期大桥还能通行。

从清真寺、城隍庙和澧水长桥也可以佐证叶邑的古老。有回民聚居的地方,一般商业比较发达,这也说明叶邑自古以来就是繁盛之地。

叶邑故城北依澧水,东临烧车河(昆水),古时称“南通云贵,北抵幽燕,西至丝绸(之道),东去海岸”之要冲,又被称为“千碑之镇,百泉之汇”,千碑之镇是说文化底蕴丰厚,古碑众多,百泉之汇是说昆水两岸泉水喷涌,景色宜人。

叶公盛名传千古

在叶邑故城,有关叶公的遗踪很多,旧县村北刘秀庙西侧,原有叶公祠和叶公问政处,刘秀庙内有问政残碑;刘秀庙西南200米古城墙内侧一土丘,是叶公玩龙仙台,也叫画龙台;村东北方的澧河南岸有叶公庙;村中还曾有问政书院和问政义学;村西北1500处是叶公沈诸梁的长眠地—叶公墓。很显然,叶公沈诸梁已成为叶邑故城的人文价值符号。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庄王后裔,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24岁时被楚昭王封到叶邑为尹。

因为“叶公好龙”的典故,叶公给世人留下的多是负面影响。其实,真实的叶公却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

他在叶主政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之一,比西门豹、李冰都要早。如今,叶邑镇的南水城、北水城就是东西二陂遗址。

叶公喜龙爱龙,与中华民族崇尚“龙”文化有关。为了修建东西二陂水利工程,叶公曾在墙壁上画了一幅施工水系图。被来访客人当成了群龙起舞图,并指出图中无云,叶公笑道:“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客问:“何谓引龙出水?”叶公说:“凿渠引龙,龙就出水了。”

公元前489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孔子多次与叶公谈论为政之道,并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叶公和孔子就父亲偷羊一事对何谓“忠诚”的为人标准展开了讨论。但他们的观点却大相径庭,由此,叶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就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西汉的刘向是个儒士,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刘向为了推崇孔子,贬低叶公,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为伪君子。

公元前479年,楚国重臣白公胜在楚国都城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惠王欲自立。叶公闻讯后,不顾年迈,毅然从叶地出兵平叛。叶公迎惠王复位后,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留下叶公让贤的佳话。然后自己归叶邑,安度晚年,继续造福叶地百姓,终老叶地。

叶公去世后,根据《周礼》规制,即被立祠享祭。叶公后裔为纪念叶公之德,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海内外华人公认的叶姓始祖。

刘秀遗踪遍故城

叶邑故城的另一个重要人文价值符号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是当年的昆阳大战的主要组织者和指挥者。

昆阳大战的古战场在昆阳县范围内,叶邑故城一带是昆阳大战主战场。战场范围,北到今叶县城北的沙河沿岸,南至叶邑故城南,东到龙泉乡草厂街村周围,西至夏李乡小河郭村周围,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这些地方与刘秀有关的遗踪比比皆是。叶邑故城所在的旧县村更是到处留有刘秀的印记。村西南隅有刘秀所筑的萧王城;村外有战后焚烧大量战车的烧车河;烧车河畔有刘秀当上皇帝以后为纪念曾立下汗马功劳的车夫们而建的车夫庙;村南石桥处有进城送信的贾复塞回肠子与莽军大战的“盘肠大战处”;村子东南角有纪念“真龙天子”刘秀而修建的兴龙寺;村北端有始建于东汉永平七年(64年)的刘秀庙。庙内两棵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这些遗踪如一部鲜活的历史,承载着昆阳之战的金戈铁马,记述着一代袅雄的壮志韬略,向世人展示出一幅群雄逐鹿的历史长卷。

东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政。对王莽这个人历史上褒贬不一,很多人都说王莽是时代的先行者,因为他在位期间进行了惊天动地的改革,而且这些改革的想法大多远超那个时代的统治理念,但放在当时却是完全的不合时宜,收土地、盐铁经营权为国有得罪了最初支持他上位的豪强地主;改革官制,又得罪了权贵们;改革币制却弄崩了经济,老百姓生活愈发艰难,把老百姓也得罪了。所以,最终,王莽成了全民公敌,遍及全国的起义也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其中以绿林、赤眉声势最大。当王匡、王凤绿林军转战到南阳时,刘秀、刘玄等人也加入了起义队伍。公元23年2月,绿林军推举汉朝王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玄政权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南阳),并派上公王凤、大将王常、偏将刘秀等,率约20000人攻下昆阳、定陵(今郾城西)、郾县(今郾城南),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王莽震怒,派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调集全国兵将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攻打绿林军。五月,王邑、王寻统帅大军与严尤、陈茂会合后,由颍川(今禹州)向昆阳方向前进,严尤本打算直接进攻宛城,击破围攻宛城的汉军,但是统帅王邑相当自信,认为自己有四十万大军,小小昆阳还不手到擒来,于是执意攻打昆阳。当时,昆阳汉军仅9000人,实力相差悬殊,众恐不敌,打算弃城逃跑,刘秀认为只有坚守才有一线生机,逃跑肯定会被各个击破,遂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色出城,赴定陵、郾县调集援兵,半路上栽到沟里如果不是刘贵掩护差点被追兵捉到。轻敌的王邑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挖掘地道,制造云车,发起猛烈进攻,守将王凤等人一度打算向王邑投降,但是王邑并没有答应。这样一来,城内守军跑也跑不了,投降也不被接受,只剩下死守一条路,所以所有人都非常顽强地与新军搏杀,以期能够等到援军。刘秀搬兵成功的同时假传宛城已破,汉军主力将至昆阳的消息,打击新军士气。

六月,刘秀率援军赶到昆阳地区,他亲率兵千余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3000人,偷渡昆水,从昆阳城外围趁莽军不备向其大营猛烈冲杀,撕开一个豁口,莽军大乱。恰此时,风雨大作,莽军将领王寻被斩,昆阳城内汉军也乘机冲出,战鼓齐响,杀声震天,莽军溃散,逃渡沙河时,正遇河水暴涨,溺死者不计其数。此战,是汉朝复兴新朝灭亡的关键一役。昆阳大捷后,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命令。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光武帝。

现在的叶县县城是南宋和金交替统治时的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从现在的叶邑镇迁来的,从那时起叶邑就成了叶邑故城。时间过了上千年,时间像流沙覆盖了故城的繁华,时间又像急风吹开虚掩的历史之门,让我们窥见了故城厚重的冰山一角。叶邑故城你还有多少璀璨的故事?期待再次与你相遇,期待在探索中有新的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