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智泉流韵》首席作家王长伟最新原创散文《叶邑古镇话千秋》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叶邑古镇话千秋

 风从叶邑走过,吹散许多传说,只留下叶邑城的故事,被人民牢牢记着。叶邑是个古老的城,风景独特,地理位置优越。澧水环叶邑西北端,烧车河(昆水)绕西南与澧水在叶邑东北处交环山抱水,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自幽燕达云贵的南北官道纵贯叶邑,自西北至东南的洛宛古道在叶邑镇相交历代为交通要冲,军事重镇。到叶邑一游,亲耳聆听那些历史留下的声音和耄耋老人们对叶邑镇历史那些断断续续的讲述亲眼目睹那些摆脱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羁绊留下来的人文景观,古迹遗址,丰富文物,是我从儿时就有的梦想

能到叶邑镇一游,应该感谢刘荣大哥,他帮我实现了游叶邑的愿望。刘荣大哥祖籍叶邑镇,喝着澧水和烧车河水长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叶邑人。他是一个有心人,虽然年轻时就外出工作,但让他始终梦牵魂绕的是他的故乡叶邑镇。在叶邑镇,他爱他的故乡,在外出时他宣传他的家乡,在梦里他梦见他的家乡,在语言里他赞美他的家乡,他已经和家乡融为了一体。他已过古稀之年,本应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他是个孝子,母亲已近百岁高龄,他放下城里的舒适生活,回到老家陪母亲度过晚年。一个古稀老人也是应有人伺候的年龄,却要义无反顾、不辞辛苦去照顾一个颐背老人,实在令人感动。在老家的这段时间里,乡音乡情唤起了他多年的梦想,在乡亲们热情要求下,他挑起了为家乡写志的重担。他自己一直有个打算想在有生之年为叶邑镇出一本书,把叶邑镇的连天烽烟、叶邑镇的人文景观,叶邑人的喜怒哀乐、叶邑镇的英雄豪杰、叶邑镇的平民百姓,叶邑镇人的家长里短都记录下来,为叶邑人献一份厚礼。我支持他的计划,并且愿意协助他成就这个心愿。刘荣大哥是我的偶像,是我学习的榜样。因此在他的邀请和陪伴下,我们一起走进了叶邑镇的旖旎风光和浩瀚的历史中。我和刘荣大哥,喜爱摄影的李建设先生,叶公中学历史教师范孝坡先生一起,顶着料峭的春风,脚踏满地的残雪,对叶邑镇的名胜古迹进行了实地考察。   

叶邑镇是一座传留近三千年的古城,传说、故事、神话、遗迹、历史、人文记载多的不可胜数在叶邑镇这块而又充满活力的沃土上,留下了叶公、孔子、刘秀、李白、王乔、梅尧臣、黄庭坚、陈与义历史名人的足迹,也铭刻着史锡杰、林国顺、段永建、段永胜、段风和、兰德修、杨金印等英才的童年记忆和为新中国而战的英名

叶邑故城南北长约5华里,东西宽约4华里,面积大约20华里,应该比现在叶县县城大一倍左右,是古代的甲级县城、在汉成帝时代曾经分设为四个县(叶县、红阳县、犨县、昆阳县),可谓历史悠久,名贯华夏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这是大诗人李白在叶邑镇写下的《南都行》一诗,《南都行》一诗讲述了李白居住安陆期间北游红阳红阳故城叶县旧县乡(今叶邑镇)大、小田庄之间,即叶邑镇倒马沟一带,是汉成帝舅父王立的封地,红阳城在秦以前不见于史,为西汉所新置县治。古城的情景。

古人遗迹,与山川同久,名城胜地,与天地同辉,奇观伟望,近悦远来。据《辞海》叶字条载:“周楚叶邑,秦置昆阳,叶午二县,元为昆阳,明为叶县。”春秋、楚、沈诸梁邑。史文昭著,名人轶事,驰名各地。如周文王姬昌教化人民到过此地(周文王化行南国处)。

元代城池北迁后,明代为昆阳保,清代为昆阳里,或旧县。民国为昆阳镇,旧县联保。解放后为旧县区、旧县乡、旧县镇、旧县人民公社等。

据资料载(旧县城)周文王分封诸侯为应乡侯,乃应国之都。《史记》梁孝王世家周成王马弟戏:“以桐叶为圭,吾以此封汝。”故有叶邑地名。许灵公迁叶为许国之都。叶公问政,孔子慕访,有近者悦,远者来治邑之本。昆阳大战,新莽折戟,东汉中兴,刘秀称帝。叶令王乔,神话传奇,降妖伏魔,民方安逸。宋代诗人,黄公才渊,叶县武尉,剿匪平寇,方域太平。昆阳书院,二程常客,讲学育才,文风千古。请代帝王艾新觉罗旻,道光皇帝驻此月余,游览古城,石镌留名。古人之迹,万代流芳。

旧县石刻之最,有记曰,古城为千碑之城,百泉之汇,素有昆浬二水抱佳城,伏牛二龙镇昆阳,赛嵩岳亚苏杭之誉,亦有小长安之称。(俗传庙岗岭为二龙山)。

石刻曰:(昆阳)南通云贵,北抵幽燕,西至丝绸之道,东去海岸之要冲。京燕名士,苏杭巨商,甘陕富豪,江南才子,骚客游人,观光赏景,传文讲学,贸易经商,迁居移徙,多而广之。古城文化,鼎镌铸,远近闻名。闻者羡之,观者乐矣。

叶邑镇山丘遥相呼应、山岗阡陌纵横、河流自天而来洼地与河流毗邻、河湾顺河势而存,山脉在西南与夏李保安结合部,属伏牛山、鏊山之余脉。山势不很险峻,山顶较宽阔。

(1)凹照山,叶邑境内第一座高山。因地势低洼况南边无山峰阻拦,阳光照射强烈,故称凹照山。其主峰最高海拔260米,跨地面积6平方千米。该山为烧车河发源地之一。山体全部为红岩山层和沙石泥层,表层覆盖较薄,故不能植树育林。

(2)面石山,位于凹照山东南部,海拔200米,跨地面积4平方千米,山体岩石分明,石质松软,一遇烈日暴晒和雨水冲刷,就变成碎石末,故称面石山。天长地久地面凝结,有薄土层,野草丛生,荆棘满山。

(3)石板山,又称门楼山,位于高庄西南部,海拔80米,跨地面积约2平方千米,因山表面大小石块多山东面有一块长数丈寛三丈的大石头,因石面较平,好像一块石板,故称石板山。山中有不少石穴,好像楼门,又称门楼山。

(4)蝎子山,位于凹照山之西。北坡属夏李乡,南坡属保安乡,东坡乃高庄、林场,属叶邑镇。,山上有野生蝎子故称蝎子山。海拔270米,再在叶邑镇区内跨地面积约为3平方千米。

(5)花园山,位于花园村南部,海拔90米,跨地2平方千米。花园村位于叶邑镇西北部,是叶邑镇八景之一:三王古冢。据传公元前576年许国迁都于叶,许国王许灵公封其近族三兄弟为王,后来三兄弟殡葬于此,因称三王古冢。三王在住宅北部建一座花园,今有后花台和望京楼遗址。后人就以花园为名称山为花园山。

(6)北顶山,位于凹照山北,系鏊山余脉。海拔200米,跨地面积3平方千米。山体多红岩石层和泥沙石层,表层覆盖碎石和沙土,能植树,种植农作物。

(7)马头山,位于蝎子山东南,系蝎子山余脉,好像马头因称马头山。海拔100米,跨地面积1平方千米,今马头被高庄水库压盖。

(8)漏石山,石板山东,系石板山余脉,山石有小孔故称漏石山。海拔80米,跨地面积约2平方千米,山石奇特,曾有专家考察取样进行研究。

(9)东小山,位于高庄东南,别名魁星山。系凹照山余脉,海拔约80米,跨地面积约2平方千米,山体为红岩石,表层为砂砾层。满山野生刺槐和野枣树。此山座落高庄之阳,以魁星镇村最平安。

叶邑镇处于水网之中,河流纵横交错,水系发达,丰富的水资源养育了叶邑镇一方儿女,比较著名河流有:

1、澧河,据明朝《成化志》载:澧河渡在叶县城南昆阳保,澧水长桥在城南昆阳保。澧河是叶县第二大河,明、清《叶县志》载,澧河发源于雉衡山(南召县境),东流经唐山(叶县常村老青山)与皋水合,经叶县卷城东流于水(干江河),汇合东流。

澧河东西贯穿叶邑镇10余里,由夏李乡的五里河进入叶邑镇,东流至万渡口村入龙泉乡的铁张村,继续往东流入舞阳境。

叶邑区域内的澧河经梅湾新月(叶邑八景之一),绕叶公墓大半周。经叶公祠、刘秀庙、双凫观、河大王庙、过澧水长桥、汇烧车河,越许南公路东流而去。

据新编《叶县志》载,澧河上游多浅山丘岗区,支流多。雨季水涨迅猛,山坡碎石,砂砾顺流而下,多积于叶邑镇境内。由于叶邑镇位于伏牛山脚下,流量过急。据水利资料载,叶邑镇区域内年平均流量1.3亿立方米/秒,泄洪能力1900立方米/秒,洪峰期最大流量4650立方米/秒,收金店最小流量0.23立方米/秒。

澧河叶邑镇段庄河坡宽四百至六百米,河床宽1百至3百米,河坡积存砂砾、碎石厚约2米左右,是建筑的优质材料。

2、烧车河,

据明、清《叶县志》载,烧车河在叶县南昆阳保。光武帝获莽军车辆运往宛(南阳),月余不尽,焚于此滩上,故名烧车河。

据《叶县志》载,,烧车河发源于苦菜山,实出于水泉寺,万口山泉汇成河。

3、五里河

出于鏊山东坡,北流入候庄和华庄河汇合东流经李公甫入澧河。

4、华庄河

发源于牛头李以南的岭水和坡水,经和庄华庄候庄与五里河汇合,经李公甫入澧河。

5、葛庄河

发源于西和庄南岗,经过和庄闫庄葛庄北流入澧河。

6、死马河

明嘉靖三十一年《叶县志》载,旧县(叶邑)南有死马河,发源于庙岗岭,经下湾、南孟庄、杜庄等以东入烧车河。据传说,昆阳大战时,莽将王寻之战马被义军战死于此,故称死马河。死马河以北100米处,今名王寻沟。

7、涌水泉

据明、清《叶县志》载,旧县(叶邑)西南方城山下,有涌泉出现(今水泉寺),东北经石板山入烧车河,故有万口山泉汇成河,万泉河。

以上七条河流是旧县(叶邑镇)区域内澧河的支流。

8、马河,又称骂子河

发源于三民寨,东流经仙台镇小冯庄,入舞阳境汇入澧河。三民寨东有一水泉常年有水。传说在古代一遇干旱,到处缺水,人们赶着马匹来三民寨饮马、驮水,故叫马河。

俗传,春秋时代马河旁有一位老人昧了邻居一只羊,子叫父归还邻居,其父不纳其言,子告发于地方官沈诸梁,其父受到官方惩罚。其父走到马河边遇其子,大骂子不孝,后人将马河叫做骂子河。

由于叶邑镇地处浅山区丘陵地带,形成了很多自然的山岗,这些山岗为叶邑镇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黄土岗(今朱岗),位于叶邑镇西北部,属西唐山(老青山)余脉,岗全长70华里,自常村乡北部入夏李北部、叶邑境内朱岗村。岗宽3华里,岗体黄黏土层,下层为白黏土层,宜种烟叶、红薯。

2、救命岗,位于澧河北岸涟湾村西岗。长100米,宽30米。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澧河发生特大洪水,大水进入涟湾村,水高约5米,村民逃命上岗保全性命,故取名救命岗。

3、蹲台岗,位于叶邑镇西北部,邮亭村西南。岗长10华里,宽1华里,岗南坡壁陡,从远处看好似一蹲高台,故名蹲台岗。老鸦村的东西、中下岗由岗南而下,而得名下岗。

4、萧王岗,位于叶邑镇旧县街老城内,《叶县志》载,萧王城在旧县西南隅,又曰,萧王城在叶县南昆阳保,为光武帝刘秀所筑。俗传,城隍庙北有萧王岗。据《叶县地名志》载,萧王城在旧县城内,南至堂门口,北至北阁门口,东西夹后为萧王城。

5、望城岗,昆阳大战,莽军攻城不破,近城河处筑一高于城墙的土台。登台查看城内动静,并向城内放箭,故曰望城岗。

昆阳城(旧县城)西南角近城河处也筑一土台,莽将王寻、王邑经常登此岗指挥战斗,观察城内动静,故叫王台岗。后建村为王台庄。

6、两岗夹一洼,位于叶邑镇旧县街东北,澧河、烧车河交汇处,两岗为南北走向,中间有一大片洼地,故称两岗夹一洼。岗长150米,宽40米,高30米,南端岗尽处有一车夫庙(为纪念昆阳大战而牺牲的车夫而建)。

7、五里岗,位于叶邑镇旧县南5华里,是指开封至宛(南阳)古道狭窄处。公元203年刘备在此伏兵战败夏侯惇处。

澧河河进入叶邑后,由于高低不平,形成了很多河湾,为澧河平添了多道亮丽的风景。河湾处大多住有人家,河湾一般以村庄首住户的姓氏命名,如梅湾;或者以岸上的某种特性或者地势命名,如柳树湾、下湾等

1、梅湾,位于旧县北澧河北岸,由于澧河到此出现月牙形河湾,众曰梅湾新月。明《成化志》载,叶邑有八景,梅湾新月为其中一景。

2、柳树湾,位于古城南关,旧县南为低洼地,多种柳树,故曰柳树湾。柳树湾有桥上庙、庙上井、井上沟的奇景,又有黑虎关之说。又是叶公沈诸梁带叶军救郭平白胜时兵将集结处。

3、连湾,位于旧县东北澧河北岸,是许南公路和澧河的夹角处,澧河过许南公路自然形成的一个大河湾,连姓在此建村,故称连湾。

4、沈湾,位于旧县街的东北,许南公路之东侧因村南有一大片低洼地,沈姓建村取名沈湾,叶公沈诸梁故居。如叶公祠石碑曰,老城东北有我家,即今之沈湾村。

5、金湾,位于旧县古城北10华里处,许南公路西侧。此处位于蹲台岗和黄土岗二岗之南,大片低洼地,一遇雨季一片汪洋。金姓在此建村落户为金湾村。

6、下湾,位于旧县古城南10华里,庙岗岭北坡,此地地势低洼,又在庙岗岭脚下,故称下湾。

由于河流众多,排水不畅,河水满溢,形成了一些水沟,这些水沟既是河流的直流,又是河流的溢洪道,作用十分明显因此也成为叶邑人记忆的一部分。

1、倒马沟

位于旧县城东6华里处,澧河南岸。大沟发源于庙岗岭北坡。经毛庄、止张、皮庄、东刘庄北流入澧河。沟总长17华里,最宽处达50米。据石碑云,昆阳大战刘贵的战马被莽军射杀于此,故曰倒马沟,石碑尚存。

2、操(拖)王寻沟,

位于旧县东南,许南公路西侧,烧车河东沿。沟长约1华里,沟宽10米,昆阳大战时王寻战死此沟,义军操起尸体去见刘秀,故曰操王寻沟,后立有石碑。现已变为农田,沟的风采不再。

3、耙齿沟,

位于旧县古城约1华里许,沟长500米,宽10米,深10米。平地起购,南北流向,北流入澧。因沟形似耙齿,故曰耙齿沟。又曰耙死沟。传说寺内和尚不轨,官府活埋其尸后,用粑粑尸故称耙死沟。

以上记述的河流、山丘、山岗、洼地、水沟大多数已被历史和现实所淹没,很多已经找不到踪迹,这篇文章既可作为永远的记忆,也可作为对消失的圣迹的悼念。

宋代县城仍在叶邑镇,宋代名臣黄庭坚任县尉(公元1067——1072年)就在叶邑镇。宋代讲究文治,吟诗作赋渐成风气,在皇帝的倡导下,各地拼凑八景成为一种时尚。叶邑镇八景中的玩龙仙台、王乔飞凫、澧水长桥与清《同治志》中记载的叶县八景相同其余五景是叶邑镇独有的。根据袁天喜先生提供的资料,现将叶邑八景收录于后

据明《成化志》、清《四库全书》、《叶县志》和叶县新志记载,古叶——旧县有八大景,即玩龙仙台、王乔飞凫、浬水长桥、三王古冢、梅湾新月、太李仙庄、狐仙道院和百家古渡。

第一景,玩龙仙台,始建于隋朝李百药(原任隋朝建安郡丞),曾为玩龙仙台撰文歌颂。(文在艺文篇)

史书记载,玩龙仙台是叶公画龙之所,台旁有墨池,是叶公刷笔洗砚之处,建于叶县南昆阳保,概叶公所筑。

龙者,乃华夏民族所崇拜图腾,自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存。人民心目中崇龙、爱龙、好龙是热爱祖国,祈求平安和欢乐的良好愿望。

叶公何以好龙,盖龙者俗传可以升腾变化、布云行雨、降雨甘露、滋润万物、恩泽于民。叶公为万民之长,以养民救民为已任,拯救万民于水火,达到近者悦,远者来之目的。这与传说施惠于民的龙是一致的,叶公好龙是好龙之德,爱龙之恩。

叶公沈诸梁不唯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而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专攻画龙,为了精心画龙,特建画龙台,俗曰玩龙台。

玩龙仙台是叶公所筑或后人建造,无考。想那先龙仙台,必有宽阔的台顶,台顶上有楼阁,有乐室,或有舞厅,以备娱乐;可能设置栩栩如生,昂道摆尾,活灵活现,卧于台上的彩龙。按动机关,便会呈现出彩龙摇头摆尾、活动自如、口吐红芯、鳞光四射、张牙舞爪的奇景。故为玩龙仙台。以上的仙景,是今人的想象,实为叶公画龙的书斋。

玩龙仙台遗址,在原叶公祠的一侧。据说玩龙仙台系砖台结构,由下向上,踏石基绕台半周到台顶。台下有一水池,池水常年是黑色,故叫墨池。据《叶县志》曰墨池是叶公泚墨之所,故池水永远呈现黑色。无论雨下多大,池水不会外溢。池内多种红莲,莲花怒放,满池红花绿叶,景色宜人。

玩龙仙台自下到上,从室内到室外,均为浮雕、木刻,书画多姿广态的龙。叶公日常生活也有好龙之表,寝卧居室、撰文书斋,均有龙的装饰;日常用具、饮食器皿多用龙图镶嵌;服装佩带、被褥帐幔,也刺绣形形色色的龙态。叶公真与龙为知己,龙天龙地,龙世界也。

西汉刘向所书《新序》一文,误叶公好龙惧龙的谎谬言论与实事有讹,后来读者极为反感,不少古今文人,吟诗修文著卷,驳斥《新序》一文。宋朝黄庭坚撰春祀分得叶公庙和双凫宫诗曰:“叶公在昔真龙去,王令何时由鹤归。糟魄相传漫青史,独怀千古对容徽。”广东省连山县知县李来章颂玩龙仙台诗曰:“自古啖名多被误。”叶县文联硬笔书法协会、《平顶山晚报》记者郑丙军诗曰:“叶公古迹万古存,平乱问政定乾坤,畏龙本是千年误,爱民自有父母心。”

楚子白公胜作乱,公以勤王之师救郢(当时楚之都)时有卸盔披甲之举。公实尊民言而行之。古曰,天听自我民听,以民意为天意。故叶公治邑,可谓政通和,百业具兴,人民安居乐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尚。

玩龙仙台,中外闻名,废于何时无考。今只有一堆废土和几块石刻。墨池已成一片洼地,墨水和红莲去矣。玩龙仙台,今不会为骚客游人助兴,望有志之士以余力资助,复建玩龙仙台,邑人感矣。

第二景:王乔飞凫

《汉书》、志书等诸多资料记载,双凫宫或王公祠在叶县南三十里昆阳保。明嘉靖时期《叶县志》载双凫宫王公祠在旧县城内,有元代碑刻。

王乔神化人物,汉显宗时以尚书郎出宰叶令,有神术,能降妖伏魔,保民平安,后人以神对待,立庙祀之。自汉以来,王公祠兴而废,废而兴,长存于世,祭祀不绝。

元朝通顺大虚王道冲(河东人)受业于披元真人。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奉玄孝大宗师之命,主持叶(旧县)双凫宫。当时观中唯存一殿,仅避风雨。王道冲与其徒拾瓦砾,聊荒芜,开隙地,种畦蔬,自食其力,淡食充饥,破衣遮体,聚钵之余,度教信士,募化四方,日储月蓄,尽三十年之力,完成王公祠修复任务,并将王公祠更名为双凫宫。

据《叶县志》载,双凫宫宫殿有三,正大殿供奉太上混元皇帝;中殿供奉王乔君神像;前殿为灵宫殿,观察民间善恶之人,以予福祸之报。三进院各有侧房,重门垣池、奇花异草,完整美观。后院建有飞鸟台、双凫亭、望京亭等精美建筑。

双凫宫遗址,众云不一,一说双凫宫、刘秀庙、叶公祠并排而立。清同治辛未年《叶县志》云:明万历年间庚辰年(1580年)南阳同知匡铎过旧县撰叶令王公祠记一文曰:……谓城北基枕浬水处即其飞黑也。《叶县志》又曰,王公祠和王乔石坊在旧县北门(老北门)内,古道之西侧,与叶公问政石坊(响玲石坊)隔路相对。据传王乔石坊西侧有古庙寺之迹,可能是王公祠原址。

王乔在民间有较高的威望,据说王公祠在古道旁,凡过往官员、商工、仕员必朝拜,方保一路平安,否则必遭祟。

王乔乃一县之令,有功于民,故立祠杞之。祠庙长存于世,祀以永久,其故何哉?乃乔恩泽于民,民祀以报恩也。

第三景:浬水长桥

据明清《叶县志》载,浬水长桥在叶县南昆阳保浬河上。清未和民国,淤沙把大桥全部掩埋。近年来因建筑用沙石料,大桥被挖出。经考查大桥有两座遗址,位于古城问政门(古北门)外已出土大量青石条和石磙,排列整齐,即原来的浬水大桥。出土的另一座大桥位于此桥下游约300米处,较完整的有十余孔。大桥结构合理,工艺细微而坚固。桥面宽有丈余,每两个桥墩一石龙架住桥板。桥板之间有铁扣接连。这座桥是后来移建的。

明朝太常卿牛凤撰写重修石梁记一文曰:在古城浬水东注,旧有石梁,横跨清波,不知创建何代,阅世兹久,山水冲击,渐就崩颓。嘉庆八年,义士刘瓒、郭明等吁众倡谋,召工计费,改修为四十一孔。桥长三十余丈,缘以巨石,压一水兽,联以金锭,工巧,坚壮骇目。足以证明这座桥是改建的。

由于桥位下移,城之东北方向又开一城门。因为城门在城墙以内,众曰“出头门”城外建一河大王庙,由河大王镇洪水,使之不淹城门。

浬水长桥有闻名远近的四棱碑,即四方石碑。座落于大桥北端,系镇桥之物。李姓在桥头建村,名曰桥头庄尚存。四棱碑上小下大,两层石板建为塔型,工艺精美,结构严切,统一青石砌成。碑座高二市尺,雕刻龙凤、花草、飞禽、奇兽等图案。碑身分两层,下层高四市尺,上层约高五市尺。中间有二寸厚石板为分界线。石板四角有磙龙石柱,镶嵌四面石板。碑顶为四坡屋脊型,石刻飞禽走兽。中间重叠两枚石球,犹如两颗珠子。

石碑因受风雨侵袭,字迹不清,很难辨认出碑文和立碑时间。唯有南面能看到含糊的字迹。其含意曰,杨贵妃舍金银修浬水长桥七十二孔云云。

浬水长桥之由来,民间有段传奇的故事。侠士李鬼,打富济贫,在浬水渡口劫了皇纲。此乃杨贵妃寿礼。事后李鬼深感事情严重,恐杨贵妃不会罢休,祸及地方百姓,于是托人用此重金修建一座大桥。杨贵妃寿期过后差人查办此事,时大桥已竣工,桥头立起高大雄伟的塔型四棱碑,颂杨贵妃修桥筑路、造福于人民的美德。在皇上和大臣的劝解下,杨贵妃不再追究此事。

据传说收金店的得名于此事有关。当时临路有几家饭铺和车马店。当寿礼被劫后,差运寿礼的官员会同地方官员在饭铺和车马店查收寿礼,故叫收金店。

杨贵妃,名太真,小名玉环(公元719——756年)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被封为贵妃。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贵妃三十一岁寿辰,群臣无不奉礼,故有李鬼劫皇纲之说。

在叶邑镇澧河北岸边有一个小村庄叫收金店。这个村子为什么叫收金店哪?传说和作为叶县古代八大景之一的澧水长桥有关系呢。相传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荒淫误国,杨贵妃恃宠乱政,百姓处于水很火热之中。有一个叫李鬼的土匪头子,在澧河畔白天摆渡,晚间便打劫过路的富商或官吏。然后,把抢来的财物分给当地的穷苦百姓。叶邑镇作为古代的交通要道,许多过往人员必须坐李鬼的渡船过澧河。有一天,日落西山之时,从南方飞来一队人马,到澧水河畔已是掌灯的时刻,他们喊来李鬼要渡河赶路。李鬼一听口音便知来人是南方人士,那箱中肯定有金银财宝。月黑之时,船行到河中间,李鬼谎称传出了故障,需要停下来修理。船刚刚停下,从水中便窜出几个蒙面大汉,手持大刀长矛,将船上的财物抢劫一空,谁知箱中是南方官吏献给杨贵妃的寿礼。明天可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杨贵妃的寿诞之日,准备了多时的寿礼被抢走,如何了得!去祝贺怎么能空手呢?不空手去,寿礼怎么置办?几个官员急得差点寻短见。他们商量后连夜赶往长安。第二天一大早他们赶到长安,把事情的经过报告了贵妃娘娘。杨贵妃听后大怒,马上派人到澧河岸边周围的村庄逐户搜查被抢劫的钱财,结果却找不到下落。杨贵妃恼怒不已,再次派官员查办此案。李鬼听说后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当地群众要倒霉,于是马上召集民众利用抢来的寿礼钱在澧河上修了一座大桥,桥头上立碑说是杨贵妃给捐钱修建

第四景:三王古冢

据传三王古冢在旧县西南花园村。该村座落于伏牛山余脉脚下,村南有花园山。(山型山垫在第二卷疆志第二节山脉篇已载)山上长满酸枣树。小河绕花园村半周北流入烧车河。花园村依山傍水,山又青,水也秀,逢秋季酸枣满山红,河水澈底清,是风景宜人的好去处。

三王冢位于花园村东。近村处有三座春秋冢,高数丈,每个冢占地约百余平方米。三个冢呈三角状。春秋时期,许国许灵公封三兄弟为王,封地在此,后殡葬于此,故叫三王古冢。

三王在此颐养时建有一座大花园(花园村因此而得名),花园内有观花台,赏景亭和望京楼,今遗址尚在。望京楼有两种说法:一曰登此楼观望京都(旧县);二曰三王缅怀宗亲,每逢节日三王率家室在此楼面向许都朝拜祖先。

关于许灵公迁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分封诸侯,受封者服从王命,定期朝拜纳贡,并服役纳赋之义务。

许国开国君侯(时各国不能称王,只能称侯或公)姜姓名文叔,众日许公。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东。北周大定元年(公元前581年)改为许州,三国黄初二年改为许昌,唐朝复为许州,五代唐改为许田(今许昌东北许田镇),隋朝更名为颍川,唐朝复名许州,元朝为颍川府,金为许州,清为北直隶,1913年许为许昌县,今为许昌市。

许国为楚国属国,国小而近郑,常受郑国侵扰。许公被迫请迁楚地(今旧县)。周简王十年,鲁成公十五年十一月楚公子申由许迁叶,叶(旧县)为许国之都。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许国由叶迁往城父(安徽省毫县)。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许国由城父复迁叶地。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许国由叶地迁往白羽(河南省西峡县)。许国两次定都叶共47年。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许国由白羽迁往容城(叶县与鲁山县交界处)。战国初期被楚所灭,或灭于魏国。

第五景:梅湾新月

梅湾村座落于旧县街西北约三公里处,浬河北岸。浬河自西南而来,绕梅湾村半周。梅湾村呈半圆状,好象月牙,故叫梅湾新月。

梅湾村地名有较大影响。如明、清《叶县志》旧志甲里类载:梅湾为二里,即梅上里和梅下里。梅湾古名因宋代梅尧臣而得名。后程姓迁徙此地,更名为梅湾程。

梅尧臣(1002——1060年)宋朝诗人,字圣俞,宣州宜城(安徽江南)人。宣城古名为宛陵,故世称梅尧臣别名梅宛陵。

梅尧臣少年应进士不弟,历任州县官属,中年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对宋初有些作者的文风表示不满。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宋宝元元年(公元1039年)宰叶,在叶时作《田奴》和《贫女》二诗词,题材广泛,现实性强,多关心人民疾苦及国运盛衰之作,爱民之心,溢于言表。梅尧臣官后定居于此,后殡葬于此,故有梅尧臣之村名。

据明、清《叶县志》载,宋、梅询墓在叶县南二十五里梅湾。任桷墓在县南,与梅询墓近之。

梅询系梅尧臣之从父(父之弟兄为从父),曾任给事中知审官院,终许州知州,卒后葬于叶县南二十五里梅湾,与梅尧臣墓毗邻。

任桷(公元991年——1070年)字公渐,其先蜀人,高祖任万全,从孟昶入朝,家京师,遂开封人。任桷登乙科进士,调邓州司理参军,治狱犯多年平反,后为均州武当令,后晋升为都官员外郎,官满东归,爱叶地之风土,移居梅湾。葬先于此。遂折资(官职降低)知叶县。叶唐未五代后,由污菜不治(积污水,草满园)任桷招募流民,辟地千余顷,桑枣十余万本,增五千户有余。

任桷自七岁日诵万字,能为小诗,开封府伊奏试神童。任桷于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卒于梅湾,享年七十九岁,葬于梅湾。

楷湾不愧是古叶八景之一,遗憾宋代三名人府弟及墓地何在,今人无知者,望考古专家、历史学家及文化文物部门考察、论证、认可,以供后人知其详也。

第六景:狐仙道院

据《叶县志》山川图载,狐仙道院座落于旧县街西南部,近古城。传曰旧县西南深山密林中有一寺院,名曰“繁华寺”。旧志载,繁华寺在昆阳里。俗传汉叶令王乔,有神术,宰叶时常有群仙夜闹公堂。叶令王乔降伏了狐仙,有一女妖幸存,逃往旧县西南一座古庙,改邪归正,终于成仙。后人赠为狐仙道院。关于王乔降伏事,在人物篇中专述。

第七景:百家古渡

旧志载,浬河渡在昆阳保浬河上。旧县因近山,山洪来势凶猛,原唐朝和明朝所建两座浬水长桥均被山洪冲击,桥梁崩颓,车马行人只好以大小木船摆渡,故有浬河百家古渡之说。

第八景:太李仙庄

《叶县志》载:唐代诗人  陶撰《城西访友别墅》一文曰:“浬水桥边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从诗文分析太李仙庄在旧县西方,居者可能是一位修道之人,隐居于此。分析有两个人物可能与此相关:一是神话人物李白李金星;二是唐李白又曰李太白,是何人寄此,或隐居于此,待考查。

太李仙庄,年久失传。查旧县西,浬水桥西南确有一个村庄叫小李庄(今与黄庄合并为黄李庄)其源待查。另外旧县西有一小李庄(已废)。小李庄虽小而影响大。本村住一郭姓名叫郭广宇的侠士,专打富济贫,他曾截过皇纲(地方交的国银)。由于郭文宇专打击官府,后被官府多血洗,小李庄居民迁徙他村。今郭姓后裔移居仓家和庄。

圣母殿石刻记载,昆阳有百泉之汇、千碑之镇之称。三水环绕,龙卧凤翔。南有昆水,北有澧河,西有唐山,东有清泉。有三水绕佳城,伏牛领昆阳秀压嵩岳之称,是古代全国的四景之一。

叶邑镇王子文老人也提供了一份叶邑镇八景,和袁天喜先生整理的别有味道,他的收集方式也有些不一样,是把一些景点综合在一起,每一个景点中都包含数个景点。是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为了使各位能更进一步了解叶邑,我将这些也收入文章中。

第一景:叶公问政处,清乾隆二十八年,叶县知县胡天升主修叶公问政处石碑,。民国二十一年叶县县长瞿国眷重修叶公问政处石碑。

1、叶公祠,楚国沈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后人修叶公祠。祠内有沈诸梁雄伟塑像和周楚叶邑令尹沈诸梁尊神之位的灵牌,墙壁上书画沈诸梁生平功绩。

2、叶公祠,叶公祠石刻记载,城西三里有我居(大臣庄妻室),城东五里有我家,即诸梁寨(石碑现存),今沈湾村。以地取姓,诸梁之后姓叶,保梁之后仍姓沈。

3、叶公墓,在叶邑(旧县)攻城西北三里徐,大臣庄北,有澧河环抱,奇形异势,古老的高大荒冢,巍巍可观。叶沈两姓解放前常有人前来扫墓。

4、叶公问政阁,叶公问政阁内有叶公和孔子的对面坐像,叶公请教孔子如何把叶邑治理好。

5、玩龙仙台,高大的六角凉亭,从亭基到亭顶,亭内到亭外,均是木雕、石刻、书绘等,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浮雕画龙,现仍存不少石龙。

第二景、昆阳大战处,光武殿石刻记载,昆阳之战是古代四大战役之一(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胡天升、瞿国眷所立昆阳之战石碑尚存,并现有十大遗址。

(1)萧王城,刘玄封刘秀为萧王,昆阳城内刘秀住过的住所为萧王城(现叫萧王岗)。请乾隆六年石期灏所著《叶县志》一、二卷记载,昆阳古城在今县城南,破王寻、王邑于此。昆阳书院、光武台在萧王城中。萧王城在旧县城中。光武殿对联是:起白水战昆阳九州显威,除乱贼兴汉业四海名扬。横批是;阳春白雪。

2半夜鸡叫,刘秀率绿林军在宛城一带屡战屡捷,王莽命王寻、王邑率倾国之兵42万兵马,号称百万 。追困刘秀于昆阳,当时刘秀只有9千人。刘秀命王匡王凤坚守城池,自带12人趁莽军轻敌之机,巧妙地从城西南越城而去。刘秀鸡鸣出城之谋被莽军识破,布料城内的鸡叫在子夜,城外的鸡叫在五更,当莽军听到鸡叫时,刘秀已经走远了,这就是王莽赶刘秀的故事。

3盘肠大战处,刘秀带3千援军在昆阳西南45李伏牛山区安营,此地后叫点军场。刘秀命大将贾复送信于昆阳城中,补料贾复腹部受重伤,肠子外流。贾复将肠子盘在腰中,用战带扎紧,继续杀战,把回信交给刘秀。后在南门外立盘肠大战石碑。

4望城岗,莽军久困昆阳,汉军坚守待援。莽军不得城中消息,即在北城外筑一高于城墙的土台登台观望城内动静并向城内射箭,今土岗尚存。

5、王莽堰,莽军屡攻昆阳不破,久困昆阳不克,莽军即在澧河上游小河郭村下游水城村各筑一拦河坝,使水位升高,上游放水下游拦水,企图淹城(堰基尚存)。

6、烧车河,刘秀解昆阳之围,莽军溃败,义军获大量辎重车辆。因汉军急欲追击挺进,无力管理这些战利品,就把多余的战车集中到昆水滩上焚之。后把三里桥以下的昆水改为烧车河。历年来,不断从旧县东挖出战车轴头铜套。

   7、光武殿,  刘秀庙大殿是光武殿,内有刘秀坐像和二十八宿不同姿势的站像 ,墙壁上画有几个昆阳大战场面。

8、剐王莽亭,光武殿对面有一座亭子,内有王莽赤背被缚像,两面各有一武士手持钢刀剐王莽。

9、车户庙,负责给刘秀赶车的车夫,因为保护车辆而牺牲在昆水河滩。后来刘秀就在车夫殉难处修车夫庙 ,也叫车户庙。

10 、倒马沟,走马岭、饮马槽、花园等都有昆阳之战的历史意义。

第三景,一观三桥,王乔东汉河间人,曾在此任过县令,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为此留下了以下事迹。

1、双凫观,传说王乔是半仙之体,每月逢朔、望之日进京朝驾,不骑马不坐轿,他的两只靴子变成两只鸟,王乔脚踏鸟背,腾空飞翔。后来修王公祠,也叫双凫观,内有王乔脚踏鸟背的坐像。

2、迎仙桥,王乔来上任时,人民迎接于此桥,故取名迎仙桥、接仙桥。

3、送仙桥,望仙桥,王乔逝世归葬时,人民送葬至黑虎桥,故改名送仙桥。后人民想念王乔时,就到此桥上观望回忆,因此又叫望仙桥(此桥仍存)。

第四景,黄公祠,北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先生。曾任叶县尉,与苏轼交往甚密,他的诗在苏轼之上,善于草书,曾写过唐韩伯庸反贪官、颂贤臣的的幽兰赋。

第五景,澧水长桥,桥头石刻记载,杨贵妃舍金银修72空澧水长桥,。事实是唐民族英雄李逵截了杨贵妃的寿礼,修了此桥。后杨贵妃查办此事时,桥已修好。后立石碑说是此桥由杨贵妃所修。

第六景,昆阳书院,古昆观音寺附近有昆阳书院,凡过路的官员都要在书院讲形势和文学。如北宋程颐,字正叔,洛阳人,广有才学,奉君廉洁晚年弃官著《易经》和《春秋》。众号称伊水先生,謚正公。其兄程颢,字伯淳,任监察御史。才学渊博,为官清正,卒叶。文彦博题词曰:明道先生謚纯公。兄弟二人一年一度来此讲学,因此也叫程氏讲学处。

第七景,昆水三朝,一朝兴龙寺,二朝泰山庙,三朝刘秀庙。

第八景,景庙相连,古城叶昆有72座庙,72眼井,有庙有井,井庙相连。如:刘秀庙、叶公祠、双凫观、黄公祠、泰山庙、山陕庙、车夫庙、黄龙庙、青龙庙、奶奶庵、娘娘庙、火神庙、马王庙、灶君庙、财神庙、鲁班庙、瘟神庙、药王庙、广生殿、包爷庙、铁佛寺、铜佛寺、地藏王庙、河大王庙、孙爷庙、万固寺、天爷庙等。这些庙基本不存,水井也找不到痕迹,只能留在魔门的记忆中了。

另外,清康熙驾前二品户部孙其昌曾任广东督学史,因此众称孙学院。孙曾奉旨前往台湾省封王(封王台尚存)。孙在没有奉君前曾在此坐过学馆,其母邓氏埋葬于此,现有清康熙十二年石碑。我们去了孙学院母亲墓的遗址,没有找到石碑,孙母的坟墓尚存。

两天游叶邑,只能看见叶邑的一斑,很难看见全豹,所以很难说已经了解了叶邑。叶邑是一本书,,需要我们仔细读一辈子;叶邑是一幅画,需要我们欣赏一辈子;叶邑是一首诗,需要我们永远吟诵;叶邑是个百讲不厌的故事,需要我们永远讲下去,叶邑,你在叶邑人的心中,也在叶县人的心中,更在中国人的心中。

向你致敬,永远的叶邑。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