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父亲生平的二,三事

 卧龙岗村村民 2019-09-03

2013-02-07 09:51:45发表  [编辑修改] 

我的父亲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祖父早年漂泊异乡谋生, [在天津卫] 十几年音信皆无,是奶奶独自一人把父亲兄弟三人拉扯大的,并让父亲上了私塾成了文化人。并且精心照顾我的曾祖父,直至曾祖父1954年冬去世。

一九五一年参加工作,先在西疏供销社工作,记得父亲讲当时每月的待遇是十六斤小米。

后来先后在大孟集,古城工作。

六十年代初在城关供销社县城东李家庄门市部负责,记得门市部没在解放前一个地主的家里,门头房朝北,院子是一个四合院。门头房共四间。院子南面是小学和南许管理区。当时李家庄村做地瓜粉皮的小作坊较多。

不久,父亲调回城关供销社任业务经理,工作地点一开始[城关供销社]在现在的凌云大厦南面,原服务楼及以北,老酒厂东邻。 [后成为露天电影院以及县电影放映队驻地]

大约在六四或六五年城关供销社搬迁至欣街路西首,十字路口东西道的路北,七贤路的路西现在的联通公司处,城关建筑公司路北。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国家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物资紧缺,当时宁阳县城的物资流通部门仅为;县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烟酒糖茶公司,城关供销社,[五金交电公司是七十年代从百货公司分出去的]。

作为城关供销社的业务经理,父亲是十分繁忙的,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县城内各公司调集货源,争取紧俏物资的指标等等,下属的几位采购员南下福建,安徽等地调集茶叶,鞭炮,在济宁,泰安,济南调集生产生活资来满足县城内的几个门市部以及属城关公社的几个门市部的商品供应。[主要是从济宁] 城关公社的三十几个行政村供销社设有门市部的大约是;李家庄,青川,张陈临邑,大庙临邑,吴家东和,李家楼还是许家庄?关王。县城也有七,八个。

由于物资紧俏和缺乏,父亲手头掌握着分配的权力,他会根据领导的指示,村庄人口的多少尽可能地合理分配。记得那时小到一斤茶叶,一斤红糖,一块肥皂,打火机的火石。大到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都是凭票供应。

七十年代中期父亲调出供销社工作。

记得听柳园村老文书提到父亲在大伯管理区任总支书记时,注重科学种田,曾提出过玉米地里间种大豆的种植方式。就是玉米种下地时也捎带些大豆种,大豆生长在玉米周围,不占用和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玉米是高杆植物大豆是低矮秆作物基本互不影响,而且大豆根部生结的瘰瘤又给玉米充实了肥料,他当时就讲;这种种植方式;玉米不减产,大豆算白捡!

现在如果还推广这种种植模式,我认为还不失仍是科学种田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果现在仍坚持这种模式,广大群众的餐桌上会增添促进健康,合理饮食的豆制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