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请化恐惧为动力

 qjy010 2019-09-03



教师,请化恐惧为动力

原创: 罗朝英 教师博览

人间最美四月天,紫藤花开,淡淡紫气,宁静美好。手机的微信里却传来无数信息:“班级有违纪现象亟待处理”“学生有突发疾病需要送医院并通知家长”“今天中午教学工作会议”“今天下午班主任会议”“准备好周五召开家长会”“请教师们准备好××资料,下午5:00之前上交”“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定于4月12日进行”“老师,请通知某某同学到学校门卫室拿东西”……各种信息轰炸着手机,教师就像是一个接收器,接收着来自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心的恐惧剧增,恐惧时间、恐惧任务、恐惧结果。但摆在眼前的事情又不得不做,因为这些都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那么,教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恐惧呢?

遇事皆有恐惧,修缮内心景观,实现自我认同

从早到晚的忙碌中,常常听到教师们的言论中充满了各种无奈:哀叹着枯燥无味的日复一日,恐惧着学生问题、安全问题、职称问题。帕尔默说:“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恐惧关闭求真的心,也禁锢了求真的教学。”

虽有恐惧,但不必置身于恐惧中难以自拔。因为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还有一个能量巨大的景观,那里住着我们的兴趣、梦想、希望、坦诚、真实、勇敢、教育之爱,这些和我们的恐惧同时存在的元素会引领我们走向自我的心灵家园,激励我们去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战胜恐惧,以真诚对待恐惧,通过智力、情感和精神来修缮内心的世界景观,就会将病态的恐惧转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害怕,我们有自我的精神!”

遇见学生恐惧,营造心灵家园,实现心灵突围

有些学生,他们自带负能量,被负能量裹挟,内心充满分离:与自我分离、与家人分离、与教师分离、与学科分离、与青春分离。他们成长中都有令人忧伤的故事,他们需要唤醒的力量,而教师可以成为这些学生的摆渡人。

如果遇见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开放养心磁场,亲切对待他们,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真实而自信地说话;如果遇见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拥抱他们,用心感化他们;如果遇见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用爱去化解师生的误会,柔情相待;如果遇见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远离抱怨,调控情绪,从内心深处接纳他们。后进生更需要勇气去走进、走近、关心、关爱。教师的专业情怀之外还有人文情怀和素养,它们是滋养战胜恐惧的因子,教师立足教育之天地间,修炼心灵,超越自我,接纳那些令自己恐惧的孩子。正是他们,才触动教师迎接挑战,仰望教育之苍穹。师生原本就是相互的贵人,是心灵家园的缔造者。

帕尔默说:“在这个精神家园里,我们不把我们自己看作是受到他者威胁的孤立的'原子’,而是把自己整合为伟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在这种认识中,我们超越了恐惧走向了整体。”

遇见教学恐惧,转化教学分离,建立教学共同体

教室的舞台里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共舞——教学。没有教师不为之恐惧过:沉默的课堂、自问自答、虚化的讨论、貌合神离的教学。困难重重,否认自己,否定学生,在教与学分离的痛苦状态下还需要勇敢地坚持,外界的分离折磨于心。

这就是教学的恐惧,如果遇见,正确认识沉默与开放的空间,建立师生自由交流的舞台;如果遇见,教师要为自身认同而呐喊,集聚周围各种场域能量,把教学与学生生命的鲜活内核建立链接,自我与学生内心世界联系起来,建立教学自信;如果遇见,请走下讲台,走进舞池,与学生共舞,用教师的智慧,用自我的语言魅力、人格魅力、学术魅力靠近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拾起书本、笔墨和尊严,建立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体,就有机会获得学生内在默契的回应、共鸣和真实的交流。

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教学恐惧固然可怕,如能跨越,就会实现教学的融合。教学恐惧倒逼教师改变自己,寻找技术之外的各种力量,这样的恐惧也凝聚了改革之势。

遇见学术,潜心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谈起论文、课题,没有不恐惧的。正是因为学术研究的严谨和困难,各行政部门将学术研究作为教师成长发展中的重要维度。职称、晋级、评优都需要,那是教师不可回避的隐痛,但是依旧要硬着头皮上。基于这样的要求,不如退而结网,潜心学习,研究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阅读学习之后,会突然感觉有一种“伟大事物”在引领自己,潜移默化中将教学实践和书中的理论一点点对应,心有灵犀。它呼唤我们去认知、去教学、去学习、去观察、去研究、去记录、去体验。这个“伟大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有一种力量在驱动我们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渐进地被塑造成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这就是里尔克提出的“伟大事物的魅力”。

源于恐惧的学术研究,却促进我们安静下来,潜心学习前人留下的理论经验,创造研究,循环地发展壮大,以学习的名义将病态的恐惧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恐惧”产生魅力。

遇见舆论恐惧,阅读强心,寻找发展内驱力

我们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介于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之间,遇见的各种舆论,不乏令人恐惧。对工作的安排、评级的限制、学术研究的认知、教师群体的交往等等,舆论出现本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相互评价,但是总有让自己无法接受的舆论闹心于怀,挥之不去。这些不可避免的舆论焦点无论关乎谁,激起的涟漪有关爱也有伤害。

如果遇见,请阅读关于身心修为的书籍,建立自身强大的磁场,拥抱接纳不同频道的声音;如果遇见,静心阅读名师大家的作品,在作品中寻找吸引自己灵魂的“伟大事物”;如果遇见,请与书籍对话,与历史名家对话,与自然、社会、世界和未来对话,最终与自己对话,实现身心灵的合一,与天地灵气相通,视舆论为一种反思的力量,逆向寻找自我发展。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身边的恐惧,清零自己心中的阴影,才能够让温暖的教育之光照射进心灵,才能唤醒我们天性里的更加美好的天使,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