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197课:“永字八法”中的“趯”,为啥不直接叫“钩”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97课,讲《说文解字》“走”部汉字中的三个汉字,分别是趮,趯、(走+厥,GBK字库中无此字,很多设备无法显示)。今天的三个汉字基本都可算作生僻字,但趯字因为在书法学习中常见,所以我们今天课程的重点是“趯”字。详情如下:

1、趮。读zà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趮,疾也。从走,喿声。”形声字,本义是疾速。又被引申作动而旁出。《周礼.考工记.矢人》:“羽丰则迟,羽杀则趮”。郑玄注称:“趮,旁掉也。”关于这一句,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其一,羽毛丰满的弓箭,飞行速度迟缓,羽毛稀疏的弓箭,飞行速度就快,这是“疾”的意思;其二,羽毛丰满的弓箭,飞得迟,但飞行准确,能准确命中目标,羽毛稀疏的弓箭,飞得快,但会偏离目标,即“旁掉也”。因此,趮有以上两种含义:疾;旁掉。

(民国时期的“矢人”)

本义之外,趮还有动的意思,同于“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走部》:“趮,今字作躁。”《管子.心术上》:“摇者不定,趮者不静。”摇摆就不能镇定,躁动就不能平静。

趮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趮字的小篆写法)

2、趯。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两个读音在书法概念中都有应用,分别以小资料形式列出:

(一)yuè。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趯,踊也。从走,药声。”段玉裁本将“踊”字改作“躍”。形声字,本义是跳跃。《汉书.李寻传》:“涌趯邪阴,湛溺太阳。”升腾跳跃邪恶阴谋之说,遮没了正大太阳之说。

小资料1:“趯锋”与“锥画石”(注意,不是“锥画沙”)

趯字与书法相关,最要紧的是唐代张怀瓘的《玉堂禁经》中所记载的“九用”理论里的“趯锋”。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

九用为什么特别重要,是因为它被称为王羲之书法系统的“不传之秘”,认真理解了“五势”、“九用”才谈得上理解王羲之书法。当代书家黄简先生认为“九用”是用笔之法的关键的关键,我们平常经常听到的“锥画石”之说也来源于这里,如图:

(《玉堂禁经》里的“九用”)

看,九用的第七条:“七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我们上面已经说了“趯”的含义,这里的“趯锋”,其实就是跃锋。跃锋是用笔方法,具体如何呢?是“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紧御涩进,黄简先生将这一句话拆开讲解过,具体如下:

御,《说文解字》解释“使马也”,古人骑马代步,“紧御”就是紧紧地拉住马,这就是“勒”(这个字也跟书法有关)。涩,《说文》解释是“不滑也”,艰涩,不通畅。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要勒马停下来,而是避免失控。不是放马疾行,而是艰难地前进。在书法中,笔锋等于马,御锋等于御马。所以称之为“涩进”,前人说好像在湿泥上行走。笔锋要咬得住纸,粘住纸。

(黄简先生所示范的锥画石)

接下来是“锥画石也”,好像以铁锥子在石头上画线那样,这样用锋就对了。熟悉尖锋线的朋友一定知道,尖锋线是质量最好的书法中锋线条,而要实现尖锋线,就是要用好趯锋,所谓的趯锋,就是“锥画石”,关于锥画石,最初似来源于锥画沙,有传说: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笔法,来之于他的舅父陆彦远。陆彦远曾经对张旭说过自己学书法的经历,他说:“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学了很久,下了很多功夫,就是线条不够好看。“后问于褚河南(就是禇遂良),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他后来有机会请教大书法家褚遂良,褚只说了一句话:“用笔要像打印章”。陆彦远一头雾水,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后来在一个岛上,看见一片平沙地,令人很想在上面写字,“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于是陆彦远拿锋利的工具在上面写字。居然线条非常漂亮。“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从这里才明白,下笔要力透纸背,线条就好看了。

(实际场景下的“锥画沙”)

所谓的锥画石,与锥画沙一个道理,就是想着笔锋透过纸背,我们来想:一把锥子,拿它来画石,如果很轻的画,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很重地把它按下去,那会怎么样呢?当然难拉了。因为锥子尖的硬与石料的硬发生了对抗,锥子尖就发生了跳动,跳正是趯的本义,这就是书法里所说的趯锋,连续的尖锋运笔,笔锋产生的跳跃,是“趯锋”的本质。

可以简单地说:理解了“趯锋”的“趯”字,差不多就理解了“锥画沙”的道理。

对于书法学习者,要理解:锥子是硬的,石头是硬的,笔锋是软的,宣纸也是软的,道是相通的。悟透还不算完,还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才能写出一手好字。

(二)tì 。读这个读音时,有四个用法:(1)跳的样子。《广韵》:“趯,跳貌。”《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趯,跳踊也。”比如《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毛传》:“趯趯,跃也。”秋天到来了,蝈蝈们喓喓叫个不停,蚱蜢也又是蹦来又是跳。

(喓喓草虫)

(2)踢。比如唐代吕岩的诗《绝句》:“趯倒葫芦掉却琴,倒行直上卧牛岭。”

(3)惊惧。《广雅.释诂一》:“趯,惊也。”

(4)汉字书法“八法”之一,关于这一点,可以详细说说:

小资料2:“永字八法”中的“趯”

汉字书法的“永字八法”中的趯,即“钩”,但我们不建议在学习“永字八法”时简单地认为“趯”等同于“钩”,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趯者,挑也,而谓之趯者,其法借势于努蹲,锋得势而出,期于倒收,若跳踢然,忌于平出,故不言挑也,直曰趯。”就是说,写这一笔时的力道要借着努蹲之力,笔锋得势踢出,有跳踢之意,忌讳平出,所以不能称为“挑”,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地称为“钩”。

(永字八法)

“钩”是什么,《说文解字》称:“钩,曲也。”这一笔显然也不是简单的弯曲。

清代大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说得更清楚生动:“钩为趯者,如人之起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不能失去趯的意思,这一点很关键。

其实,我们思考,在写这一笔时,要理解“趯”字的三个意思:(1)跳的样子、(2)踢、(2)惊。将这三重意思领会透了,能写出这精彩的一“趯”。

趯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趯字的小篆写法)

3、(走+厥,GBK字库中无此字,很多设备无法显示)。这个字很生僻,却有两个读音:

(一)ju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蹠也,从走。厥声。”形声字,本义是跳跃的样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跳起也。《足部》曰:楚人谓跳跃曰蹠。”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七引《考声》:“,谓跳起貌也。”

本义之外,还指马失前蹄。《增补五方元音.蛇韵》:“,马失前蹄。”

(赛马中的马失前蹄)

(二)guì。读此音时,同“蹶”。《集韵.祭韵》:“蹶,僵也。或从走。”《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同蹶,行急剧貌。”

此字系生僻字,用到情况很少,只作了解即可。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字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