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四诊之闻诊——语声中的情报

 华北老狼 2019-09-04

闻而知之谓之圣

早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难经》里,就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而且将闻诊排在第二位,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之说。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早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难经》里,就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而且将闻诊排在第二位,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之说。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辨病人在疾病过程中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鼻鼾、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辨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及病室的气味。
 
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通过诊察各种声音和气味的异常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闻诊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提出以五声、五音应五脏的理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以病人的语言、咳嗽、喘息、呻吟、呕吐、呃逆、肠鸣等作为闻诊的主要内容。这些诊断理论至今在临床诊疗中仍在广泛应用。例如太息,即叹气,是指一种明显可闻的深长呼吸声,是闻诊中很易判断的一项。若频频叹气,是病人自觉心胸憋闷,每以一次深长呼吸为舒的症状,是气滞于内的表现,多由情志所伤而致,故太息有“情志变动之声”的说法。想想我们生活中何时才会长吁短叹,不正是心情郁闷、肝气不舒之时吗?所以闻诊内容虽少,生活中的应用却很多。咳嗽、呃逆、呕吐的特点都是医生诊断病证的依据。我们发现身边有人得了感冒,不也经常是通过他重浊的鼻音和频发的喷嚏声吗?
 
东汉以后历代医家又将病体气味及病室气味等列入闻诊范围,从而使闻诊从耳听扩展到鼻嗅,内容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价值的中医诊察方法。例如口气,正常人的口气无特殊气味,异常口气最常见的就是口臭,中医认为多属胃热,要从清胃热的角度予以治疗,可不是单纯刷牙、嚼个口香糖就能解决的。另外还有某些病证可嗅到特异气味,比如水肿病晚期会有尿骚味,消渴病危重阶段的病人会有烂苹果味等。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文化——医药》

学习中医

我们一起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