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的《悟真篇》问世后,宗其学者甚众。据南宋李简易的《混元仙派之图》(见《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道藏》第 4 册,第 404--405 页。)所载,张伯端门下有马自然、刘奉真二人及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一系。当时张氏传人大多在世,故其所述张伯端一系的传承较为可信。两宋间又有刘永年、翁葆光、若一子等主张阴阳双修的一系也自称传于张伯端。 此外,尚有一些传承不明、但却宗奉张伯端《悟真篇》及《金丹四百字》学说的人,如夏宗禹曾著《悟真篇讲义》 7 卷,陈达灵曾传《悟真适孙元名真人释义》,袁公辅曾注《悟真篇》,黄自如曾注疏《金丹四百字》等等。(有关两宋间张伯端后学的清况,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 3 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42一148 页。)(第四编第二十章,第34页) 宗承张伯端内丹学说之人,虽不一定全属张氏嫡传,但却皆可被视为张伯端内丹学派之成员,他们多为居家修炼之人而非职业道士,且多只以师徒间密授的传承方式来发展信徒,唯至白玉蟾时方比较重视对本派教团组织及靖治等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开始令张伯端内丹学派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道教宗派(详下)。 这个道教宗派本自无名,在两宋间主要活动于南方,当全真道于宋金之际兴起于中国北方后,人们以二者皆祖述钟吕金丹派学说却又地处南、北,而分别将它们称为金丹派的“南宗”与“北宗”,如明宋濂《送许从善学道还闽南序》言:“宋金以来,说者滋炽,南北分为二宗,南宗则天台张用成(张伯端),…...北宗则咸阳王中孚(王重阳)"。 南北二宗虽皆共同祖述钟吕之说,但却又各有特点,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大致说来,南宗道士多宗承其祖师张伯端“修行混俗且和光”心的教导,而喜隐居市噬、和光混俗,故其组织相对松散,这与全真道力倡出家、苦行并有着严密组织的状况差别甚大。 此外,南宗之修炼法分有清修和双修两系,在修行次序上俱主张需先从修炼精气入手,然后才求明心见性,即所谓“先命后性”,这与全真道的清修及“先性后命”的主张也完全不相同。(《悟真篇·绝句第六十四》,《修真十书》卷 28, 《道藏》第 4 册,第 737 页。)南宗由于多以师徒间密授的方式来吸纳信徒,组织较为松散,其社会影响和势力也不大,所以在入元以后,随着全真道的大规模南传,南宗便逐渐归流于思想学说与之相近且有很大势力和影响的全真道中了。(第四编第二十章,第35页) 张伯端在传播内丹学说时却因“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唯恐再泄“天机”而遭"谴患”,至有“当钳口结舌,虽鼎镌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之叹,故只敢将丹法隐于《悟真篇》中以求“夙有仙骨”者“寻文解义”,并自慰此“乃天之所赐,非伯端之辄传”(《悟真篇· 紫阳真人后序》,《悟真篇三注》本,《道藏》第 2 册,第 1018—1019 页。)。所以《悟真篇》之说颇显简略而晦涩,其有关修炼次第及一些重要概念、术语的表述并不是十分明了。也正由于这样,才有了历代关于《悟真篇》的注疏发挥之学。(第四编第二十章,第35页) 本文节选自: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22-323页 以下為廣告本人經營的產品 中秋茶礼,选张天福有机白茶,有礼有面。 无化肥,无农药,无添加,色泽翠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