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紫阳真人与《悟真篇》

 易禅浮屠 2018-05-20

    张伯端其人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张用诚传》载:宋熙宁年间,紫阳真人张伯端追随荆南转运使马处厚得到资助后,沿汉江而上来到安康“择兴安府之汉阴山中修炼”(按:此处汉阴指汉水之阴,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以前,紫阳尚未设县,兴安府之汉阴实为今之紫阳)清康熙沈麟《紫阳县志》也载:“紫阳洞,县南岸,宋元丰间、真人张平叔,讳伯端,秦王封为紫阳真人,师事青城仙翁,默授真诠,直抵汉水到瓮儿山石洞,静定保元,面壁数年,白日冲举,留《悟真篇》传世,洞以是得名。明永乐间,有田夫关继开者入其中,遇大蛇当道而止。自是洞门遂塞。明分守参王公文瀚遇真人于京邸,语公曰:‘茅庵在紫阳瓮儿山。公行当镇守金州。’命下,果然。公抵紫阳,谒洞口,有白气矗天。此隆庆戊辰岁(1568年)也。至万历癸己(1593年),有河南羽士钟太鸾追觅真人故迹至紫阳,募工凿洞,仅丈余,获铜鼎,古砚,皆非人间物”。又据《沈志》说:“县东35里汝河对岸,悬崖中有石洞,叫冲天洞。洞前有泉清沏可掬,时有云雾绕其树,亦紫阳真人炼丹处。”(直到当代,还留存有宋元丰元年(1078年)及其历代瓮儿山仙人洞摩崖石刻,可惜多数在修公路时被炸毁),惟明代万历年间江苏武进人潘大钺到紫阳仙人洞访道留下的诗碣,可供人凭吊,诗曰:“石径藤萝古洞天,松风竹月任年年。游人莫道神仙好,我肯回头我亦仙。”正因此,明正德五年(1510年)紫阳立县时即以紫阳名之。而内丹学说的开山之作《悟真篇》就是张伯端在紫阳修炼期间于熙宁八年(1075年)完成的。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张用诚传》、《临海县志》、张伯端《悟真篇·自序》记载,张伯端,字平叔,北宋台州(今属浙江)临海郡璎珞街人。“少无所不学,浪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幼亲养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书、书祘,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研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诗歌论契……。”张伯端在《悟真篇》序言中说:“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简易无多话,只是教人烧汞铅。”自认是继承了陈抟的丹道,成为陈抟之后阐发、宣扬丹道最有力的炼养士与理论家。他们摆脱道教符箓鬼神等诡谲之谈,而着重探求炼养的理论与方法。陈抟从儒家《易》学中吸取宇宙生成论,用以图解《易》的方式,开创了图学,并作“无极图”,建立“逆以成丹”的内丹理论与方法。探究生命的起源,寻求延年益寿的方法。张伯端是陈抟的再传弟子,他在师承的同时,又扬弃了陈抟哲学理论的虚饰成分,并以《道德经》、《阴符经》为祖经,论述修仙至道。
    所谓内丹,是相对于外丹(即冶炼矿物为药)而言的。隋唐时,道教外丹术盛行,出现了不少炼丹家和丹书。但因上层统治者服丹致死者较多,服食者与炼丹道士皆吸取教训,转向于着重内丹的研究。内丹学的鼻祖是钟离权、吕洞宾,代表人物有陈抟。钟离权京兆咸阳人,他在终南山修道遇东华真人王玄甫,授长生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钟离权在终南山又将内丹秘诀传吕洞宾。《宋史·陈抟传》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倾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雅言系述·吕洞宾传》谓“关右(陕西西安)人,(唐)咸通初,举进士不第。携家隐居终南山,学老子之法”,“遇钟离,传授金丹大药之道。”钟吕金丹道即内丹修炼术。简单地说,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运用“神”去烧炼,认为可使精、气、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所谓的“圣胎”,或称神丹,或称内丹。到了宋代,陈抟、刘海蟾、张伯端成了修炼内丹理论的发扬光大者。他们摆脱了道教符箓鬼神等迂怪诡谲之谈,远承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模拟以自然的修炼理论;近继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修炼术,进一步“推天道以明人事,阐发和推进道教的修炼理论与内丹道。陈抟作《无极图》,探究生命的起源,以寻延年益寿之方,既发明了炼养内丹的五个阶段或境界,也使内丹炼养术有了哲理色彩。”近年,在汉滨区东路发现的宋代砖刻无极图,砖刻称为《女娲补天图》,传为陈抟老祖所传。这是安康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惟一说明内丹修炼以玄牝之门为基础,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最后复归无极同于大道的历程。张伯端撰《悟真篇》,结合实践体验,进一步阐明了炼养内丹之方法及描述炼养内丹过程中的种种表征。陈抟———刘海蟾———张伯端一脉相承,在陈抟、刘海蟾之后,阐发、宣扬丹道最力的炼养士与理论家,便是张伯端,对后世道教影响极大。
                       
中国道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张伯端的丹道学说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以丹道入禅,完成了佛道合一的大业。以《悟真篇》奠定了丹道学说的基础,以原始道家出入于儒佛禅宗之间,直取禅理而言炉鼎丹药之道,几至化境。诞生于安康的《悟真篇》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备受推崇。清帝雍正尊崇佛教,而贬斥诸方,唯独对紫阳真人备加推崇,亲自为《悟真篇》作序,盛赞“篇中言句,真彻了彻,直指妙圆,即禅门古法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议者,犹为希有!仙俊哉!大丈夫也。”当代国学大师南怀谨在《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一文中评价更高:“如果我们将丹经的鼻祖著作《参同契》比之老子的书,那么另一部丹经,宋代紫阳真人所著的《悟真篇》应该比之如庄子的书了。”《悟真篇》诞生于安康,不仅是安康道教的骄傲,更是安康文化的骄傲。安康文化因《悟真篇》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悟真篇》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宋史·艺文表》、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清《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及明清《道藏》中皆有收录,传世本很多,注家不乏其人。清嘉庆间,紫阳知县徐元润,曾将张伯端所写《金丹四百字》刻石于瓮儿山仙人洞,后任知县陈仅高度评价说:“予惟真人所著之书如《悟真篇》、《青华秘文》皆传于世,而此四百字,真人自序所谓包含天地之根茎,贯穿阴阳之骨髓者,道家尤奉为圭臬。”
    《悟真篇》采用诗、词、曲等体裁。正文诗词九十三首,内七言四韵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续添《西江月》十二首,以周岁律,卷末附录有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正文系张伯端据“真人”所传“金泳液还丹火候之诀”阐发内丹丹法,讲的是“养命固形之术”,即丹法起手功夫———“命功”。也就是说以人身的精、气、神、经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结“金丹”。附录部分则是吸取佛教禅宗理论,阐发“性功”。借助禅宗理论,讲述“达本明性之道”,亦即内丹修性根本功法,旨在通过心性修养,达到返归虚元,与道合真,其修炼程序为先修命功,后修性功。
                     
《悟真篇》的主要特色
    《悟真篇》虽说源于钟吕丹道学,但却另具特色,也可以说是丹道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主要特色有四点:
    首先是倡言三教归一。《序》中云:“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积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鲁论》有毋意、心、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又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三教合一的思想,贯通全篇。张伯端认为,三教思想宗旨应同归于“性命”二字。但佛教以空寂为宗,主张顿悟圆通,直超彼岸,其教法“详言性而略言命”,未免偏颇。早期道教以炼丹养生为务,欲图长生不死,飞升上清,但其方术“祥言命而略言性”,亦不足取。至于儒家经书曾言及“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但其学说主旨在序正人伦,施行仁义礼乐之教,而对性命修炼则言之未详。而钟吕内丹派提倡性命双修,形神俱妙,才是唯一得到三教真传的“最上乘法”。
    第二,宣扬金丹为修仙至道。《悟真篇》开篇即称“学仙即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学炼内丹以成仙证真,飞升天界,这是内丹术士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张伯端不谈鬼神,其它与金丹不同的方术也认为皆非正道。《悟真篇》中说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妄施功,休妻谩遗阴阳隔,绝粒徒教肠胃空,草木金银皆滓质,云霞日月属朦胧,更绕吐纳并存想,总与金丹事不同。总之“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张伯端认为修炼应先修命,“命之不存,性将焉存?”他在自序中说“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于道。夫修命之要,在乎金丹。”故《悟真篇》排列丹法次序,先以律诗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词十二首讲命功,然后由命入性,以求本源真觉之性,即自序中所说:“又作为歌颂乐府及杂言等,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
    第三,《悟真篇》以《阴符经》、《道德经》为祖经。道教务丹道(包括外丹和内丹)的练养士,宋以前一般皆以《参同契》为丹经之祖,而张伯端认为丹道为黄帝老子所传,故叙述授受渊源则先称黄老。绝句第五十八:“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认为黄帝撰的《阴符经》、老子撰的《道德经》是丹道祖经。《悟真篇》绝句第五十七:“三才相盗及其时,道德神仙隐此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就是依据《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乃安。”“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又《悟真篇》绝句第二十四:“火生于木本藏锋,祸发总因斯害己,要须制伏觅金公。”乃依据《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悟真篇》绝句第九:“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丹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乃依据《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历来被道教奉为圣经,但《阴符经》是唐玄宗时由李筌发现和作疏才行世的,且文简略而又隐晦,张伯端援用此经诠释丹道不外是标榜自己的理论出自黄老。张伯端内丹学说受黄老思想影响,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宇宙,在人体内修丹成仙需要逆反宇宙生成法则。宇宙万物的生成顺序是“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因而万物都有生有死。修炼内丹的奥秘则在于颠倒逆行,即逆反“道生万物”的自然程序,使身中阴阳五行交合为一,炼形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从而返本还原,复归于虚无,使自我与无生无灭的道体合一,即可永世长存,这是内丹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四,《悟真篇》吸取佛教禅语为道教修行内容。《悟真篇》卷末附歌颂乐府及杂言,或称外篇,用意在于吸取禅语以修性之法,自序中说“附之卷末,庶几达明性之道尽于此矣。”其附录《禅宗歌曲杂言》就说:“此恐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修,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因此引禅理以炼心,“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道教南宗的要旨及传承
    《悟真篇》被誉为“千古丹经之祖”,可与《周易参同契》并传不朽。道教内丹经过张伯端的阐发与变革,可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炼养内丹的理论与方法。到了南宋与金元对峙时期,终于形成了内丹修炼为宗旨的两大道派,即主要流传于南宋境内的金丹派南宗,以及兴起于金元之际的北方全真道派。张伯端则被尊为道教清修派丹法南宗的开山祖师。南宗的要旨即从道教命术入手,以佛教修性为用,道禅融合,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而终归于成仙合道。
    张伯端的著述除《悟真篇》外,还有《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金丹四百字》一卷。《金丹四百字》也是在紫阳县完成的。
    张伯端的内丹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他身后形成的专主内丹修炼的南宗一直将《悟真篇》奉为圣经。据《混元仙派图》记载,张伯端门下有刘春真、石泰、马自然、石淳一等四大弟子。石泰(1022-1158)撰有《还源篇》,传法于薛道光(1078-1191),撰有《还丹复命篇》,传法于陈楠,撰有《翠虚篇》,其门下有黄天谷、沙道影,白玉蟾等人,以白玉蟾最为著名。白氏号海琼子,海南琼洲人。其人颇富文才,早年业儒,诗文有奇气。曾任侠杀人,亡命武夷山为道士,著述颇多,现存《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先生文集》、《道法九要》。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一脉相承,被后人尊为南宗五祖。南宗嫡系,主张独自清修,故称清修派。(参见宋王庆升《三极至命筌蹄》:“天台怡真先生谪自紫阳真人,宿德不渝,感西华夫人发枢纽,而受之以口诀。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贤薛道光以《还元篇》;紫贤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复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白玉蟾以《翠虚篇》。厥后之闻道者,紫清之徒也。”)
    南宗传到白玉蟾时最为兴盛。南宗主张性命双修,强调以先天元气为药物,以元神真意为内炼主宰。既综合早期道教炼养方术,又吸收儒家医学,佛教禅宗思想,与道家黄老之学融合为一。推动了三教合流思潮的发展。白玉蟾继承和发展了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法,特别是把张伯端用禅宗的“即心是佛”来比附道教“养性全命论”的理论,发展得更细密,更禅宗化,成为南宗道禅合流一派的代表人物。由于白玉蟾的不懈努力,南宗理论传承后继有人,教团组织也初具规模。
    除了嫡传和别传两支体系,另有一支即张伯端传马处厚,再传张坦夫,再传陆师闵,再传陆彦孚,这个传承非宦即官,流传不广。
    金丹派南宗作为一个独立的炼养道派的时间并不长,但影响很大。重视研究生命的由来,积极探索自主生命之道,重视精神形体的锻炼保养,客观上有益于中国古代人体科学的发展。积精累气的气功之学,在修身养性方面,也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由于南宗多居家道士,无意仕途,始终未得到朝庭的扶持。入元以后,全真道南下,南宗在与全真道接触中,逐渐产生了与之合并的要求。加上兼通南、北二宗的上阳子陈致虚以其内丹理论,极力融合二宗,致使南宗统归全真,自此与全真道合而为一。
张伯端一生为探求内丹功法走遍大半个中国,宋熙宁八年(1075)“转秦陇”,“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在这里完成了《悟真篇》等重要著述。后来离开安康云游全国寻觅传人。元丰五年(1082)时年95岁的张伯端回临海隐居中,在百步岭“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所书《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弟子“用火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见《临海县志》),张伯端死后,百步乡在他羽化之地立“紫阳化身处”纪念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台州府在百步岭建紫阳庵。清雍正十年(1732),世宗皇帝敕封张伯端“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号,亲自为《悟真篇》作序,手书《道观碑文》,命工部主事刘长源到临海张伯端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乡建“紫阳道观”各一座,用以祠祀张伯端。
    明正德五年(1510年)为平定流民起事,加强对巴山老林的管理,在今紫阳县城处设堡,七年(1512)升为县,皆以紫阳真人命名,这在全国都甚为少见。当地许多地名、物名,也冠以“紫阳”之名,如紫阳滩、紫阳沟、紫阳洞、紫阳茶、紫阳橘、紫阳石等,都隐含张伯端在此修炼的信息,到元代已有了纪念性建筑物。近年,紫阳真人观已重建,教内人士目为南宗的两大祖庙之一,对南宗初祖的纪念将世代相传。

                      博主与友人厚之合撰的《安康道教文化研究》已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