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图藏《周易悟真篇图注》考论-詹石窗

 假如明天来临_ 2023-05-11 发布于上海

詹石窗

    明 《周易悟真篇图注》在 《悟真篇》诠释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但一直以来罕见传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今藏一种,实为难得善本。通过对之详细考察,笔者认为 《周易悟真篇图注》即是《秘殿珠林》所录之 《五注悟真篇图解》,其作者程易明与 《指玄篇本末原序》( 《藏外道书》收录) 的作者应是同一人,而该图注所用 《悟真篇》底本与 《顶批三注悟真篇》( 《藏外道书》收录) 的底本同源一致; 此外,从内容上看, 《周易悟真篇图注》乃道教诠释之 “图解”传统和“丹道易图”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顺凡逆仙”的丹法原理与性命双修的工夫论系统,皆较前人有进一步的细化与发展。

关键词: 悟真篇图注 程易明 ( 弄丸子) 丹道易图

作者 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欣,1993 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周易悟真篇图注》 ( 以下简称 《图注》) 在 《悟真篇》诠释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对道教易学、周易象数学、内丹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一直以来该书仅见书目,罕见传本,且几次道书集结均未收录,致使众道教学者对其多有忽视①,未见相关研究成果②。不过,因其书名含“周易”二字,偶有易学研究者收藏③,但对之进行研究者却几近于无。笔者偶然幸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 《图注》之一难得善本。为此,笔者得以对 《图注》

①* 本文受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建设专项经费资助。

① 目力所及,有关 《悟真篇》注疏本的整理,以 《悟真抉要: 道教经典 〈悟真篇〉注解集成》 ( 周全彬、盛克琦编校,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年版)最为完备。此书在前言中提及此书,可能是因为未见文本,并未收录整理。

② 对丹道易学的研究,绕不开 《参同契》与 《悟真篇》。台湾段致成的博士论文 《道教丹道易学研究———以〈参同契〉与 〈悟真篇〉为核心的开展》( 台湾师范大学,2004 年) 为近来研究丹道易学的出色成果,且以《悟真篇》的丹道易学为核心来开展,《图注》应是其重要文献,但也未见提及,应是段先生也未得见。

③ 易学研究与文献收藏家卢松安先生收藏有 《图注》。1977 年,他将其一生所藏之 “易学古籍”捐献给山东省图书馆,《图注》即在捐赠之列。1993 年山东省图书馆将获赠之书编成 《易学书目》,著录云: “《周易悟真篇图注》,三卷,附外集一卷/ ( 明)社1993 年版,第256 页。)程易明撰。明万历刻本。”( 山东省图书馆编 《易学书目》,齐鲁书

·97·



的著录与流传、作者与成书、丹道易图①特色、多重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考辨,敬请方家指正。

一、《图注》之著录与流传

    《周易悟真篇图注》,明代程易明绘图旁注,其弟程复明校正疏义,今见有明万历年间初刻本和清康熙年间重刻本。② 重刻本共五集,按 “金、木、水、火、土”排列。金集有程易明序、张清宁重刻序、张伯端原序、薛道光原序、陆子野原序和陈致虚原序,有图 12 幅; 木集是 “七言四韵”的注解,有图 19 幅; 水集是 “七言绝句”的注解,有图 67 幅; 火集是 “五言和西江月”的注解,有图19 幅; 土集是 “悟真外篇”的注解,有图34 幅。

( 一) 著录情况考辨

    有关 《图注》及其作者的资料极少,除 《图注》本身外,目前仅有三条有价值的材料。清代内府有关佛道两教书画著录的典籍 《秘殿珠林》卷二十三著录:《五注悟真篇图解》一部。③王体提及此条著录时说: “《五注悟真篇图解》不知是否明代程易明所撰 《图注悟篇》。”④ 王体应是只见 《图注》存目,而未见文本。如见文本,则知 《五注悟真篇图解》即是 《周易悟真篇图注》。《重刻周易悟真篇图注序》( 以下简称 《重刻序》) 云:仆素昔常以生死为念……偶与一友谈讲之余,出示 《五注周易悟真篇》三卷,余初捧读之下,其旨罕闻。⑤

① “丹道”是道教内丹学的另一种说法。关于 “易图”,刘大钧先生说: “易图的学术价值,在于它以图谱的形式去说明和探索 《周易》的深奥含义,对于推动后世象术、义理、丹道、中医、堪舆、占筮等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施维主编 《易经图释大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年版 “序言”。) 诚如刘先生所言,易图有很多的种类,有专门讲象术的,有专门解义理的,有专门讲丹道的,有专门讲中医的等等。为方便论述,笔者将 “丹道”和 “易图”合称,意指运用 《周易》的象数和义理,以 “图象”为表达形式,来阐述道教丹道理论的作品。丹道易图属于丹道易学的特殊表现形式。

② 1958 年,西谛先生 ( 郑振铎) 的夫人将先生一生所藏之书赠与北京图书馆 ( 今中国国家图书馆) 。1963 年,时北京图书馆编成 《西谛书目》( 文物出版社1963 年版) ,《图注》即著录其中。2004 年此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再版,2008 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 《西谛藏书善本图录》( 2016 年再版) 将其增为附录,著录:“《周易悟真篇图注》( 存一卷) ,明程易明撰,明万历刻本,一册,存卷中; 《周易悟真篇图注》三卷外集一卷,明程易明撰,清康熙刊本,六册,有图。”(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 《西谛藏书善本图录》,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348 页。)另有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于 2009 年出版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各地图书馆所藏书籍,《图注》也在其列: “《周易悟真篇图注》,三卷,明弄丸子撰,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北大。”“《周易悟真篇图注》,三卷附外集一卷,明程易明撰,明万历间刻本,北大。” “《周易悟真篇图注》,三卷附外集一卷,明程易明撰,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国图。”(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古籍总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出版,子集第5 册,第2530 页、经集第1 册,第 203 页。) 笔者查实,国图存有明刻本和清刻本( 不知为何,山东图书馆所藏明刻本和国图所藏明刻本未见 《中国古籍总目》收录) 。清刻本有批注 ( 未见批注人姓名) ,且有 《重刻序》,对于考察 《图注》的内容和流传,材料更为丰富,因此本文以此版为主要文献材料。

③ ( 清) 张照、梁诗正编撰 《秘殿珠林》( 卷二十三)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第823 册,第739 页。

④ 王体: 《已佚 〈悟真篇〉注本小考》,《中国道教》2008 年第3 期,第43 页。

⑤ ( 清) 张清宁: 《重刻周易悟真篇图注序》,见 ( 明) 程易明: 《周易悟真篇图注》,( 国图藏) 清康熙五十六年重刻本,金集,第23、24 面。( 本文所引 《图注》皆是此版,以下仅注名、集数和面数) 。

·98·


 重刻者张清宁交代初次与 《图注》之渊源时,将 《图注》称为 《五注周易悟真篇》。可见,《图注》的别名即是 《五注周易悟真篇》。为什么是 “五注”呢? 张清宁说: “( 《悟真篇》) 又得薛、陆、陈三师解释,发明二程脚注图象真切。”① 《图注》的注解部分,多引薛道光、陆墅、陈致虚三注之言,复加程易明补图旁注、程复明校正疏义,是为 “五注”。因此,《图注》的书名有三个特有信息要素,即 “五注”“周易”和 “图注 ( 或图解) ”。《秘殿珠林》所录 《五注悟真篇图解》已有其二,则 《五注悟真篇图解》应是 《周易悟真篇图注》。序》)

    另外,《藏外道书》第七册,录有 《弄丸子〈指玄篇〉本末原序》 ( 以下简称 《本末一文,其落款为:……新安休邑 ( 今安徽休宁) ,弄丸子体刚程易明焚香拜序。②程易明 《图注》自序落款为:……时皇明万历辛亥岁 ( 1611 年) ,四月十五日,紫阳洞天齐云山人,弄丸子体刚程易明自序。③《图注》寿梓 ( 即付梓) 落款为:……新安海阳隐川 ( 今安徽休宁) ,后学弄丸子程易明补图旁注,胞弟管见子程复明校正疏义……同心寿梓。④

    有关 《本末序》的研究已有不少。马晓宏先生在考证 《(吕祖指玄篇》的成书与流传时,《本末序》是其主要材料,但关于程易明,他也说: “程氏不知何许人。”⑤ “新安休邑”即是 “新安海阳隐川”( 今安徽休宁) ,“弄丸子”是其 “号”,“体刚”应是程易明之 “字”⑥,“籍贯、号、字”皆能对应。并且, 《本末序》中论述 《指玄篇》与 《悟真篇》关系时,可以看出作者对《悟真篇》非常熟悉。因此,可以确定 《本末序》和 《图注》的作者是同一人。

( 二) 流传情况考辨

    目前未见明代有关 《图注》流传的记载,但清末孙宝瑄 《忘山庐日记》则提及:十九日,晴,观书。……至琉璃厂书肆,得弄丸子 《悟真篇图注》,此书罕有觅处。筠青言陖斋有抄本,从未见有木板者……  《图注》 所阐发妙义尤为明透,可宝之至。六日,观书。 …… 携 《悟真篇图注》一书,因问道筠青,一一言之,余又有进境……⑦

    孙氏说 《图注》罕有觅处,那么他应是之前就有所了解; 筠青说陖斋有抄本,还可以给孙氏释疑,说明他对此书很熟悉,并有所研究。以此,我们可以推测: 清末, 《图注》一书在道士群体⑧和一些读书人⑨中间,较为熟知,有少量流传。孙氏三次提及此书,玩味甚详,赞叹良多,称 “可宝之至”。按常理,一本如此受喜爱的书,应该能得到广泛流传。然而,此书却 “罕有觅处”,这可能是因为此书配有一百余幅 “丹道易图”,抄写绘制颇为不易; 再加刻本有限,久而久之存量极少,这可能也是几次道书集结均未见收录的原因。

① 《图注》金集,第24、25 面。

② 《弄丸子指玄篇本末原序》,载 《藏外道书》,巴蜀书社1994 年版,第7 册,第158 - 160 页。

③ 《图注》金集,第22 面。

④ 《图注》金集,第45、46 面。

⑤ 马晓宏: 《吕洞宾经诰考———吕洞宾著作考略之四》,《中国道教》1989 年第2 期,第40 页。

⑥ 古人 “字”一般与 “名”有关,“易明”反过来是 “明易”,“易”以乾卦为首为代表,乾以 “刚健”为德,“明易”即是 “体刚”。


⑦ ( 清) 孙宝瑄: 《忘山庐日记》,手抄本,见壬寅年 ( 1902 年) 三月十九日、四月六日。

⑧ “筠青”未见资料记载,称 “问道筠青”,则极可能是道士。

⑨ 琉璃厂为清代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集中居住之地。

·99·


二、《图注》之作者及成书情况

( 一) 《图注》作者考辨

    结合 《图注》的内容,可获得不少信息。其一,程易明的生年,可推测:余求仙道五十余年……兹于庚申十月晦日 ( 1620 年10 月30 日) ,是余诞期,寓于金陵朝天宫中。有门人吴鸣凤者,赍书一册,曰: “弟子家藏此书 ( 《指玄篇》) ,五六代矣,今为师之寿日,特进献之。”① ( 《指玄篇本末原序》)仆自蚤岁父命业儒,诚无意於功名,实有志於大道……於是负笈云游,遍访朝市博学之士……癸酉 ( 1573 年) 岁遂往武夷,观书七载……② ( 《周易悟真篇图注序》)程易明自言庚申十月晦日为其诞期,也就是每年一次的生日,而其门人却称 “师之寿日”,这里面就有内涵了。古人过生日极为讲究,称 “寿日”,一般要五十岁以上,且十年一庆之日为 “寿日”,再加上其门人吴鸣凤非常郑重地将其家藏 “五、六代”之书献上祝寿,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程易明此次寿诞,不是普通生辰,应为十年一庆之寿诞。程易明自言 “求仙道五十余年”,则有可能为六十寿诞、七十寿诞或八十寿诞。如果是九十寿诞或以上,那几乎已经近四十岁之后才始求仙道,与其自言 “蚤岁”就 “志于大道”不符。

    庚申岁 ( 1620) 过六十、七十或八十寿诞,出生之年分别对应明庚申岁 ( 1560) 、庚戌岁( 1550) 与庚子岁 ( 1540) 。再结合程易明自云 “癸酉 ( 1573) 岁遂往武夷”,且在此之前,还“负笈云游,遍访朝市博学之士……”。则如果出生于庚申岁,于常理不符 ( 常理 13 岁不可能完成遍访朝市博学之士等人的 “云游”) 。庚戌岁或庚子岁,于理可通 ( 分别于 23 岁或 33 岁完成了 “云游”) 。如此,可以大致可以推测,程易明出生于庚戌岁 ( 1550 年 10 月 30 日) 或庚子岁( 1540 年10 月30 日) ,在没有更多材料前,可两说并存。

其二,据 《程易明序》和 《本末序》,也可大致勾勒程易明生平情况:

    程易明 ( 1540 /1550 年 -?) ,字体刚,号弄丸子,新安海阳隐川 ( 今安徽休宁) 人。年少之时,父亲让他以儒为业,求取功名,而他确志在神仙。为求神仙之道,他负笈云游,遍访名师,然始终未能贯通。于是在癸酉 ( 1573) 岁,前往武夷,静心读书。七年过后,到己卯( 1579) 岁春天,他遇到了卧云先生,并正式拜师。先生先是解答了他之前种种疑惑,后又传授了他三乘丹法,并出示图象数张来辅助理解丹法。程易明在习得丹法全貌后,卧云先生就离开他去庐山了。

    程易明在得法之后,需要一个清静之地,一一印证,勤加练习。于是,第二年 ( 1580) 春天,带着弟弟程复明进入四川,到蜀南叙州府宜实县 ( 今四川宜宾一带) 外,居住在止山房,勤加修炼,足足十年。后程易明深感师恩无以为报,发誓代其宣法 ( 大概从这个时候起,便留心收徒,宣扬道法) 。他见当时学道之人,读 《参同契》 《悟真篇》的很多,但皆执于意象,不能得象忘言。他便在 《悟真篇》各诗之前,立一图象,各诗之旁,添一注脚,于万历辛亥( 1611) 岁成 《周易悟真篇图注》,以启后学。书成之后,学者纷然,逐渐有一批道友和徒弟追随他。庚申 ( 1620) 岁,程易明寓居南京朝天宫,过七十 ( 或八十) 寿诞时,其门人献 《指玄篇》祝寿,程易明爱不释手,及至刊刻,作 《指玄篇本末原序》以记之。

① 《( 弄丸子) 指玄篇本末原序》,《藏外道书》第7 册,第158 页。

② 《图注》金集,第10、11 面。

·100·



( 二) 《图注》成书考辨

    《图注》成书于明万历年间,是以 《悟真篇三注》为参照底本的。它的出现并非偶然。 《图注》与其他 《悟真篇》注本和内丹典籍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以 “易图”为主体来阐释内丹理论。就 “易图”这种阐释方式而言,是道教传统的 “图解”表达方式和 “丹道易图”自身逻辑发展共同作用之结果。一方面,就图解这种方式而言,道教典籍中早已有之,是道教阐述理论之传统方式。在《道藏》之中还有专门的分类,称 “灵图类”。 “灵图类”的说法,最早见于南北朝 《洞真太上仓元上录》,称 “图象”①,意指对本文进行图解或以图象为主的道教理论著作。就以易图为主体来阐述道教理论,也有迹可寻。《参同契》首将 《周易》理论与道教义理系统融合,标志着道教易学的确立。② 其后,道教典籍中便出现了很多与易图有关的著作,如 《周易图》 《大易象数钩沉图》《易数钩隐图》 《易象图说 ( 内外篇) 》等。同时,道教易学对 《周易》系统的发展参与也很突出,甚至刺激了宋初易学图书学派的产生。图书之学经宋元明三代的发展,逐渐发展为“易图学”③。“易图学”在明代甚为流行,如来知德 《易经来注图解》即是当时的成果。易图不仅仅用来解释易理,还被广泛用来表达各自的逻辑思维和世界观,成为解释世界之工具。 “易图学”盛行,又反过来影响了刺激它产生的丹道易学,以 “易图”为主体来注释内丹理论之 《图注》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主题下诞生的。

    另一方面,就 《图注》之 “丹道易图”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丹道易学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东汉魏伯阳 《参同契》以 “纳甲说”④ 等汉代易学的理论内核和符号系统,来论述了炼丹的理论体系。五代彭晓作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并绘有 《明镜图》 《水火匡廓图》 《三五至精图》等图⑤来阐述卦爻象数所隐喻的含义。 《明镜图》阐释了炼丹的 “药物和火候”,为宋元丹家所重。后两图为陈抟所吸收,成为 《无极图》的一部分。 《无极图》通过 “易图”来阐释宇宙生成、发展与复归,直接刺激了宋初 “图书之学”的产生。《无极图》后又被周敦颐演化成 《太极图》。

    经彭晓、陈抟等人的铺垫,至北宋张伯端著 《悟真篇》,继承 《参同契》流系的修炼工夫次第理论,并吸收陈抟 《无极图》 《先天图》的丹道宇宙论,系统阐述了金丹大道。 《悟真篇》自叶文叔开始为其作注之后,逐步受到追捧。宋元时期,留有叶文叔、翁葆光、袁公辅、夏元鼎、薛道光、陆子野、陈致虚、戴起宗等人的注或疏。注本各有所重,在丹道理论上也有所发展,但皆本于文字,少见图式。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丹道易图之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与规律,宋

① 《洞真太上仓元上录》: “此十二事,又各有十二事: 一日自然文字、二名符策、三曰注诀、四曰图象……”(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33 册,第585 页。)

② 前辈学者在 《参同契》为什么要以 《易》阐道,以及 《参同契》所创立的道教易学的理论特色等方面,已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说。参阅王明: 《〈周易参同契〉考证》,《道家和道教研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250 - 267 页; 萧汉明:辑,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49 - 57 页等。《〈周易参同契〉的易学特征》,参见 《道家文化研究》第 11

③ 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 修订本) ,台北: 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1 年版,第二卷第 9 页,第三卷第9 页。

④ 詹石窗: 《试论 〈参同契〉对 “纳甲法”的应用》,《宗教学研究论集》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 25 辑) ,1984 年6 月,第68 - 74 页。

⑤ 《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道藏本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无。清儒毛奇龄所提出 《太极图》的第二层图和第三层图源自 《参同契》之 “水火匡廓图”和 “三五至精图”的说法。参见清胡渭: 《易图明辨》卷三:“河右毛氏 ( 奇龄) 曰: '《参同契》诸图,自朱子注后则学者多删之。’徐氏注本已亡,他本庞杂不足据。惟彭本有 《水火匡廓图》 《三五至精图》 ……”( 胡渭: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44 册,第680 页。)《易图明辨》卷三,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

·101·



元时期本是 “图书之学”发展完善的时期, 《悟真篇》的注解者完全采用 “易图”来论述各自丹法之时机还不成熟。二是各注解者皆主张 “得言忘象”,重于对内丹修炼本身的领会,而对其“象”( 《周易》象征符号系统) 不甚重视。宋末元初俞琰不满足于 《参同契》《悟真篇》所传的 “卦爻象数”系统 ( 汉代象数易) ,将其与由陈抟 《先天图》和 《无极图》发展而来的邵雍先天易学与周敦颐 “太极图说”( 宋代图书易) 结合起来,成为以 “易图”解释内丹理论的代表。 《悟真篇》以 “诗词”来陈述内丹理论,甚为简洁,但理解却颇为不易。而通过 “易图”来阐释丹道,直观明了,易于理解,俞琰成功地进行了此种尝试,为道教丹道易学的发展拓展了路径,那就是以 “易图”为主体来阐释内丹理论,至明代 “易图学”成熟并流行起来,时机成熟,《图注》也就应运而生。

    从易图内容来看,《图注》继承了自陈抟 《无极图》以来所传的丹道宇宙论模式,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更加细致而系统地呈现了 “顺凡逆仙”的丹法原理。同时,对自魏伯阳、彭晓、张伯端流系的修炼工夫学说也有所改造和细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最终以图象形式呈现出来。《图注》相较于之前的丹经,其重要理论贡献是将 《周易》象数在丹道理论中之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 《图注》参照底本来源也可推测。 《图注》是以 《悟真篇三注》为底本 ( 以下简称《图注》本) ,在其基础上进行注解的。① 《道藏》收有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 以下简称 《道藏》本) ,《藏外道书》收有 《顶批三注悟真篇》( 以下简称 《藏外道书》本) ②,因两种版本的诗词正文和排序相同,而薛、陆、陈三人注解部分文本差异不大,学者多不谈这两种版本是否来源于同一底本。笔者将 《图注》本、 《道藏》本与 《藏外道书》本的文本进行对勘,发现 《图注》本及 《藏外道书》本序言部分基本一致,但却明显不同于 《道藏》本。另外,文本上的差异则更直观,如在注解七言律诗第十五首时,《图注》引用上阳子云: “……许多傍门,徒自费力,若望其成,岂可得哉。”③ 《藏外道书》本此处为: “……许多傍门,徒自费力,若望其成功,奚可得哉。”④ 二者仅两字之差。而 《道藏》本则作: “……许多傍门,空自有损,若望其成功,奚得哉。”⑤ 差异较大,诸如此类,为数不少。

    可见,在明代中后期,有两种 《悟真篇三注》的版本流传,其中一种收入 《正统道藏》,另一种即是 《图注》所用底本,一直流传到了清代。

三、《图注》“丹道易图”的思想大要和理论特色

    《图注》共有丹道易图150 余幅,系统阐释了程易明的丹法体系。其顺凡逆仙的丹法原理与性命双修的工夫论系统,皆较前人有进一步的发展。

( 一) 《顺逆之图》: 丹法基本原理的图象呈现

    丹法的基本原理是 “顺凡逆仙”,即以常人为参照,顺常人之道为凡,逆常人之道为仙。具体来说,先天虚无大道化生了后天平凡之人为顺,后天的平凡之人复归于先天虚无大道为逆,强调的是本体意义上之 “顺与逆”; 虚无大道顺向分阶段化生凡人,凡人也需逆向分阶段复归虚无

① 《图注》并未将 《悟真篇三注》原文全文收录,只是注解部分多有引用薛、陆、陈之语。

② 除此之外,《道外道书》还收录有 《改良悟真四注篇》,国图藏有清嘉庆十四年聚锦堂梓行 《悟真篇三注》,经对比,此三种底本应来源于同一版本。

③ 《图注》木集,第38 面。

④ 《顶批三注悟真篇》,《道外道书》第11 册,第813 页。

⑤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 册,第990 页。

·102·


大道,强调的是演化意义上之 “顺与逆”。《图注》将其以图象的方式首次①呈现了出来。陈抟 《无极图》② ( 下图左) 最终的落脚点在 “复归无极”,需自下而上解读; 周子 《太极图》③ ( 下图中) 则强调 “万物化生”,需自上而下解读。 《图注》吸收了 《无极图》 “复归无极”和 《太极图》“万物化生”的思想,将两图合二为一,并皆有细化。从本体论角度看,自上而下,先天化后天为顺; 自下而上,后天返先天为逆。从演化论角度看,自上而下,以明顺则成人之法; 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由此,可称其为 《顺逆之图》④ ( 下图右) 。程易明的细化主要体现在演化论方面:

                                图1 《无极图》 图2 《太极图》 图3 《顺逆之图》

顺则成人之法。其重在阴阳,阳性清,阴性浊,清上升,浊下降,阳升阴降,是为乾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其最上圈名为 “太极”,太极即虚无道体。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稍下一圈名为 “两仪”,乃黑白两相间杂之一圈,是为阴阳。阴阳相推,而有 “五行”一圈,乃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 “五行相生”。有相生则必有相克,五行相生相克即是阴阳的规律。五行与八卦皆阴阳相推而成,再下一圈即是 “八卦”。 “阴阳再合成三体”, 《图注》认为,“三体”也即是八卦之 “三爻”。如图所标示: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艮、坎、震分别得乾卦之一阳,而成少男、中男、长男; 兑、离、巽分别得坤卦之一阴,而成少女、中女、长女。父母六子即是八卦。“三体重生万物昌”,三爻相重为六十四卦,代表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也即此图的最后一圈,圈内标有 “事物”,也即是万物。这也就是整个顺则生人的过程。逆则成仙之法。其重在性命 ( 亦云水火、坎离、铅汞等) 。性者,心之所系,心性流荡散乱,不易控制,静之使其安定,惟温养而和燠。命者,身之所系,精气为身之本,精易下泄,气易散驰,调气保精,使精气得全。其图最下圈,名 “玄牝之门”,牝者窍也,玄牝者,玄关一窍也。玄关一窍乃修炼者入定守静之工夫,守窍 ( 也称守一、守中) 是炼丹的开始。守窍可滋养精气神,使精满、气足、神旺,进入下一阶段。稍上一圈,名为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精

① 《上阳子金丹大要图》录有 《太极顺逆图》,实为 《无极图》和 《太极图》两图合排,也并无细化。 ( 《道藏》第24 册,第71 页。)

② 图据 ( 明) 黄宗炎: 《图学辨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 册,第750 - 751 页。

③ 图据 ( 明) 曹端: 《太极图说述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7 册,第4 页。

④ 图据 《图注》木集,第8 面。

·103·


满、气足,使其周转任督,达到元精元气,二者与神合凝,结合为 “炁”,也叫 “大药”,是为炼精化炁。将其炁与元神合凝,成为三宝凝结的神,也叫 “丹”,是为炼炁化神。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 “五气乾元”。内丹学中以 “火”代表神,又因木生火,所以木可代表元神,火代表后天神。“水”为精的代号,因金生水,所以金可代表元精,水代表后天精。木火金水,全靠神 ( 意念) 的作用,才能相互配合,神起到了中间媒介的作用,所以称为 “媒”,又称 “意土”。木火一家,金水一家,土为一家,三家相见,即是五气朝元。又上一圈,分黑白相杂,名为 “取坎填离”。坎离只是代号,如图中所列,又可称为 “铅汞、精气、心肾、水火、鬼神、道德、日月、性命、上下、清浊、动静、升降”等等。就 “坎离”而言,后天八卦中坎 ( 椾) 在北方,离 ( 楀) 在南方,而对应先天八卦,北方为坤 ( 椺) ,南方为乾( 椸) ,所以在从先天演化到后天时 ( 道化万物) ,将乾 ( 椸) 中间之阳爻与坤 ( 椺) 中间之阴爻交换了位置。所以,内丹学将 “坎中之阳”与 “离中之阴”视为 “先天之物”。那么要从“后天”返 “先天”( 人复归于道) 则以坎中之阳,上填离中之阴,则复为先天之乾坤,即是“取坎填离”四个字来概括。而为最上一圈,名为 “炼神还虚,复归无极”。炼神还虚,即将炼炁化神所得三宝合凝之 “神”,也炼成虚无。如此,金丹即得,终复归无极大道。

( 二) “真铅”“火候”“宝月”: 丹法工夫论的细化

    工夫论也就是修炼内丹的操作系统,以性命为中心展开。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于身。心为神之主,身藏精气神。性命双修,就是对人身之中 “精气神”的炼养。 “精气神”是专有术语,与 “精液、呼吸、思虑”并不是一回事,为了表明区别,常常会冠以一些定语,如 “精”有先天精 ( 真精) ,后天精 ( 交感精) ;等。“神”有先天神 ( 元神) ,后天神 ( 识神)

                                                        图4 《明镜图》

彭晓 《明镜图》① 是以图式系统阐释丹法理论的开端,重在火候法度。其后俞琰将 《明镜图》每一环或几环分解为若干图式,有进一步的发挥,但未出其框廓。《图注》则通过对 《悟真篇》每一首诗词进行绘图,不但吸收了 《明镜图》和俞琰对其发挥的相关理论,还有了更广阔的阐释余地,也就有较大的理论发展,并最终构建了其独特的丹法理论系统。

    内丹学认为常人要想由后天返回先天虚无大道,只能用大道所禀赋的先天之物,所以在命功修炼中,只能用 “先天精”( 真精) 。丹家皆以 “铅”喻 “精”,因此,明白什么是 “真铅”( 真

① 图据 ( 后蜀) 彭晓: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 册,第 556 页。《道藏》也有收录 《明镜图》,但不清晰、不完整,缺第四环 “五十点黑五十点白”。 ( 参见 《道藏》第 20 册,第 159页。)

·104·


精) 是命功修炼的第一步。《悟真篇》云: “用铅不得用凡铅,用了真铅也弃捐。”便是表明用 “真铅”的重要性。无名子注曰: “真铅即真一之气 ( 先天真阳之气) 也。”① 其它注本也皆持相近观点。《图注》对上述观点表示承认,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见 《凡铅真铅之图》②:

  

                                                            图5 《凡铅真铅之图》

其图以三十圆缺之象为主体,合一月之火候。弄丸子云: “观吾图中则知用铅之妙是一月火候也。”用铅的妙诀就藏在这一月火候之中。弄丸子曰: “铅乃坎中一阳之气,用之有真凡之分。如初三,月出庚; 二十八,月入乙。乙庚合为先天真铅,即可用。如初四至二十七,皆为后天凡铅,切不可用。此乃用铅真妙诀也。”③丹家以 “水”喻 “( 后天) 精”,水为坎卦,坎中一阳之 气 ( 真阳之气) ,则是后天精中蕴含的先天精 ( 真精) ,也就是 “真铅”这与其它注本的阐释一致。但 《图注》则将其与一月之火候结合起来,只有初三与二十八两日,“乙庚合”为先天真铅,其余皆不可用。

    那么,为什么又需 “乙庚相合”呢? 弄丸子没有明言,但图中有暗示,云: “庚虎始先,乙龙终后。”④内丹学中,虎为先天精,五行属金; 龙为先天神,五行属木; 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⑤ 然而,金木相克,水火相射,金木水火本身不能循环相生,需要用 “土”( 意念,乃神的一种) 。借用了 “土”,五行相生得以建构,这里会产生 “遁甲”现象⑥,甲会遁入到戊中,而木则乙来当值,作为金 ( 虎) 的庚与乙 ( 龙) 就构成了乙庚相合。因此,相较于前人把先天精视为 “真铅”,弄丸子将先天精和先天神的结合视为 “真铅”,引入了先天神的参与,是对前人理论的重要发展。

    “真铅”是先天精和先天神之结合,也即是炼丹的 “药”。那么 “药”如何能成 “丹”呢? 炼药成丹所需要的 “火候”又遵循什么准则呢? 弄丸子 《天地变化火候之图》⑦ 有进一步的论述:

① 《修真十书悟真篇》,《道藏》第4 册,第724 页。

②③④ 《图注》水集,第12 面。

⑤ 后天精以水为喻,先天精以虎为喻,后天精蕴含先天精,故云虎向水中生; 后天神以火为喻,先天神以龙为喻,后天神蕴含先天神,故云龙从火里出。

⑥ 参阅詹石窗: “奇门遁甲缘起与符号解构”一节,载詹石窗: 《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中国书店2001 年版,第370 - 388 页。

⑦ 《图注》木集,第18 面。

·105·


                                                    图6 《天地变化火候之图》

其图共分四环 ( 由外而内) ,第一环,二十四方位; 第二环,五十点黑,五十黑白; 第三环,十二卦者; 第四环,十二圆缺之图。其中第二环、第三环、第四环皆上承 《明镜图》: “五十点黑,五十黑白,乃阴符阳火百刻之数,应天符动静也; 十二卦者,明逐月爻象进退,龙虎起伏也; 十二辰 ( 十二圆缺) 者,火候升降钻合,运天符也。”① 是皆言火候变化进退之理。

    第一环为弄丸子所新创。那么如何解读这一环呢? 弄丸子引无名子之注,题于图中: “铅遇癸生,癸生者,时将丑也。金逢望远,望远者,月将亏也。月之圆,存乎口诀: 时之子,妙在心传,周天息数微微数,玉漏寒声滴滴符。此真人口口相传之密旨也。”( 见图上半部分) 这是解读第一环的钥匙。其中关键信息便是采药与火候进退的时间。略为揣摩可知,弄丸子在第一环中是借用道教风水上的 “二十四山法”,经过一定推演,符合 “百刻”之数,用以表示内丹修炼的“周天火候”。

    所谓 “二十四山法”,即是二十四方位的代称。具体来说,用 “八天干” “十二地支” “四维卦”按规律分布一周,即 《青囊序》所谓: “先天罗经十二文,后天再用干与维。”② 其中,以 “卯”为东方,“午”为南方,“酉”为西方,“子”为北方,“坤”为正西南,“巽”为正东南,“乾”为正西北,“艮”为正东北。从东方开始,分别为: 甲、卯、乙; 辰、巽、巳; 丙、午、丁; 未、坤、申; 庚、酉、辛; 戌、乾、亥; 壬、子、癸; 丑、艮、寅。弄丸子将此二十四方位皆以四倍列之,得数九十六; 又在四维卦 ( 巽、坤、乾、艮) 之间添一 “维”字,恰合“百刻”之数。

    这 “二十四方位”( 百刻方位) ,因为五行、卦理以及天干地位的会合相冲,会有吉凶之别。弄丸子巧妙借用,将吉处视为采药炼丹之时,凶处则为自然运用之际。如图中所示,正西南坤卦位,在时为初三,是生药之时; 正东北艮卦位,在时为二十八,是得丹之时。此两方位即是“吉位”,也与上文出现 “真铅”( 药) 之时相合。由初三时之 “药”,到二十八时之 “丹”,其间 “火候”如何呢? 弄丸子曰: “火候一周三百八十四铢圆成。”③ 如图所示,自子时至巳时 “进阳火”( 坤卦全阴爻,复卦一阳爻生,至夬

①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道藏》第20 册,第160 页。

② ( 唐) 曾文辿: 《青囊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8 册,第85 页。

③ 《图注》木集,第18 面。

·106·


卦阳气已满五爻) ,应 “乾”之策二百一十六数①,除去卯时沐浴 ( 息火、停符,谓之沐浴) 三十六策不用,实行一百八十铢。自午时至亥时 “退阴符”( 乾卦本阳爻,姤卦始退一阴爻,至剥卦阴气已满五爻) ,应 “坤”之策一百四十四数,除去酉时沐浴二十四策不用,实行一百二十铢。连同沐浴六十铢,闰余二十四铢,合计三百八十四铢。上两图中心皆为 “黑圈内白色一点”,是从 “先天灵极图”演化而来。先天即是先天虚无大道,灵极者 “道虚则大,心虚则灵,故灵极为天地之始窍,即万物之化源也”②。弄丸子借用“先天灵极图”即以表示 “真铅”,是回归虚无大道的根本。“得药结丹”之后,便入性功修炼。性功也即是心性修炼,心为神之主,也即是 “炼神”阶段。神又分为识神和真神,结丹之后,识神退位,真神作主。弄丸子作 《一轮宝月之图》③ ( 图7) 来阐释:

                                                图7 《一轮宝月之图》

其图主体是 “二十八星宿”,分别为: 东方苍龙七宿 ( 角、亢、氐、房、心、尾、箕) ; 北方玄武七宿 ( 斗、牛、女、虚、危、室、壁) ; 西方白虎七宿 (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 井、鬼、柳、星、张、翼、轸) 。与 《明镜图》用此来表示 “周天行度火数”不同,弄丸子将其视为 “天上之宝月,人身之金丹”,将二十八星宿和人身脏器的运行④对应。具体而言,常人思虑很重,念念相续,一刻不得停歇,这便是识神 ( 后天神) ; 真神则是一念不起,一虑不生,常清常静。真神与识神是同在人身之中,在命功阶段,需要识神的引导与配合,使身心安静下来,真神 ( 先天神) ⑤ 也就会呈现。结丹之后,只需要真神作主,行虚静无为之法即可。在二十八宿中,苍龙为东方,白虎为西方,朱雀为南方,玄武为北方。将四者配合

① “策”即蓍,也就是筹、码的意思。在 《易》经的占筮中,乾卦使用的蓍草有二百一十六根,坤卦使用的蓍草有一百四十四根。乾、坤两卦所用蓍草共三百六十根,正好与一年的日期相当。

② 施维主编 《易经图释大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559 页。

③ 《图注》土集,第22 面。

④ 此图还可配人身之中 “精气神”系统,将其喻为八卦卦象、五行生克、河图数字、外丹名称等等,各比喻体系之间可以互译,各体系在此阶段唯强调 “无为”二字。

⑤ 对于真神,弄丸子有个比喻: “譬喻人身之中现出一灵真性,如莲出水不染纤尘。”真神出于识神,如莲花出水不染纤尘。真神不像识神容易散乱,它 “独立不改,中立不倚”。( 《图注》土集,第22 面。)

·107·


人体五行,则东为肝木,南为心火,西为肺金,北为肾水,中央脾土; 肝主血,心主神志,肺主气,肾主藏精,脾主运化。这其中,木 ( 肝) 生火 ( 心) ,火生土 ( 脾) ,土生金 ( 肺) ,金生水 ( 肾) ,水生木之变化都是自然的,无须干预,自然炼就 “人身金丹”。弄丸子将二十八星宿之客观运行与人体脏器的自然运转相对应,表明此阶段应该行持无为之法,顺自然而为。元李道纯 《中和集》也说: “工夫到此,一个字也用不着。”① 内观定照,乳哺温养,返本归根,明心见性,如此修炼,就可以打破虚空,与道合体。

四、《图注》的多重研究价值

    《图注》的研究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丹法上看,《图注》是对其之前丹法理论的总结,而且在火候、药物、次第等方面也有不少发展,有深入研究的价值。从丹道易学上看,除了上文对丹道易图本身的研究外; 其以丹道易图为丹法理论阐释主体的呈现,在象数易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从程易明自称儒者和其 “以儒为本”的思想来看,对研究三教关系也具有参考价值。

( 一) 《图注》对丹法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悟真篇》问世于熙宁乙卯年 ( 1075) ②,并未立刻受到时人的重视,甚至一度被曲解为房中邪术③。叶士表首以清静丹法注解 《悟真篇》,使曲解之风有所遏制。之后, 《悟真篇》的价值逐渐被肯定,名声也大了起来。在 《图注》之前,已有不少 《悟真篇》的注本问世。叶士表的注解以清静为要,属于南宗清修派,后袁公辅对其注有引申和发挥。翁葆光之注属于南宗阴阳丹法,其后戴起宗为翁注作疏,对未尽之义有所阐发。彭好古极重 “性命双修”,以铅汞 ( 外丹) 注解 《悟真篇》。除上述注本外,宋元时期,留下来的 《悟真篇》注本也多归于清修、阴阳、铅汞三派。如薛道光、陆子野、陈致虚的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旨归南宗阴阳派丹法,夏元鼎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旨归南宗清修派丹法,李简易 《悟真篇指要》旨归南宗清修派丹法,陆西星 《悟真篇小序》旨归南宗阴阳派丹法等。仅 《悟真篇》的注本,就有清修、阴阳、铅汞等分别,更别说玄门之外,儒禅并立,其修炼之法众矣! 对于求道之人,孰优孰劣,谁人知之? 程易明求道之初,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其云: “其所闻者,议论纷殊,授受不一; 或以清静为真,或以铅汞为是,或以阴阳为真; 或以参禅为是,或以玄门为真,或以吾儒为是; 欲修清静,而好铅汞阴阳者非之,欲炼铅汞,好阴阳清静者非之,欲继阴阳,而好清静铅汞者非之; 三教犹然,互相非是,致使心无所宰,意念如狂。”④ 主清静如叶士表者,主阴阳如翁葆光者,主铅汞如彭好古者等,不一而足,使学道者“心无所宰,意念如狂”。可见,由 《悟真篇》所传南宗丹法,不管是清修派,还是阴阳派,抑或是铅汞派,发展到

① 《中和集》,《道藏》第4 册,第489 页。

② 《( 张伯端) 悟真篇序》,《道藏》第4 册,第712 页。

③ 曾慥 ( ? - 1155) 编纂 《道枢》( 集于公元 1151 年前后) 收录的 《容成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西江月》十有八篇,曰张平叔所作也。指女子为偃月炉,以童男女为真铅汞,取秽浊为刀圭,肆情极欲,一旦溘然而逝,其名曰桶底脱。”( 《容成篇》,《道藏》第 20 册,第 619 页。) 《容成篇》的作者是看过 《悟真篇》的,却将 《悟真篇》理解为取 “秽浊”的童女 “首经”( 月经) 和童男 “首精”( 精液) ,并以女子为修炼场所 ( “偃月炉”) 的 “房中邪术”。基于这种理解, 《容成篇》的作者自然也未仔细研读 《悟真篇》,不然不至于将 《西江月》的篇数搞错 ( 应为十二篇,非十八篇) ,也不会将内容 “张冠李戴”( “偃月炉”“真铅汞”应是 “绝句六十四首”中的词语) 。

④ 《图注》金集,第11 面。

·108·


了明代万历年间,各派之间 “互相非是”的情况也就愈演愈烈。鉴于此种状况,程易明站了出来,在 《图注》中,他实际上调和了清静、阴阳、铅汞三派,其云: “法有三乘,道无二致,盖清静者,天元大丹之法也; 铅汞者,地元神丹之法也,阴阳者,人元金丹之法也。此三者,乃天地人之顺序也,故金丹为初乘,神丹为中乘,大丹为上乘。而三乘之法,首以人元金丹先天真一之炁採而服之,点化己身,留形住世。住世三载,以炼神丹,普度眷属,鸡犬皆仙。道成九年,而修清静无为,最上上乘之法,超脱九玄,方了此一大事因缘也。此三者,乃人地天之逆序,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 清静为天元大丹、铅汞为地元神丹、阴阳为人元金丹,乃天地人之顺序,首炼初乘金丹点化己身,次炼中乘神丹普度眷属,后炼上乘大丹超脱九玄,乃天地人之逆序。将清修、阴阳、铅汞三派归于大道三乘之下。从丹法主张来看, 《图注》的出现,也可谓是 “时机成熟”。《图注》主张调和天元、地元、人元三元丹法,实际上是对其之前丹法的总结。

    程易明也对火候、药物、次第等丹法具体内容有较大发展。对于火候,他强调修丹必先明易象,易象是掌握火候的关键,其云: “汝欲修丹,必先知易,易中有象,皆本天然,当熟玩之,自然有得。”② 又云: “演易则火候自明。”③ 程氏所著全书有三分之一的易图都是为了详细说明各个阶段的火候要领。对于药物,程易明极为强调一 “妙”字,其云: “知人即妙,妙之一字,切不可忘,易之一字,断不可失。如不知易,则不知天,如不知妙,则不知人; 知人则妙道自彰,知天则易道自著。知易而不知妙,则人道而晦亡,知妙而不知易,则天道而否塞,知易识妙,天人两全。”④ 又云: “用妙则药物自见。”⑤其所谓 “妙”,是用来把握采药之时机,其旨深奥罕闻。如果说 “知易”是得天道之象,那么 “知妙”就是知人道之妙,知易识妙,天人两全。关于修炼次第,他强调需尊循三乘之法,以致丹熟药坚,方可普度眷属,超脱九玄!

( 二) 《图注》在象数易学中的地位

    《图注》是目前所见 《悟真篇》注疏本中唯一以 “丹道易图”为主体的文献; 也是目前所见内丹典籍中唯一以 “丹道易图”为主体的文献⑥。 《图注》的出现,为象数易学中 “易图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周易》由卦爻象数系统与卦爻辞文字系统构成,历代注释研究 《周易》也分为象数与义理两大流派。兴起于宋代的 “图书之学”( 河图、洛书) 和盛行于明代的 “易图学”皆是属于易学象数派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它的特色在于,无论是 “图书之学”,还是 “易图学”,其实质皆是以 “易图”为具体理论的承载。

    宋初道士陈抟以 《河图》《洛书》 《易龙图》 《先天图》 《无极图》等几张 “易图”来表达其 “象”学和 “数”学。其后,陈抟之学分而为二,一者为道教内部所吸收,逐渐作为丹道易学的重要理论支撑,成为阐释内丹理论的重要工具; 二者遵循象数易学的路径,阐释 《周易》的 “象”“数”之 “理”。这二者的区别在于阐释的主体,前者是丹道理论,后者是 《周易》的义理和象数; 而又因其皆运用了 《周易》的象数之理,可称其为广义上的象数易学。而后者经过宋元明清几代学人的推演,“易图”总数有千幅之巨。 “易图”的表现形式由简至繁,其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如刘牧 《易数钩隐图》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朱震 《汉上易传·卦图》、朱熹 《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张理 《易象图说内外篇》 《大易象数钩深图》、来

① 《图注》金集,第12、13 面。

② 同上,第14 面。

③⑤ 同上,第17 面。

④ 同上,第16、17 面。

⑥ 其他许多丹经,虽然也有图,但其图仅是辅助性的,尚未成为主体。

·109·


知德 《易经来注图解》、黄宗炎 《图学辨惑》、胡渭 《易图明辨》等等,其主旨皆是发挥 《周易》象数之理。所以,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 “易图”即是以图象的形式去说明和探索 《周易》的深奥含义,其阐释之主体是 《周易》的象数和义理。学界形成这样认识的原因很复杂,最为根本的是陈抟之学在丹道易学 ( 特别是丹道易图) 这条路径上缺乏代表性成果,而在象数易学 ( 阐释 《周易》自身理论) 的路径上却成果丰硕,使象数易学取得了学术话语权。而 《图注》的出现,使得陈抟之学在丹道易学这条路径的发展逐渐清晰和丰富了起来。它既是承上启下的衔接作品,又是整体路径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如前所论,在这条路径上先是有张伯端著 《悟真篇》对陈抟之学进行吸收,来论述内丹理论,这是文字表达的完成; 后有俞琰结合汉代象数易和宋代图书易 ( 陈抟之学发展而来) ,尝试以少量 “易图”解释内丹理论,是文字和图式的结合; 至 《图注》则以 “易图”为核心和主体来阐释内丹理论,是图式表达的完成。在 《图注》之后,笔者也发现了不少以 “易图”为主体来注解内丹理论的作品。如水精子 《清静经图注》( 清同治十一年余明善重刻本) ,刘一明 《周易阐真》,《先天大道真传灵宝图诀》( 清抄本、一册) ,《灵宝秘法全本 ( 图解) 》( 民国抄本、一册) 等,这些图与 《图注》之“丹道易图”多有相似之处。因此,《图注》的出现,事实上为 “易图学”的研究提供了以内丹理论为论述主体的新视角。

( 三) 《图注》在研究三教关系中的地位

    自唐宋以后,儒释道三教融通发展的总格局延续了近千年。不同时期的三教关系,有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 “三教融通”,构成了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悟真篇》本是“三教融通”的经典。张伯端在序言中说: “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 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 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词,《鲁语》 ( 《论语》) 有 '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 ”① 张伯端认为 “修真”无非 “性命”二字,老释二教皆以性命学开方便之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 孔子也极为重视性命之奥秘。因此,张伯端以三教融通的思想为主体,侧重于道家和禅宗理论,融通儒教之情甚明,所谓“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张伯端怀着宽宏的著作态度,以 “悟真”为最终目标,抛开了门户的限制,完成了 《悟真篇》。张伯端一生 “求道、学道、得道”,确未执着于一定要入道教之门。但张伯端之后,道教内部为了实现 《悟真篇》 “纯道教化”思想的目标,对 《悟真篇原序》及后集的关于禅宗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改。因此,《悟真篇》注疏系统,多是以 “纯道教化”或是 “道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为基本出发点,进行注解,对于禅宗或是儒家的内容,多是忽视或者直接删去。而 《图注》则与其他注本迥然不同。其作者程易明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儒者,在 《图注》金集开篇即绘有 《三教由儒图》②,并题云: “得象忘言方是羲文弟子,执词惑意断非周孔门人。”③程易明以 “羲文弟子”和 “周孔门人”来称呼自己和其他修丹之人。又在木集开篇绘有《周易中庸之图》,题云: “不明 《周易》难闻道,参透 《中庸》始见心。”④ 《中庸》乃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程易明也对其非常重视。金集和木集为 《图注》开端的两集,分别以门派和经典绘图开篇,其 “儒家立场”明矣。

① 《( 张伯端) 悟真篇序》,《道藏》第4 册,第711 页。

②③ 《图注》金集,第5 面。

④ 《图注》木集,第2 面。

·110·


    另外,在 《图注》一书的行文之中,关键概念,多以三教术语统一。如在解释太极一圈时,其云: “此一圈者,儒之谓太极太虚,一中至善也,释之所谓圆觉圆明,真空自性也,道之所谓金液金丹,玄牝玄关也。”① 太极是万物化生的源头,金丹是常人修炼返本的终点,圆觉是释氏修性的终点。程易明将 “太极、圆觉、金丹”统一起来。又如谈到 “道”时,其云: “道之一物,名异体同。道家谓之金丹,儒门谓之大 ( 太) 极,释氏谓之圆觉。瞿昙 ( 即释迦牟尼) 谓之真空,老子谓之谷神,庄子谓之混沌。《大学》谓之至善,《中庸》谓之至诚,《周易》谓之天心。尧舜谓之精一,周子谓之无极,张子谓之太虚,邵子谓之一中,程子谓之一理。参同谓之故性,悟真谓之至真。三教异名,难以悉举。”② 从三教核心主张到代表人物,从代表典籍到代表理论,程易明认为三教种种异名,皆可统于 “道”这一个字,其三教融通思想可见一斑。另据 《本末序》所言,程易明身后还有一大批追随者和弟子。也就表明了当时有一部分儒者对内丹修炼也有兴趣,并有付诸实践。

    总的来说,《图注》实则是站在 “儒家立场”来倡导 “三教融合”的作品。因此,深入考察 《图注》的内容,对研究明代万历年间的三教关系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 责任编辑: 于 光)

① 《图注》金集,第16 面。

② 《图注》木集,第5 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