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水画与风景画之比较(上)丨三品课堂

 三品美术馆v1 2021-02-22

每周三晚八点,三品课堂准时与您相见。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中国山水画起源与衍变已有了详细了解,本节课喻建十老师将着重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异同,欢迎收看。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三品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喻建十。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是将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做一简单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正式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特点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处理树石,画面追求装饰的效果。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走向成熟,到了五代北宋时期达到高峰。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但这一时期画中的山水都是人物的陪衬,而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表现的是中国山水画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画面当中很清楚地表现出人是“站在世界之上看世界”的追求,人相对于自然而言是渺小的,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当中,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范宽《雪景寒林图》

西方风景画也是作为人物画背景最先出现的,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14世纪前半叶意大利的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占很大比重的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中国早期山水画中的山水有着同样的命运,都是作为人物的搭配者出现的。从15世纪起,西方的风景画终于摆脱了陪衬的命运,开始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标志着风景画在艺术上达到了成熟,鲁伊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戈延的《乡村景色》等等。到了19世纪的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了明暗和色彩的微妙谐调,成为绘画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到此,西方风景画完成了从发展到完善的全过程。

鲁伊斯达尔《埃克河边的磨坊》

风景画讲究的是画面中景物的透视,这是因为西方的艺术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客观地去表现自然。比如在光线的折射下色彩的变化和由于观者角度的变化,造成物象透视所显示出的种种不同,都是这时期艺术家们所极力追求的。科学发展的成果也都相继地运用到了此阶段风景画的创作当中,而相对风景画而言,中国的山水画则始终是站在主观的角度去体现自然。不管我们一直所说的“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在山水画中谁占主导,画面中表现的自然一直是人的主观意识。所以说在表现的角度上,风景画和山水画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再从分类上,来简单比较一下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差异。在题材方面,山水画的题材广泛,如名山大川、田野村居、亭台楼阁等均可入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表现的是名山大川,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画的则是日常的生活小景,宋代的《雪窗读书图》折射的是生活的一角,沈周的《山水图轴》表现的又是江南园林。这些种种不同的作品,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的审美意识,甚至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比方说大家所熟悉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山水画是在中国发展得最深入、最广博的一个画种。学习山水画所接触到的视野、所需要的积淀,也比人物画花鸟画要复杂得多。因此,学好山水画不但需要技法层面的知识,更需要学识的积累和积淀,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范宽《溪山行旅图》

山水画还可以按画法的风格来分,有勾勒设色,富于装饰意味的青绿山水、金碧山水;以纯水墨描绘的水墨山水或者叫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或者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的浅绛山水或者叫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于青绿等敷盖色的小青绿山水;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大块面的水墨或彩色描绘物景的没骨山水等等。

西方的风景画则主要以油画为主体,经历了从古典到近代,再到现代这几个发展时期,古典时期严谨写实的风格推开了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大门。随着风景画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寻找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19世纪后期出现的印象派则主张瞬时光影照射下的色彩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与之前精密的写实主义有很大的不同,有时或许会令人感觉粗糙一些。后期印象派则更加强调自我,画中把景物作几何的形状来处理,他们更加不注重写实了。到了20世纪则出现了超级写实主义或者说照相写实主义,他们主张要画得比照片还真实、还细致。

莫奈《日出·印象》

我们再看山水画和风景画在美学思想上和创作理念上有哪些不同。中国的山水画诞生在东晋时代,道家玄学思想风靡,这种思想强调的是“重心略物”,注重心理、心性的追求,对于客观的外物并不太在意。这种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重表现,轻再现”的美学观念基础,他认为中国山水画家只有心中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够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也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的思想打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人开始与天地精神有了往来,这样的美学思想基础是西方所不具备的。同时庄子的“迁想妙得”理念,主张把主观情感映射到客观物象当中去,使得山水画也获得了新的美学上的意义。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 局部)

西方则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即有上帝的主导,需要人们去看、去听、去体味。同时也有义务去客观、准确、完美地去表现这样的存在。诗人但丁说“你的艺术,距上帝只差一个等级”,上帝在西方艺术家眼里是世界和美的创造者。如此追溯一番,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真实性,因为他们是在追求上帝所创造的这个世界,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的不同文化领域当中。当然,这也是西方风景画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这与中国重主观表现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卢梭《橡树林》

本节课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对比、分类和绘画理念到这里就结束了。

《黄河落天走东海》180cm × 98cm

《一溪流水半云山》139cm × 70cm

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对比

山水画源于人物画,中西艺术家表现角度不同

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分类

山水画分类广泛,风景画围绕写实发展

中西绘画思想理念

中国重内心,西方重上帝

☞创作理念之表现与再现

山水画注重自己内心的情感主导,风景画强调直接描绘所见景物

☞造型之主观与客观

山水画讲究笔墨的形式感、程式化,风景画讲求具体环境具体表现

☞中西绘画的多元化倾向

中西绘画交流频繁,相互影响越趋明显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

第一讲:山水画的起源与衍变(上)

第二讲:山水画的起源与衍变(下)

刘京闻《圣教序·百字解》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

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

刘颜涛:《墙盘》与《毛公鼎》简析

张建会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张继简析隶书摩崖经典《石门颂》

管峻:《褚遂良颜真卿字法解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